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上海一周】“改变世界的一周”,如何启示上海
分享至:
 (50)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2-03-02 15:22
摘要:开放合作,才有更强“内功”

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50年前“改变世界的一周”,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整整半个世纪后,在一个剧烈变动的世界里,人们纪念,试图从中寻找历史的启迪。

2月28日,“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大会和纪念音乐会在上海举行。作为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地,上海既是历史的发生地,亦直接受益于历史,并为历史持续作出贡献。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纪念大会上表示,上海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上海发生的许多鲜活故事充分表明,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是双方最好的选择,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对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中美关系的期待,也是对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大势的期待。50年来,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30多年来,上海的命运无疑与此息息相关。开放成为这座城市最大的优势和至关重要的动力来源。

在全球开放合作面临挑战的当下,上海更需要“走开放路”,将之作为矢志不移的发展取向,并在开放中把握战略先机与主动——近年来,这是得到反复重申的观念。

2月10日,李强与美国美敦力公司全球董事长兼CEO杰夫·马萨举行视频连线时就表示,上海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为美敦力等各类中外企业在沪发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而在年前的上海“两会”现场,李强亦曾在浦东代表团表示,浦东乃至上海,都要全方位地对标全球,并努力引领全球,要放眼世界,看到我们的不足,进而奋起发力赶超。

对上海来说,持续开放提供了远超自身空间的发展扇面、资源和机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确立和提升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能级。

值得一提的是,开放并不意味着对外依赖,也不意味着丢掉“自主”。恰恰相反,在一些如今迫切需要提升“内功”的领域,同样需要强调开放的立场,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来反哺自身、强壮自身。

上周初,李强前往浦东张江调研李政道研究所、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就凸显了这层指向。

他指出,要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攻方向,全力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努力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在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上持续用劲使力、实现接续突破。

去年以来,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就成为上海的显要议题。8月起,李强就此主题开展过多次调研,足迹涉及高校、中央驻沪单位、传统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期待其在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跨越”,以此提升这座城市的创新策源能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担纲战略使命。   

上海以开放立身,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显然也需要呈现开放特质。仅从构成看,“战略科技力量”的来源就很多元,除传统的“国家队”“地方军”外,同样包括一些社会力量,尤其是采取灵活机制、创新构成方式的“混合力量”。

此番调研的李政道研究所和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都是体制机制创新的产物,且都突出强调对内、对外两个维度的开放合作——前者旨在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开展暗能量、暗物质等前沿领域的原创性攻关;后者则乘长三角一体化之势,尝试集聚三省一市优势资源,为整个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和转化服务。

调研期间反复强调的,也正是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的协同创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要国际一流科创人才的有力支撑。”在李政道研究所,李强明确表示,“我们支持李政道研究所全力打造世界级的研究平台,让各国科学家汇聚于此,心无旁骛探索未来、探索未知,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该所已汇聚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20名科研人员,外籍学者占四成,八成具有海外一流科研院所留学或科研经历。这样的人才结构显然契合上海的发展方向,并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

李强表示,上海将进一步彰显国际化的人才导向,以大科学设施、开放型平台等载体为依托,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服务、创造更有品质的人才生态,更好汇聚一流人才、成就一流人才。

他亦强调,要瞄准重大战略前沿领域,加快布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大力集聚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努力突破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则被要求开展更深层次的区域创新协同攻坚,通过协同创新,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为长三角地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有力支撑,进而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

对此,各方需要完善协同机制,大胆改革探索,更好集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要素,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一体化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

充分的开放、协同与合作,最大程度集聚调动各路资源,方能带来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创新链条持续畅通,进而在更高水平上承担起战略功能、实现“自立自强”,这是上海始终明晰的一条逻辑。

在重温并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之后,这样的逻辑,不止适用于科技创新。

题图来源:新华社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图均陈正宝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