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记者博客|元宵为何又有月食?别放过中国传统节日的技术内涵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17-02-10 18:44
摘要:从2017年起连续3年的元宵月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中国大部分地区均可在正月十五的日出之前观测到“带食月落”。

11日,又迎元宵夜。继连续3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后,从2017年起连续3年的元宵月则都是“十五的月亮十五圆”。

 

更值得注意的是,元宵节当天还有一次月食天象。尽管是“半影月食”,但中国大部分地区均可在正月十五的日出之前观测到“带食月落”。

其实,推敲琢磨起来,这个与月亮相关的人文佳节还有不少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今年元宵月为啥不是十六圆而是十五圆”“为何还有十四圆、十七圆的月亮”“为什么说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平日里,哪是上弦月、哪是下弦月”“何为新月、何为残月”“北半球C形月时,南半球是D形月吗”……这种种疑问,可能还不算你我所知的常识,却绝对有科教价值,至少具有些许童趣。

 

元宵年年过,除了张灯结彩、灯花灯谜、汤团圆子,在社会、商业、文化等价值之外,还有什么潜在价值?不妨科普一下,认清地、月、日三者微妙的相对运动规律,借此提升公众科学认知与素养,甚至让孩子们因此爱上遥望星空,萌发创新种子。

 

中国人的几大传统节目,有人说“七大”,有人说“八大”,其中至少两个都是“月亮节”,不论元宵还是中秋。事实上,在唐代,农历二月十五日还有“花朝节”,与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合称为3个“月半节”。然而,这个二月半的“花神节”,如今几被遗忘。尤其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同步文化侵略,没有宗教背景的花朝节传统受到严重冲击,在清末民初快速衰落。近年,花朝节才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此不免联想起,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被邻国申遗的尴尬。尽管科学作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并非一回事,但时至今日,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高境界恐怕正是科艺融合。

 

看惯了月有阴晴圆缺的大众,未必真对月亮那么熟悉。正如此番半影月食中的元宵月,就会呈现先明后暗或者“弃明投暗”的视觉变化。或许,古人未必全然知晓并通达其中道理,却也为圆月之影影绰绰的奥妙玄虚,为之倾心神往、佳句迭出。

 

其实,文化味的科普可以有多种由头,只是我们对不少事物往往熟视无睹、不求甚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种种内涵,真的就在身边,不缺素材,而缺发现、缺包装。月亮每个月都会圆,元宵中秋的圆月特别一点,而今年的中秋又与国庆成双并至,不仅是赏月、更是知月的良机,让多方合力共推这种传统节日的“时令科普”,不要轻易放过圆圆的月亮,我们的万古之邻。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