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上海一周】当超大城市迎来“严峻考验”
分享至:
 (85)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2-03-16 10:58
摘要:“这场疫情防控硬仗就是一次大考”

上海正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一场考验。

近两周,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令这座城市重新面临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继2020年初之后,“阻击战”三个字首次重回公众视野,形势可见一斑。

3月8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长龚正在参加全国两会间隙出席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视频会议,强调要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坚决果断彻底的防控措施打赢疫情阻击战”。

三天后,李强在结束全国两会行程赶回上海的当天下午,再度主持召开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必须“咬紧牙关、迎难而上”。

3月12日,李强前往静安区集中健康观察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检查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并看望慰问一线工作人员。此时的疫情防控已在“最吃劲的阶段”。

3月14日,在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上,李强再度强调,全市上下在这个堪称严峻复杂的“特殊时期”,“必须拿出特殊精神、体现特殊担当”,各项防控工作要进一步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力量要更集中、措施要更果断、处置要更高效”。

其间,上海的防控手势不断升级,排查、管控等措施的范围和力度都远超以往。与此前经历过的多次本土疫情考验相比,新一轮“大考”的考题,似有显著不同。

面对这轮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本土疫情,需要迫切思考并迅速付之于行动的,是防控措施本身是否持续优化,又是否能在持续优化的过程中,诠释科学、动态、精准等概念的真正内涵。

有一点可以明确,上海从未提过固定不变的抗疫模式,科学精准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模式。真正的科学精准,恰恰来自有效“应变”。这是应对本轮疫情的突出命题。

病毒特性变化带来的疫情传播规律变化,以及相关防控措施投入后带来的社会面影响等,均需要得到科学、准确、及时甚至实时的应变。应变水平如何,将是决定防控成效的一大关键。

决策层也明确传递过这样的信号——3月11日的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会上就曾强调,当前必须全面优化升级疫情防控策略,包括应急处置要进一步提速,闭环管理要进一步抓实,重点场所管理要进一步从严,服务保障要进一步细化。

3月12日,李强在实地调研中又强调,各方要展现出五个“更”的状态——更强的责任担当、更果断的应对措施、更细密的工作标准、更精准的数字赋能、更周全的服务保障。

显然,应对“大考”,考的既是防控体系的建设水平,更是调动能力、反应能力。换言之,要看是否有详尽的体系和预案,更看能否及时调动这样的体系和预案,并因情因势作出调整,对问题有效处置、对风险有效控制。

在此前两年多的防疫实战中,上海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超大城市特点的防控体系,亦曾对防控网络进行过压力测试。而一条显著的共识是,防控体系要真正奏效,既有赖设计布局时的科学精细、严丝合缝,更有赖于执行过程中的一丝不苟、务实到位。

本质上,疫情防控是对治理能力的考验,而在治理能力的考验中,很大一部分又是对执行力的考验。有强大的执行力,意味着各环节恪尽职守、杜绝侥幸懈怠,并且,相互间有很好的协同配合。不难发现,抗疫两年多来,这是时时得到强调的重点。

今年年初,上海市委在多个场合就曾强调,防疫应当“从严”“从紧”“从细”。李强曾多次嘱咐沪上干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一刻也不能大意,方方面面防控职责一个也不能落空,主动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综合防控一点也不能放松”

而在去年,上海曾先后提出过在风险面前“事不过夜”“以快制快”,要求各方常怀警惕之心,杜绝松懈,“不能有丝毫侥幸,一定要如履薄冰,一定要枕戈待旦”,落脚点亦都在“严”和“实”上。

毋庸讳言,本轮疫情在这些方面,再度敲响了警钟。

3月11日下午,官方公布近期疫情溯源结果信息,提出“由于管理疏漏引发本土感染并导致传播”。几天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市防控办坦陈,上海“个别场所闭环管理执行存在漏洞,一些高风险岗位人员个人防护不规范,人流密集场所管理还有短板,集中隔离房源储备不足,应急处置期间公共服务保障不够到位,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特性和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并表示将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即知即改。

这样的表态,直面了公众关切,在舆论场得到了广泛认可。而就在11日,李强在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全面压实“四方责任”,提到要严格问责,并强调要“层层传导压力,健全工作体系,解决基层困难,做到反应果断迅速、运转高效有序、执行坚决有力”。

会上同时强调,上海要抓紧对闭环开展全流程、全链条排查,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确保把每项要求和标准落到实处,加强自查督查。这正是上海反复重申的“问题导向”

从2020年初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就一再提醒各方,要“多找短板不足、坚持查堵漏洞”。而在当前,不断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持续改进工作,无疑是制胜的重要前提,客观上,也将推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大考当前,这对上海至关重要。

解决问题,需要共识与合力;解决了问题,会有更大的共识与合力。

3月11日,李强表示,在特殊的考验面前,全市上下应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的良好局面”。本质上,这是一场系统性的防疫阻击战,上下齐心、左右协同、技术充分赋能、社会广泛动员,均是应有之义。这里考验的,就是全方位的治理能力、行动能力。

早在去年8月,上海就曾提出,要在抗疫过程中充分彰显市民自律、城市治理、科技抗疫、舆论引导等四种力量,在强调“严”“实”的基础上,用精准、科学、齐心协力来构筑防线。四种力量,构成了一个大的防控体系,关乎技术加持的水平,亦关乎人心凝聚的能力。

而对一座超大城市来说,技术之“精”与人心之“暖”,正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所在。不妨看看决策话语中的多个热门议题——

比如“数字化”。3月12日,李强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表示,上海要在实战中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加强预研预见预判和协调联动处置,以数字化赋能进一步严密疫情防控责任链、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保障;要强化技术保障,加快迭代升级,确保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更好服务疫情防控需要。

比如“特殊人群”——多个会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关心照护好老人、儿童和患者、孕产妇等处于隔离管控状态的特殊人群,尽最大努力保持就医通道的便捷畅通,全力保障群众的健康安全。

比如对“一线”与“市民”的感谢和寄语——在实地调研和工作会议中,李强一再表示,要对全市广大基层干部、疾控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理解支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的市民表示感谢,要更加关心关爱持续奋战的抗疫一线人员,切实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大家更加安心定心投身抗疫。

“大家不计个人得失、主动冲锋在前,正是因为有你们的无私付出、坚定坚守,换来了社区安宁、居民平安,大家辛苦了,向大家表示感谢。”3月15日,他在实地检查社区防控并慰问一线工作者、志愿者时说。

此刻,考验仍在持续。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全市上下仍需付出特殊的努力与坚守,亦需要在一种特殊的状态下,接受持续的、全方位的检验。

“这场疫情防控硬仗就是一次大考”,李强说,这既是对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检验,更是对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的考验。

题图来源:赖鑫琳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图均陈正宝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