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76次,这个字对于中国,为何意义不凡 | 两会观察
分享至:
 (57)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2-03-05 17:21
摘要:重重考验之下的“稳”,是需要付出超凡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又是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

稳,稳,稳。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2022年的中国经济,首当其冲,一定是“稳”。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字出现76次,贯穿全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被列为明确的政策取向;“稳增长”被要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出口要“保稳提质”,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有这一系列的“稳”,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方能“行稳致远”。

“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已经提出多年,“稳”字在今天意义尤其特别。疫情肆虐全球已满两年,世界充满变数和动荡,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率先企稳、逆势上扬的奇迹,却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压力。中国经济能否企稳,不仅关乎国家前行的动力和14亿人的生计,更将牵动全球的脉搏。

重重考验之下的“稳”,是需要付出超凡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又是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人们不难读到这种底线思维。比如一个微妙的变动:“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条预期目标,在《报告》中的位置较往年提前了。

这是一条2021年新写入《报告》,并与经济增速、新增就业等并列的指标。此番重申并靠前,意义不言自明——“14亿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就是一条底线,且是一条具体的、需要刚性约束的底线。守牢这样的底线,才有粮食安全;有了粮食安全这个根基,才能谈论“基本盘”。《报告》专门将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一起列入今年各项工作的首要序列,并在农业板块再度强调“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等,足见严守这条底线的态度。

稳定“基本盘”,依靠的远不止这一领域。不同领域,任务各异,有一条道理却是相通的:底气,首先来自于底线。守底线,意味着守牢“主责”和“本位”,尤其是在外部的波动、挑战、迷惑面前,能够认准方向,恪守“初心”,坚持做该做的事,而不是随波逐流、见异思迁。这样的底线,既包括粮食产量这样具体量化的刚性要求,也涉及一些发展理念、发展路径方面的基本遵循。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全党都要聚精会神贯彻执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此番《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力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再凸显战略认识上的“稳”的定力。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正确的事情,都要聚精会神抓牢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多边主义,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这是中国应有的战略定力。很多时候,风险挑战面前的竞争,拼的正是定力。

变局中,保持定力不容易,定力有时恰恰来自冲破迷雾的魄力。这也是为什么,对“‘稳’字当头”,绝不能理解为按兵不动、消极保守,相反需要更大、更主动、更积极的作为,需要“以进促稳”。要“进”的有大项目、新动能,更应有释放各类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信心的各种努力。

比如连续多年孜孜以求的“简政放权”,比如近两三年力度空前的“减税降费”,比如今年格外强调的政策靠前发力、见效落地——这些要素,历来是《政府工作报告》着墨的重点,传递的也是一个根本指向:经济之“稳”,终究植根于预期之稳,在于一个又一个微观主体的信心之稳。

稳人心,稳预期,就是稳底线,就能提信心——站在政治高度看待“稳增长”,这正是“稳”字的大义。

题图来源:新华社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