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沪上150多万亩水稻种植基本完成,无人机上阵、水稻作画……还能这么玩儿?
分享至:
 (7)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束涵 2022-06-29 06:30
摘要:由水稻衍生出的生态与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春争日,夏争时。在沪郊大地上,随处可见辛勤的农人在田间忙碌的身影。一株株绿色的秧苗从水中冒出,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为原本淡妆素裹的农田染上一层又一层的绿意。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目前,上海夏粮已全部颗粒归仓,增产已是定局。今年水稻种植面积154.7万亩,播种进度已达98.9%,基本完成水稻种植任务。

在上海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当一株株水稻以蓬勃的生命之力扎根大地,它们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经济价值,由其衍生出的生态与美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硬核科技助力农业稳产

在奉贤区华严村,随着夏种工作顺利完成,夏管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青嫩的秧苗接受着自然的滋养,放眼看去就像是一汪翠绿的海洋。稻田边,在一名飞手的操作下,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空中来回穿梭进行施肥作业。

当传统的小农经济向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大农经济转变,科技的“金戈铁马”在粮食生产阵地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历时月余”完成收割,到如今“几天时间”干完农活,从“靠天吃饭”,到如今的精细化管护,一系列“硬核”科技的投入,为上海粮食的稳产和高产注入动能。

“五一”前夕,沪上粮仓光明农发集团就已开始播种“国庆稻”。6月中旬,集团所属大丰以及崇明基地的水稻播种工作全部完成,面积共计28万亩,以机械复式水直播、无人机飞播等轻简自动化方式为主。其中,符合大米市场需求的优质稻品种比例达到89.3%。预计国庆节前,清香软糯的光明大米就将“抢鲜上市”。

“无人播种机能够实现每小时40亩的播撒效率,一天8小时能完成300亩左右的田地作业。植保无人机的喷洒效率为每小时100亩,是人工效率的50至60倍。”光明农发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不仅提升了田间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进度,也节约了人工成本,让农业生产更方便、高效、安全。

在今年的“三夏”作业中,光明农发集团投入1200余台(套)各类农机具,收种管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为历年最高。大丰和崇明基地万顷高标准设施良田,阡陌纵横,智能灌溉、种养循环、大数据监测得到应用推广。“通过整合产业链、生态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资源优势,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作为农业的“芯片”,种子也是粮食安全的重心所在。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联合推进下,更多新品种正走上市民的餐桌。今年,奉贤区继续开展水稻选育种工作,在南桥镇一处试验田里,栽插了“美谷1号”“美谷2号”“松早香1号”“香软早粳”等一系列水稻品种。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奉贤区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优质稻新品种“美谷2号”。“它的米质较好,外观也比较通透,一经上市,就受到了种植户的欢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油科科长王华介绍,去年7月,该品种获得水稻新品种的审定证书,当年全区种植2000亩,今年扩大到了约1.1万亩。

在金山区廊下镇,水稻品种布局也正不断优化,主推南粳46、节水抗旱稻“八月香”、申优28等优质高产量水稻品种。其中,节水抗旱稻“八月香”是上海农科院节水抗旱稻团队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在廊下万亩粮田创新培育的优秀新品种。以“八月香”品牌为代表的节水抗旱稻既可在水田栽培,实现节水高产,又可以像小麦一样在旱地种植。种植过程中,可以减少约50%的化肥和农药,以及90%以上的碳排放,每亩稻田的成本可节省200余元。

培育生态与美的价值

最近,上海生飞农场负责人黄生飞在朋友圈晒出了几张菌菇的图片,并配文“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

作为主打水稻种植、大米产销的农业主体,生飞农场从2015年开始起步,顺应上海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势,把卖稻谷转向卖大米,走上了品牌化发展道路。

2018年,“不安分”的黄生飞跨界种起了被许多人称为“上海松茸”的大球盖菇。这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与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的专家合作进行的“水稻—大球盖菇绿色循环轮作”生产技术试验,利用水稻茬口种植大球盖菇。

这样的轮作方式,可谓是一举三得。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冬闲田增加一大笔收入,还让原本令人伤脑筋的水稻秸秆被利用起来。根据测算,合作社目前种植大球盖菇50亩,每亩大约能消耗25亩水稻生产产生的秸秆,基本能够覆盖家庭农场所在镇全镇的水稻秸秆。“种过大球盖菇后的稻草,可以对土壤进行改良和修复,这样一来,肥力增加了,其他肥料用得少,大米的品质也就提高了。”

土地是生命之根,在与其他生命体的互动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平衡,来实现整体的绿色循环。尤其是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农业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经济效益。围绕着和谐共生的生态与美学价值正进一步凸显,并在休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上释放出更多的潜能。

“大米哥哥,为什么刚长出来的秧苗是黄色的呀”“为什么要把小苗放在水里呀”……在生飞农场田间课堂上,小朋友们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满怀好奇地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应作物的时令,农场最近推出研学活动,包括垂钓摸鱼、插秧学农、机械讲解、农场喂养等内容。在机械化播栽之外,农场留出部分田地空间,让大家实地体验传统手耕农作。一到周末,这里便热闹不已。一群群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在齐整的水稻田里认真地插着秧苗,浑身是泥也毫不在乎。

“城里的孩子大多通过课本了解农作物,我们希望通过现场体验的方式,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懂得食物从一颗种子到端上餐桌的来之不易。”黄生飞也希望,通过与自然的亲密互动,“刷新”都市农业的存在感,唤起大众对乡土的亲切,建立起城乡情感的联结。

在浦东新区海沈村,靠近16号线惠南东站出入口处的数十亩水稻田,也采用了手工播栽的方式。看似传统,其实内藏乾坤。站在稻田内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一幅广阔多彩的水稻画已经初露面目。

这是海沈村发展乡村旅游版图的一部分。考虑到村子的特性,规划时保留了片区产业完整的大地景观形态,同时叠加多层次的体验场所,通过特定性的事件为村庄注入活力。相关设计团队在稻田里搭建了观景平台,人们可登高俯瞰水稻画。2021年城市艺术空间季也在这里举办,摄影展、画展等在怡人的风光下,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面。

今年,七彩水稻画以“奋进新时代 建功引领区”为主题,包括穿越惠南镇的高速公路、即将建设的高铁、国产大飞机,以及结合海沈村乡村振兴的南汇8424西瓜、奥运冠军钟天使的骑游形象等元素。“面积较大的一块区域,主要呈现高铁飞机快时代的生活;较小的一块则呈现乡村亲近自然的生活,既展现丰收喜悦,也呈现现代化新农村的风貌。”惠南镇农投公司副总经理杨国军介绍。

从原先作为生产资料向公众提供农产品,到如今辐射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农业发展已呈现出多功能化趋势,水稻仅仅是变化的一个缩影。在产业升级发展的进程中,更多的增长潜力,等待着进一步挖掘。

栏目主编:陈玺撼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