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市井声音里,回忆中的西新街
分享至:
 (1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鸿虎 连俊 2022-06-02 11:00
摘要:如今,昔日的声音散去。昔日的西新街地块上,大楼一幢比一幢高,人气、颜值和时尚度比当年高多了。

长宁有一条西新街。本地土生土长的市民,尤其是久居沪西的人无不熟悉。它位于长宁路以南,仁爱医院(今中科院微电子所)以西,诸安浜(今安化路)以北,凯旋路以东的一大片棚户区。因街面位于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以西,曾名西街,1949年,此处所有棚屋包括街面皆毁于一场大火,后建了许多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平房,还有少量“草棚棚”。火灾后长宁路两边诸多商家重新开业,重建后加了新字——西新街。其中,居民区的确切地址是长宁路949弄。

西新街沿长宁路凯旋路街面,当年人气十足,街上日用百货、家用电器、饭店、食堂、服装鞋帽、米店酱园、南货店,碗店、家具店、照相馆鳞次栉比,甚至还有一家“长宁麻袋商店”,日常家里生活常用的东西,只要到西新街走一趟都能买到。长宁路街面有一家牙疗诊所,是我一个姓吴的同学的父亲开的。有一天,我到他家去约他一起去上学,他父亲给我补蛀牙,并教育我养成一天两次的刷牙习惯。

1973年起,每逢周五,从金山石化返城的人流出了长宁火车站,拥上长宁路,这是西新街最拥挤的时刻,不少人被挤到马路上,汽车喇叭此起彼伏。有时会碰上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一见面别提多亲热了,我们会兴致勃勃地拉着老同学进入路边的申华饭店,买两扎生啤,再点几个大众菜,小酌一番。金山石化建设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男青年还免不了取出女朋友的照片,小声交流一番各自的爱情。

但就是这么热闹的一条西新街,这里的房子没有厕所,没有煤气,没有自来水,国家为保障住在棚户区居民的用水安全,在没条件铺设管道引水进民居的情况下,由政府出资分地段建立供水站。我家对面就有一间供水站——一间砖木结构的小房子,开门进去,里面放把椅子,转身都很难。小房子前面开一扇往上翻的窗,窗口下面有一根大口径自来水管子,管子上面装一个配套的自来水龙头。供水时间规定一天二次,一次二个小时,上午一次,下午一次。自来水龙头不用时有一个铁皮做的匣子锁着。自来水龙头由坐在小房子里的管理员控制。为了放水方便,自来水龙头上面套一根不到一米长的橡皮管子,再拿一根木棍绑在橡皮管子头上。这样,坐在小房子椅子上的管理员,拿着木棍就能左右移动给外面来买水的居民水桶里放水了。

到供水站买水,跟到老虎灶去泡开水一样,得先买好筹子。筹子用小竹片制成,一般3毫米厚、2厘米宽、10厘米长,上面烙有第几供水站的印记,筹子上端开个小孔。居民买回去以后,往往找根铅丝,把筹子串起来。这样筹子既不会遗失,拿取也方便。一分钱两桶水,这是有标准的,但居民来担水的桶大小不一,这时候,水给多给少,就由管理员掌握了。因为供水是有时间限定的,所以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备有水缸,到供水时,把水缸挑满。水缸蓄水时间一长,水中微生物会衍生出一层滑腻腻的絮状物,必须清除。就和现在物业要定期给公共水箱清洗一样。弄堂里有几口井,但人们不是打井水喝,而是用井水洗菜、洗衣服。夏天,聪明的人买来西瓜或啤酒,将西瓜和啤酒放在篮子里,篮子上绑一根绳子,然后把装着瓜和酒的篮子沉到井底去“冷藏”,晚上打捞起来,吃凉西瓜、喝“冷藏”啤酒。

西新街是一条很长的弄堂,最大门牌号码要1000多号,人口多,分属两个居委会。夏天,家家都在门口放凳子搁竹床乘凉,整条弄堂被堵得几乎水泄不通。那时,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小男孩在一起玩,有时就要吵架,甚至打起来。护短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儿子吃亏了,便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对方孩子的家里去告状,结果两家大人吵起来了,从此两家结下梁子。后来,两家孩子又在一起玩了,两家大人还互不理睬。也有隔壁邻舍,两家大人知根知底,两家小孩一起玩,一起上学,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长大后,结为夫妻的。

人多,需求多,所以弄堂里小店多,摊贩多,如:烟纸店就有五六家,大饼油条摊起码也有五六家,还有粮店、酱油店、煤球店……最闹猛的地方是弄堂的当中,那是个十字路口,菜场就建在这里,1000多户人家都要到这里来买菜。于是,有人隔夜就来放破篮子、旧箩筐,叫作抢档子,算是代替排队的。第二天一开秤,占位者就来,人家叫他到后面去排队,占位者指指破篮子旧箩筐说,我们昨天晚上就来了。过分者,有放砖头、破脸盆等来抢档子的。

这里卖早点的店也很多,花色品种也多:馄饨、面条、汤圆、大饼、油条、豆腐浆、粢饭糕等,还有现在已经罕见的油墩子、海棠糕、老虎脚爪等。还有香烟摊、葱姜摊以及卖针头线脑和宽紧带的流动车等。一大清早,菜场里吵闹声不断,摊贩吆喝声此起彼伏,这是一幅改革开放前西新街居民的市井生活图。那时,住在这里的人家里既要放煤球炉烧饭烧菜,又要放马桶出恭,住房条件可想而知。每天早晨环卫局收粪的车子在高低不平的弹硌路上被推行,发出的“孔通孔通”的声音和环卫工人“拎出来”的叫喊声,不知道要惊醒多少梦中人。阿姨妈妈在阴沟边刷马桶的声音,是继叫喊声后的“交响乐”。

如今,昔日的声音散去。昔日的西新街地块上,大楼一幢比一幢高,人气、颜值和时尚度都比当年高多了。我们这些“老土地”即便回去,站在原地,也已经分辨不出当年西新街的确切位置了。唯一留下一点历史印记的是汇川路上的“西一居委会”这块牌子,西新街地名从此只留在记忆中了。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笪曦 摄影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