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海上医聊 > 文章详情
“国医大师”颜德馨走了,他曾为“中医病了”大声疾呼
分享至:
 (7)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17-04-19 07:00
摘要:现在有些中医看病有点像“盖浇饭”,“西医”的饭上加一点“中医”的料。

“国医大师”颜德馨走了,他是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却从来没有“大师”的架子。

 

记者曾数次去颜老家中拜访,谈起对中医发展的思考,他热爱中医又担忧中医命运之心切,令人记忆犹新。

 

图片说明:颜德馨 我国著名中医药专家,颜氏内科第二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原上海铁道中心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5月当选为国家首届“国医大师”。图片由陈俊珺 2009年摄于颜德馨书房

 

2009年春天,记者第一次登门,只听颜老正在电话里“遥控指挥”:“用3克野山参和麦冬、西洋参、五味子一起用小火煎,分少量多次给他喝。服药后有什么情况,随时告诉我。”

 

尽管,当年已是90岁高龄的他早就不看诊了,但像这样有关危重病人的紧急电话,他从不推辞。

 

那天,谈起中医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颜老的担忧溢于言表。他敲着桌子说:“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让人痛心啊。”

 

一辈子热爱中医的他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中医人不热爱中医、不相信中医。

 

第二次去颜老家拜访,我们聊的是中医养生的乱象。当记者向他请教他个人的“养生经”,颜老想了很久,说其实根本没什么秘方。

 

对中医的爱,就是他保持年轻的“秘方”。即使在步入90高龄后他依旧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奔走疾呼,为中医的传承劳心劳力。

 

80多岁时,颜老曾经因为不慎摔倒而骨折,需要做髋关节置换手术。很多人劝他,年纪大了做这种大手术要慎重。为了他放不下的中医事业,为了还能继续工作,他最终决定手术。

 

手术后,颜老家门口一直挂着“谢绝来访”的牌子,但老病人送来的鲜花摆满一地。

 

如今,颜老驾鹤西去,他留下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医术、对中医事业发展的真知灼见,还有那份对传统医学的热爱与信念。

 

重温颜老生前发出的“中医病了,该好好治”的大声疾呼,依旧发人深省。

 

(以下文字综合自记者对颜老的两篇独家专访:《中医病了,该好好治》、《国医大师“把脉”养生之道》,原载:《解放日报》解放周末版。)

图片说明:解放日报于2009年、2010年两度独家专访颜德馨的版面

 

► “搞中医的人不能不热爱中医、不相信中医,甚至把中医当成西医的附属品”

 

解放日报:在多数人看来,中医只擅长日常进补或者慢性病的调养,有大病还是得去找西医看。

 

颜德馨:不得不承认,中医看病的范围越来越小,中医正逐渐成为西医的附属品。

 

但其实,中医不是辅助,我们不能先把自己的定位定错了。过去中医有十三个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喉科、痔科、眼科、耳科……几乎无病不包。对现在的不少疑难杂症,中医自古以来就累积了相关的治疗经验。

 

我们搞中医的人首先不能不相信中医。只有相信才会去热爱,只有热爱,才能看好病。

 

解放日报:可眼下的情况却是,中医医生习惯把病人往外推:“这病中医治不了,还是找西医看吧。”

 

颜德馨:中医如果自我放弃,认为自己的本领看不好病,把自己看作西医的辅助疗法,久而久之,病人也就会对中医丧失信心。所以我提倡中医什么病都要看,不能轻易放弃每一个病人。

 

解放日报:也就是说,搞中医的人首先不能看不起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从属的地位。

 

颜德馨:对。中医的定位是关系到中医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中西医各有所长,两者应该并重,互相尊重、互相吸收、互相合作。

 

► “有些中医看病有点像‘盖浇饭’,‘西医’的饭上加一点‘中医’的料”

 

解放日报:找中医看病,总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切脉可有可无,有的中医直接开一张化验单,根据检查报告,开点中成药,甚至干脆让病人服西药。病人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看中医。

 

颜德馨:现在用真正的中医方法看病的中医正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象。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灵魂,这“四诊”都有严格的规范和学问。可现在的中医连这些基本功都渐渐遗忘了。比如,规范的切脉手势是要先把中指按在病人的桡骨上(为记者做了一个示范),严格来说要一炷香的时间。

 

