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科技赋能植入“生态净化器”,探访宝山南大土壤修复工厂
分享至:
 (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22-06-22 15:45
摘要:要实现这般美好愿景,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工作亟待做好做实。

今年以来,作为市级重点转型板块的宝山南大地区喜讯频传。1月,总投资逾15亿元的“南大科创之门”项目破土动工;初春,登上南大西南象限的百米“双子塔”,四周是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日前举行的2022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数智南大”产业园入选本市新一批13个特色产业园区,被赋予发力数字经济新赛道的重任。

南大智慧城,这块上海城市发展中不可多得的“大衣料子”,正发力数字经济,加速蝶变脚步。未来十年,南大智慧城计划形成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构筑生态、智慧、宜居的产城融合新标杆。

要实现这般美好愿景,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工作亟待做好做实。一度在国家环保网格色块中呈现“黑色”的南大地区,曾连续三轮被列入上海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布局犬牙交错的化工、皮革、仓储企业,在长时间的生产过程中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污染。经过十年综合整治,南大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现如今,产业和地区整体转型开发,尤其是城市工业遗留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针对各类型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属重中之重。

2020年6月,宝山南大环境治理技术服务中心成立,依托原“富国皮革”地块老厂区,改造升级后的南大土壤修复工厂正式亮相。这片占地面积74000平方米的工厂,采用集中高效的修复模式,通过多种异位修复技术,提高了修复质量、增加修复效率。污染土壤修复后,可满足地块未来规划要求,实现资源化统筹利用,为南大地区整体转型开发贡献力量。

污染土壤集中修复模式的先行探索者

欧美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实施土壤修复,我国土壤修复技术与管理经验也在过去十多年来取得积极进展。在上海,土壤修复治理话题也随着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屡屡见诸报端——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文化公园建设前都做了大量土壤修复工作;桃浦、南大两个工业集中区域,都在地块整治开发之初,便着手进行土地污染状况调查和后续修复治理布局。

南大土壤修复工厂是转型开发区域污染土壤集中修复模式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经过十余年努力,南大近6.3平方公里空间完成综合整治,成片土地顺利清理腾退。2015年8月,根据前期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结论,南大土壤污染修复工作正式启动。综合考虑土壤污染风险、规划用地功能、区域环境条件、地块开发进程等因素,试点项目确定采用建设集中式污染土壤修复基地的异位集中修复模式。2018年1月,位于南大路728号的1.0版本土壤修复基地建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区域内具备现场工作条件的143幅规划地块相继进行了场地环境调查评估,需开展土壤修复工作的40余幅规划地块统一建立了“电子档案”,详细数据尽在掌握。

2020年6月,由南大开发公司与上海建工共同派员成立的宝山南大环境治理技术服务中心揭牌,标志着土壤修复工厂进入2.0版本。

在原有修复基地的基础上,南大公司利用周边原“富国”厂区进行改造升级,建立了如今总面积约74000平方米,配置有办公生活区域、热脱附区域、实验室、土壤淋洗区域、3个土壤修复车间、洗车区域和仓库的修复工厂。焕新升级的修复工厂污染土壤年处理能力可达15-20万立方米,处于业界较高水平。第二阶段建设完成后,还将实现总计45-60万立方米的异位污染土壤最大年处理能力。

先进修复设备助力污染土壤“手术”

业内普遍认为,针对城市工业遗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修复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支撑。

南大地区污染地块分布较广,每个待修复地块面积不大,若采用“原位修复模式”,对机械设备数量和人力要求较高,修复周期较长。因此,缩短单个地块修复周期、加快土地流转的“异位集中修复模式”,无疑是最优解。

上午11点,工作人员将记者引到南大环境治理技术服务中心二层西侧。透过玻璃窗,可以看见一台“大家伙”正在相邻的密闭修复大棚内运作。这台高速异位土壤处理设备正是工厂的“秘密武器”之一。

据介绍,该设备高度集成化,可实现固态和液态化学药剂的定量添加,解决了药剂混合不均匀、药剂添加量不够准确的难题,每小时最大处理量可达400吨有机污染土壤。必要时,该设备可24小时连续运行,还可通过智慧化远程操作。为保证土壤在修复设备中与药剂充分混合,同时保护修复设备,处理污染土壤前,工程人员会配合使用异位土壤处理筛选设备,有效剔除土壤中的木块、石块、混凝土、钢筋等杂质,并破碎大颗粒土壤、减小土壤粒径,提高处理效率。

另一台自主设计的土壤淋洗设备,能够高效处理重金属污染类型土壤,每小时处理能力5-20立方米/天,具有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淋洗后的水溶液汇集至工厂内的中心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优先回用于厂内土壤淋洗、土壤养护、地面和车辆冲洗,其余纳入市政污水管网排放,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成本。

如果把土壤修复工厂视为污染土壤的“手术室”,那么这一系列涵盖土壤淋洗、化学氧化、热脱附、气相抽提等多种异位修复技术的修复设备,就相当于锋利的“全自动手术刀”,满足了南大地区各类重金属、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要求。

此外,南大土壤修复工厂还配套有可持续修复研究实验室,将实验室检测、研发与工程施工结合,使修复工厂具备了技术研发、中试、实战的能力,确保了后续更多修复项目的顺利开展。

南大开发公司总经理张鹏表示,南大将不断探索和深化转型开发区域的污染土壤集中修复模式,总结修复工厂的先进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可推广的环境治理经验。

智慧平台全力提高污染地块管理水平

上海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徐晟晨的一天,通常从“登录智慧管理系统,过一遍摄像头”开始。

土壤暂存区内土壤是否覆盖完全?药剂存放区存放是否合理规范?土壤淋洗区设备是否运行正常,筛分机皮带何时需进行保养,车间内温度、湿度、噪声、PM2.5、PM10数值是否符合要求……借由各个工区、主要出入口配备的摄像头和传感设备,徐晟晨可以清楚获悉每日土壤修复工作运行中的每个细节。

支撑这些背后的“智慧大脑”,正是由土壤修复工厂的运管单位——上海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结合环境工程施工管理特点,以污染场地治理项目为试点自主研发的全过程化智慧管理平台系统。该系统可形象展示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信息,实现智慧化管理平台自动化数据分析、信息化协同共享,全力提高污染地块管理水平。

记者通过一块连接着系统后台的可视大屏,看到了工厂的实时运行状况和环境参数。技术人员轻点几下鼠标,不仅是工厂内,整个南大地区正在或计划开展土壤修复工作的规划地块情况,都会立即显示在屏幕上。

土壤修复的目的是消除原有污染,在此期间,还要防止产生二次污染,监管工作显得尤为关键。2021年下半年,南大土壤修复工厂智慧化管理平台正式与上海市土壤污染防治综合监管信息平台联网。

宝山区生态环境局吴敏告诉记者,此前,区生态环境局已为南大区域配备工作专班,主要对南大区域土壤污染状况报告组织评审、对经修复工厂修复的污染地块开展安全利用率核算,通过评审和核算结果来检验修复工厂的修复成效,助推修复工厂展新颜。今后,将采取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专班+执法检查”模式,持续对南大区域及修复工厂落实监管责任。

栏目主编:周楠 题图来源:吴越 摄
内文图片均吴越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