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吴晓波说腾讯:就像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难以被定格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学文 2017-02-27 18:44
摘要:作为官方唯一授权的传记,《腾讯传》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崛起的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

“与其他明星互联网企业家不同,偏居深圳的马化腾绝少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而他的产品则渗透到亿级用户的日常生活中。领导形态上的沉静与行业扩张上的凶猛,以非常戏剧化的方式同时呈现在他的身上。”

这是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笔下的马化腾。作为官方唯一授权的传记,《腾讯传》全景式地记录了腾讯崛起的经历,并以互联网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曲折与独特性。

 


 

►在他们眼里,过去已经毫无意义

 

腾讯是一家只注重未来的公司,在他们眼里,过去已经毫无意义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据说《腾讯传》出版月余,已销售50万册,这个数据准确吗?

吴晓波:目前的实际印量已经超过了50万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认为火的原因是什么?

吴晓波:主要还是因为腾讯这家公司的话题性很强。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腾讯去年超过工商银行,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它背后所体现的产业形态、管理模式、产品结果等,都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它对外展示的信息很少,几乎是中国互联网世界里一个巨大的秘密,大家会好奇,这个沉默不语的庞然大物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当这本书作为第一本腾讯官方授权的传记出现时,人们会有兴趣去读一读。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虽然腾讯和马化腾自身“沉默不语”,但以他们为书写对象的书从来没有断过,这本书有何独特之处?

吴晓波:最重要的还是腾讯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从一开始,他们就承诺彻底地开放,我可以约谈公司内部的任何人和任何部门;他们也不会对我的创作观点予以过多干涉,在创作这本书的五六年中,我基本是从最近的距离观察了腾讯这家公司。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这样的近距离观察,带给您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可有什么戏剧性的故事发生?

吴晓波:在写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腾讯是一家只注重未来的公司,在他们眼里,过去已经毫无意义。腾讯的会议是没有文字纪要的,影像资料更不用谈了,所以,很多细节是从当事人的邮箱和记忆里挖出来的,而腾讯的业务线之多之纷杂,又是出了名的,大家可以想象写作这本书的工作量。

而且,想从腾讯的领导者那里得到一些戏剧性的灵感是非常困难的,在他们的语言世界里,复杂的数据与不断迭代的事实是构筑历史的两种材料,而不是闪光的格言及文本。

 


 

►大部分的创新是反复体验的结果

 

发邮件是性格内向的马化腾推动迭代进化的手段,他亲自参与了腾讯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书名有个副标题——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可见,您是把腾讯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个案来分析的,从腾讯这个个案身上,您看到了哪些时代特征?

吴晓波: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是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在腾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成功不是一次战略规划的结果,腾讯历史上的几个战略级产品,比如QQ空间、微信,统统不是董事会上定下来的,而是一个个小团队慢慢“打”出来的。

我们没办法去预测未来,所以腾讯,或者说是整个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的核心都是八个字: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这一点,在一个消费升级的产品时代,将具有非常的意义。

早在1998年,凯文•凯利就在《新经济•新规则》一书中预见了互联网企业的这一经典特征,他将之称为“流变”:网络经济从改变进入流变状态,流变推翻既有事物,为更多创新的诞生提供温床,这种动态或许被看作“复合再生”,它源于混乱的边缘——随变而变,永无定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纵观腾讯的成长历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家企业的转型及迭代驱动力,诚如您所说,并非来自既定的战略,而是产品的持续创新。那么,产品的创新动力又来自何处?

吴晓波:亦非来自于实验室,而是市场的不断变换的需求。

腾讯大部分的创新都不是调研出来的,而是自己反复体验的结果。马化腾曾这样解释:“互联网化的产品不像传统软件开发,一下子刻光盘就推出。我们永远是Beta版本,要快速地去升级,可能每两三天一个版本,这就要不断地改动,而且不断地听论坛、用户的反馈,然后决定你后面的方向。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挑剔的用户。”张小龙的解释更有趣:“瞬间让自己变成白痴级用户。”

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听说马化腾不善言辞,却是个邮件狂人。

吴晓波:发邮件是他推动迭代进化的手段,他亲自参与了腾讯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一天24小时之内,公司的人随时都可能收到他的邮件,邮件里是他对产品的很细节的看法,甚至是字与字之间不易被人察觉的字距差异。

2007年,张小龙主刀QQ邮箱的改变,这在当时的腾讯体系内是一个非常边缘的产品,而马化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与他的团队来往了1300多份邮件。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怎么看待长期以来人们给腾讯定下的“三宗罪”:模仿而不创新;以天下为敌;拒绝开放?

