我的位置: 文化 > 文艺清单 > 文章详情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一生为国研制新药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君娜 2022-07-11 20:49
摘要:“寻元化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在苏开展

“父亲的一生,看似很平凡,但兢兢业业”,一心研制新药,为民造福,为祖国争光。”“寻元化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展览现场,谢毓元院士之女叶家苏回忆。

展览海报

7月10日是第三个“苏州科学家日”。下午,由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市名人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办的“寻元化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毓元”展,在苏州美术馆4、5号展厅亮相。

历时一年多的筹备,展览共展出手迹手稿60页、老照片109张、实验装置6套、化学仪器及模型38件、证书证件37件,古籍报刊及其他实物原件96件,以及成绩单、同学录等珍贵文献资料83件,展现谢毓元躬耕科研七十载、硕果累累的人生。展览持续至8月28日。

国需即我向

1953年,谢毓元在上海药物所实验室

谢毓元(1924—2021),江苏苏州人。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一生多次因国家需要转变科研方向,在天然产物全合成、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医用螯合剂的民用开发等多个科研领域皆取得重大成绩。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展览取名“寻元化新”,即是概括他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的科研之路。

1924年4月,谢毓元出生于北京西四兵马司胡同,其父谢镜第是江苏吴县人,官至交通部路政司代司长,后携家人回乡归隐菉葭巷。谢毓元的求学之路因战火而坎坷,1940年他考入私立东吴大学(沪校)化工系,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辍学四年。1946年,他再插班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二年级,并在1949年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留校任化学系助教。

1962年,谢毓元(左五)与药物所抗菌素室同事游览园林。

1951年2月,谢毓元从北京回到江南。自此,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启了他七十载的科研生涯。入职之初,谢毓元在赵承嘏所长的指导下从事中草药化学成分研究和有机物的简单合成。1957年,他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深造,从事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全合成研究。

1961年5月,谢毓元从苏联归国,回到中科院药物研究所,担任抗菌素室副主任。作为课题组长,他筹建自己的实验室,带队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开展当时很有难度的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1966年起,谢毓元接受国家召唤,转向设计合成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这一世界性的科研难题。1980年起,谢毓元带领课题组合成了治疗金属中毒职业病和促排铀的化合物“双酚胺酸”,在该专业领域再次站在了世界前沿。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将多年的螯合剂研究成果转化,惠及工业、医疗、农业等诸多领域。1984年,花甲之年的谢毓元担任上海药物研究所第三任所长,将开拓创新的理念一以贯之。

1982年7月,莲心碱和甘草查尔酮及其他10项中草药研究,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因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谢毓元于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孩子们心中的“百科全书”

1953年,谢毓元结识了来药物所实习的药剂师叶德华,两人相知相恋,翌年喜结连理。叶德华不仅是丈夫的贤内助,也是屡获嘉奖的科技工作者,曾获上海市1955年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二人育有一子一女,谢毓元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常在周末把两个孩子带到单位。埋首于实验器材间的工作场景,镌刻在孩子的记忆里。谢毓元也会给孩子们讲文史典故和名人故事,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百科全书”。暑假时,他带孩子们回到苏州菉葭巷,鼓励他们阅读旧宅中的藏书。

1974年,谢毓元与妻叶德华、子谢家叶、女叶家苏。

在叶家苏的记忆中,父亲一生与人为善、豁达乐观,兴趣广泛,喜欢京剧,喜欢看球赛、打桥牌,记忆力也极好,晚年时喜欢看NBA。在父亲的影响下,叶家苏也开始看球,与父亲讨论球赛的得失输赢,这也给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父亲在家里从不炫耀他的工作。他为人非常低调,很多关于父亲的事迹我们子女也都是通过外人、通过媒体了解到的。”叶家苏回忆,“父亲一直教导我们要踏实做人,不要有任何滑头想法或想靠别人,必须要自己脚踏实地、诚诚恳恳去完成每一项工作。”

“父亲在我眼里就是一个普通和蔼的学识渊博的人,他是我的人生导师,也是我的百科全书,无论是天文地理、历史外文,只要有问题我就会去找父亲求证,也许跟父亲在实验室待的多了,我曾经也梦想着长大能跟父亲一样跟瓶瓶罐罐打交道。”叶家苏说。

左起谢毓寿、谢毓晋、谢毓元

展览的“菉葭巷谢家里”版块呈现了谢家家风及一门三杰。谢毓晋、谢毓寿、谢毓元三兄弟,耳濡目染父亲谢镜第经世济民的宏愿,聆听科技报国的教诲,在各自的科研领域为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谢毓元的二哥谢毓晋(1913-1983)是我国杰出的微生物免疫学家,三哥谢毓寿(1917-2013)则是我国著名地震学家、工程地震的奠基人。

指引后辈步入科研之路

谢毓元培养了近三十名博士、十余名硕士。他的多国外语能力、文献调研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引领后生晚学步入科研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陈凯先曾在谢毓元的指导、领导下学习和工作。展览现场,他参观一件件的展品,激动地说:“谢先生经常专注地坐在实验桌前做实验,60多岁还在亲自操作,现场展出的这些仪器都是他一直使用的。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我们要学习发扬好他的这种精神!”

谢毓元(右二)与学生合影

谢毓元的学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化党总支、药化二支部书记、研究员杨春皓分享自己印象中的谢毓元,“谢先生非常为学生着想,但在科研上的要求极其严谨。他评阅硕士博士论文非常快,只要是他评阅过的文章,里面都是塞满了一张张白色纸条。只要他发现一个错误就会写下来,塞一张纸条进去,包括用到的图片以及引用的参考文献,甚至有引用日文文献名字拼写错误他都能挑出来。”杨春皓说:“作为学生,我们非常震撼于谢先生的博学与细心,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次展览是继“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奋楫笃行:‘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潘镜芙院士”专题展后,苏州市名人馆推出的第三个院士专题展。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副主任、苏州市名人馆副馆长钱轶颖介绍,名人馆将继续承古继今、瞻前励后,为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奉上绵薄之力。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