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上海历史文化名人|方孝孺遗胤怎样辗转至上海隐居与繁衍
分享至:
 (40)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孙彦 2022-01-15 06:35
摘要:正道多助乃有后,中道复兴必有成

2022年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方孝孺殉国620年。方孝孺生于宁海,殉节于南京,其幼子为多位义士所救,辗转至上海奉贤隐居,至今已繁衍生息20多代。

「忠德传承隐奉贤」

在上海奉贤周家港小河的北岸,有一个“方家祠堂”。它还有一个更正式的名字,叫“方正学公祠”。方正学即方孝孺,其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法学、理学、文学、史学、教育等诸多方面,被黄宗羲称为“有明之学祖”,甚至比肩朱子,“盖千载一人也”。

方孝孺的故里在宁海,他的公祠却坐落于上海奉贤,这与一件惊世惨案有关——因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方孝孺被施以极刑,并诛及十族。

方孝孺遇难后,时任宁海县尉的魏泽决意效仿“程婴救孤”义举,冒着生命危险,为方孝孺护住血脉。魏泽曾任刑部尚书,因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宁海县尉。在方家族人满门抄斩的密令尚未到达时,魏泽乘夜将方孝孺的幼子方中宪救出匿藏。

当时,台州秀才余学夔也欲救方孝孺遗孤而假装疯癫来到宁海,两次在街头拦截魏泽唱歌。魏泽会其意,便将方中宪及事先写好的托付密信等交给了对方。余学夔乔装成渔民,带着方中宪从海路逃亡,辗转数月后抵达松江府青村(今上海奉贤区域),请方孝孺的门生俞允收留方中宪。

俞允一口应承,将方中宪留于自己家中,后为掩人耳目改其名为余德宗,并将养女嫁给其为妻,对外称入赘女婿。自此,方孝孺后裔在上海隐居。

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下令祀建文诸臣,有裔者恤录,后又革除诸臣罪名。万历三十六年,南京提学御史杨廷筠在认定余德宗为方孝孺嫡系且繁衍至200多人后,允许后裔复姓方。

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方忠奕入京参加贡生考试,并上书明熹宗朱由校,请求正式为方孝孺恢复名誉。皇帝因而下旨:“方孝孺忠节持著,既有遗胤,准与练子宁一体恤录。”

方中宪改名余德宗后,“为人谦虚谨慎,教书为生。晚年改名忆椿,以示不忘生父”。俞允还为余德宗题写堂名“有成堂”,寓意“正道多助乃有后,中道复兴必有成”。

从余德宗开始,方孝孺所秉持的“慨然以经世载物为心”“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等积极入世、学究真理的思想,也在上海生根发芽,不断浸润这片江南沃土的文化风骨。

方孝孺在上海的后人中,也不乏有志之士:方忠奕在张献忠进犯四川时,守城而死;二十二世孙方廉佐的大女儿方秀英成为中共地下联络员,义无反顾地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千秋正学铸初心」

在学术上,方孝孺十分注重对历史的研究探讨。他认为,史学家写史,不仅要直书,还必须对历史作出道德判断,即超越一时已成事实之是非,超越具体的个别时代,以相对恒常的正义之道德标准去裁量历史,对历史作出严正的道德评判,针砭罪恶,褒扬善行,使后来者有所遵循,引导历史向善的方向发展。

假若写史者屈从于既成的历史事实,以历史的结果作为道德评判的价值归依,必然会形成“存在就是合理”“胜者王侯败者贼”的理论偏颇,史学也必然随之失去应有的主持正义的立场,而只会随风飘摆,只知涂脂抹粉。

方孝孺一生主要是在讲学、著述中度过。朱元璋在位时,虽三次召见方孝孺,却并未重用他。只是在群臣的一再推荐下,才授予一个汉中府学教授的职务。

但是,朱元璋托孤之时,居然“遗令先召孝孺”。因此,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便召方孝孺立刻进京。由此,方孝孺成为建文帝身边的重臣,俨然“一代帝师”。建文帝不仅在读书有疑问时召其讲解,而且凡国家大事常命方孝孺批答。

方孝孺也积极尝试以自己的知识、政治理想影响和改造社会。他认为,君主最基本的职责是养民,治国的根本法是“均平”。他推行井田制,藏富于民,重用人才,慎选治国理民之吏,主张仁义为基、辅以法治等。

方孝孺的正气精神一直鼓舞着后人,其“克己复礼,言传身教”的家风也得到了后世认可。他的影响遍及江南各地,让上海文化、江南文化增添了深厚刚烈的底色。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