吴晓波:在腾讯前半段的发展中,确实面临过这些指控,“3Q”大战是最高点,那场大战的结局对于腾讯来说很是尴尬,几乎是“法律全赢,舆论全输”。

 

“3Q”大战的结局对于腾讯来说,几乎是“法律全赢,舆论全输”

 

在那之后,也就是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腾讯开始建立开放生态的战略,它的创新能力也受到了认可。我们对于创新的定义,不能局限于颠覆式的、从0到1的那种,对产品持续不断地改进,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微创新,也是难能可贵的。最近几年,在多个国际权威咨询机构发布的全球创新公司排名中,腾讯基本都在前20位,在中国企业里则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我个人认为,腾讯可能是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为了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腾讯有一些独特的管理模式,比如“谁提出,谁执行”、“一旦做大,独立成军”等,这和现在流行的一种叫做“蜂窝式”的创新管理模式有点像,但为什么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传统企业在实行了类似的模式后,并未收获理想的效果?

吴晓波:传统的企业组织是金字塔形的科层制,要在这样的体制内推行蜂窝式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和任何改革一样,蜂窝型组织是建立在相应的责任、权力和激励机制上的,没有配套系统是不行的。

全中国在这一点上决心最大的,是张瑞敏。有一次他跟我说,海尔的品牌、集约化的生产线模式、大工业制造、供应链模式、产品研发、管理思想都要被重估,他把海尔原来几十级的组织结构压缩为三层,非常扁平化。

要用股权激励和自然选择的赛马机制,让创新的力量在企业内部“失控”生长,你不知道最后哪一个产品会胜出,但可以保证最后胜出的那一个,一定是最好的。

 


 

►喷发中的火山是难以被定格的

 

观察腾讯、观察互联网,就像是在观察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马化腾曾经说过: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人们看这本书时,除了享受文字带来的阅读快感,还会被激发出浓浓的怀旧情绪。书中提到的很多产品我们都深度使用过,有些年轻人可能就是在这些产品的伴随下成长的。这些年来,技术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未来又会是什么模样?

吴晓波:我认为,商业竞争、生活方式的迭代,是工具迭代升级导致的结果,我写过一篇文章,《淘汰人的从来是工具而不是年龄》,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工具的改变,只与两个要素有关,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击穿原有的成本逻辑,效率则改变利益的分配模式,不管是商业上、还是生活上。

几乎所有的互联网新工具,都让我们提高了信息上的速度和效率。信息的效率是有弹性的,所以现在很流行、但其中很多被认为泡沫成分很大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新能源等技术趋势,最终还是会来到我们生活中的。

我不知道未来具体会变成什么样,但我确定的是,未来,时间将会是最宝贵的,因为时间的总量是没有弹性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在发展的过程中,腾讯遭遇过多次致命危机,而危机的最终化解,马化腾将之归为运气,比如网大为(投资人)的突然出现等。通常,我们会神秘化自己不能理解、无法解释的东西,您是怎么看待所谓运气的?运气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

吴晓波:这很难被单独定义为运气,比如网大为发现腾讯的过程就很有意思,他说:“我每到一个中国的城市,就去当地网吧逛,看看那里的年轻人在玩什么游戏。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网吧的桌面上都挂着OICQ(即时通信工具QQ的前身)的程序,我想,这应该是一家伟大的互联网企业。在2000年底,我接触几家想接受投资的公司总经理,发现他们的名片上都印有自己的OICQ号码,这更让我激动,想要看看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网大为和腾讯的相遇,无意中将腾讯救出了困境。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00年,中国互联网已经有几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了,而当时腾讯已经是用户数量最庞大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一。整件事情,像是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的互联网潜力,用一只无形的手,把网大为这样的投资者和腾讯拉到了一起。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从书中,我们既看得到您对互联网时代企业发展的观察和对发展规律的思考,但也能明显地感觉到,您是有某种困惑的。对于互联网这张“网”,您看明白了什么?没看明白什么?

吴晓波:在调研和创作《腾讯传》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成为了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它的成功是一次战略规划的结果,还是偶然的产物?

为什么腾讯曾经遭遇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性情温和的马化腾如何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全民公敌”?

 

性情温和的马化腾如何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全民公敌”?

 

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有什么异同?前者的繁荣是一次长期的追随之旅,还是有自己的东方式生存之道?

到今天为止,我都不认为自己对这三个问题有了最终的解答,裂变中的互联网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观察腾讯、观察互联网,是在观察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而正在喷发中的火山是难以被定格的。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吴晓波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吴晓波 1968年出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