解放日报:但和传统中医经验式的诊断方法相比,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似乎来得更科学和先进。

 

颜德馨:“医圣”张仲景如果活到现在,想必也会使用CT等现代化设备。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再增加一诊,未尝不可,但关键在于,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丧失了生命。

 

解放日报:除了在诊病时依赖现代器械外,多数中医医生在开处方时也大多使用西药或者中成药,真正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辨证施治、灵活开方的中医似乎已经很少见。

 

可以打一个比方,现在有些中医看病有点像“盖浇饭”,“西医”的饭上加一点“中医”的料。一些医生行医多年都不会灵活地开方。病人住院时给他开逍遥散,出院时还是逍遥散。

 

► “中医西化”的根源在于教育

 

解放日报:中医医生不会用中医方法看病,这种“中医西化”的根源在哪里?

 

颜德馨:这恐怕牵涉到眼下中医发展的另一大问题,那就是中医的教育呈现出西医化。

 

解放日报:中医教育西医化有哪些表现?

 

颜德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些毕业生等到戴上学士帽,还是不懂“望闻问切”,甚至连“四君子汤”这样最基本的方子也写不出。

 

解放日报:“望闻问切”、“四君子汤”这些中医基本功,本应是学校里必学的知识。

 

颜德馨:大多中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是西医科目多于中医科目,学生学中医的时间可能连百分之四十都不到。

 

解放日报:但中医又具有易学难精、成才周期长的特点。

 

颜德馨:是的。比课程设置失衡更严重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医知识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如果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怎么能理解中医、学好中医?

 

中医思想和中华传统的人文思想一脉相承。过去的名医也被称为“儒医”,这也就意味着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必得先饱读诗书,成为大儒。

 

然而现在的学生从小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接触中医后对于传统的阴阳腑脏理论难以深入地理解。中医教学中普遍的重“西”轻“中”模式更容易使学生陷入困惑。中医理论总是被简单带过,学生们对中医病因、诊断的理解往往是从西医角度出发。

 

如果学生等到毕业,还不懂真正的中医,不会望闻问切,不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辨证施治,中医还谈什么继承和发展?

 

► “那些伪大师、伪中医夸大了食疗养生的作用,误导了不少人”



解放日报:如今,许多电视节目似乎更热衷于鼓吹食疗养生:与吃药相比,食疗更为简便易行。对于这一现象,您怎么看?

 

颜德馨:中医自古就认为,治疗疾病应“先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有一定的作用与价值。但近来,那些伪大师、伪中医夸大了食疗养生的作用,误导了不少人。

 

解放日报:最为人熟知的说法就是:“吃进来的病,能吃出去。”

 

颜德馨:靠食物就能治百病的说法,实在荒谬。食物虽然与药物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性能,寒凉食物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温热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的作用。但食物的性质大都比较平和,如果说一种食品吃上几天就能让人的血脂、血压明显变化,那是无稽之谈。食疗养生的确有助改善体质,但通常都需要长期食用,才会见效。

 

解放日报:很多人热衷于食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食物安全,没有副作用。

 

颜德馨:刚才说到,食物都有“四气”和“五味”。辛、甘、酸、苦、甜这五种滋味各有作用,即所谓的“辛散、甘补、酸收、苦降、咸软”。食物还有补和泻、阴和阳的属性,所以食物的搭配也存在配伍的讲究。更何况,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人的饮食各有禁忌。如果不了解自己的体质,盲目跟风,只追求所谓的功效,却不管自己是否适合吃,那么食物也会致病。

 

解放日报:包括食疗养生在内的各类养生方法之所以受到追捧,与眼下五花八门的养生书籍的热卖不无关系。

 

颜德馨养生不能“按书生活”。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不可盲目照搬书本。

 

解放日报:那养生到底有没有“秘诀”,能不能谈谈您的心得?

 

颜德馨:养生没有捷径,也谈不上秘诀,无非是遵循那些最朴素的道理。

 

我认为,生命在于“流动”。我的晚餐基本上都吃粥或稀饭,粥里从不加所谓的食疗药材。我也从不乱吃补品,通常就是服一些活血化淤运脾的药,做到每餐必饥,每食必喜,也就是胃以喜为补

 

“胃喜”是一种心理状态,有食欲很重要,勉强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本文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题图来源:十院 图片编辑:曹立媛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