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面对疫情,这些人为上海熬了一个个通宵,请理解他们,别辜负他们
分享至:
 (142)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2-01-16 06:30
摘要:每一个普通市民和奋战在一线的“逆行者”们,不是“你”“我”“他”,而是一个整体的“我们”。

“作为一个普通的疾控人,我真的没有想到面对疫情这么难,3天熬2个通宵的大有人在,而我们还不是最辛苦的……”

一段来自流调队员的留言,不经意间打动无数人,也让人们直观地理解为何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称得上“没有硝烟的战争”——自上海1月11日报告出现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1月13日再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无数一线的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疾控人员、医护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等,就进入这样的状态。

那几天,我恰好在本轮抗疫任务吃重的静安区参加“两会”,目睹多位基层干部熬了一个又一个通宵,黑着眼圈直奔会场履职,散会后再直奔防控一线,甚至在会议间隙直接开始现场办公。而在上海的各个角落,无数人拥有和他们一样的黑眼圈,甚至付出更多的体力和心力。

他们需要一连数小时死盯监控屏幕,只为确认一个“密接”的轨迹行动,抑或在半夜三更无奈敲开“次密接”的家门,苦口婆心好言相劝,只为尽快将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因为超大城市极高的流动性,以及病毒变异后的不可测性,他们的工作量常常会在瞬间迎来几何级数式的上升。但为了这座城市整体的安全、有序,为了尽可能确保城市面上的正常运转,没有人在压力面前避让退缩。

疫情防控这场“大考”已经持续两年,其间既有数次严峻的“遭遇战”,也有持续紧张运转的常态化任务,情况各有不同,手势策略也有不同,有一点却始终不变——无数一线工作者实打实的倾力付出。

为了防疫,这座城市探索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有相对完整的体系构建,也有前沿技术的适时加持,并在不少场景下,展现出精准防控的特色。但一切制度设计、方案设计上的精准科学,最终都要落在人的行动;技术、策略、体系背后,最根本的是人的付出,是一个个具体工作者的“事不过夜”“枕戈待旦”。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去年9月市委召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层代表座谈会上就有共识:没有基层一线同志的付出,就没有今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他们构筑起了上海抗疫的铜墙铁壁,彰显了这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深厚力量,彰显了这座城市温暖人心的精神品格,彰显了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软实力。而尊重基层,尊重一线,尊重、理解并支持他们的付出,这是让疫情防线得以持续稳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座人民城市应有的温情和暖意。

这种尊重不是口头的,需要体现为具体务实的行动和支撑,需要看到一线的辛劳,并尽最大努力支撑他们的工作、缓解他们的辛劳、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这种尊重的来源也不是单一的,尊重需要来自一线工作者们“背后的人”,更需要来自一线工作者们“面前的人”,以及未必与他们直接相遇、却在无形中受惠于他们的每一个人——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防疫工作对象的主动配合、普通市民的自觉防护,是对一线工作者的最好回应、最好回报。

当前的防疫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容半点懈怠。考验常常突如其来,对普通市民如你我来说,突然接到流调电话,突然迎来“大白”上门,或许会有错愕、慌乱、惊恐甚至抗拒。这可以理解。但想一想这些“突如其来”意味着什么,想一想一线工作者为了这些“突如其来”付出着什么,我们会明白“理解”与“配合”的意义——面对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线工作者们,这是“人同此心”;面对整座城市的安全和有序,这是“应有责任”。

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第一责任人”,现实已经一再表明,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铜墙铁壁终究来自众志成城,每一个普通市民和奋战在一线的“逆行者”们,不是“你”“我”“他”,而是一个整体的“我们”。疫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整体战。特殊状态下的配合,能形成最大的合力,赢得时间;日常状态下的自觉,则会形成无形的屏障,赢得空间。

同样是昨天,流调工作者们还透露,如果口罩戴得规范一些、自我防护严谨一些,或许就能成为特殊状况下的“护身符”,既为自己减负,也为防控工作减负。这个说法也引起了热议,它足够鲜活地告诉人们,自身的“责任”意味着什么——这绝不是什么大词,就是一点一滴无比具体的行动。

“逆行者”们此刻仍在辛劳,如果你我都能明晰这样的责任、付诸自觉的行动,他们的努力就不会被辜负。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