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院士爱读《封神演义》?没错!这些书,曾影响百位北大教授的人生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任羽中 李喆 2021-12-26 07:21
摘要:集结了百位北大教授的读书分享与治学感言,呈现了北大人的思想精华、学术风采。

大师身旁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

《影响人生的书单:来自百位北大教授的推荐》一书,集结了百位北大教授的读书分享与治学感言,呈现了北大人的思想精华、学术风采。137位北大教授细数优良著作,推荐影响其人生的书目,围绕“治学”“阅读”“人生”等话题,将治学感悟、读书经验和人生阅历凝练成句句箴言。所选三篇,仅为书中一粟。有删节。

袁行霈:学问要有气象

1936年4月生,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著作有《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国文学概论》《陶渊明研究》等。

感悟

治学要有基点、有旁涉。基点务求精深,旁涉务求宽广。专攻一点,或恐拘于一隅,视野狭隘;广泛涉猎,切忌浮光掠影,一无所长。我曾把自己关于诗歌艺术的研究归纳为八个字:博采、精鉴、深味、妙悟。我还曾提出撰写文学史的三条原则: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意思都在强调会通化成。司马迁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学问要有气象。我说过:“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每在于此。做学问也要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形成这种气象至少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敬业的态度,对学问十分虔诚,一丝不苟;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长,不攻人短,不存门户之见;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潜心学问,坚持真理,堂堂正正。

做学问和做人要统一起来。随着学问的增进,人格应该不断提升。但是,学问和道德也会有分离的情况,那是不好的。古人常常将两者连在一起,称赞某人道德学问如何如何,表现了对一种理想境地的向往。道德和学问的统一,应当成为学者自觉的追求。

书单

1.《陶渊明集》。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他思考的都是关乎宇宙、历史、人生的大问题。在晋宋之际黑暗的社会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是一位气节高尚的人。他为人自然,诗也自然,这是很高的境界。当夜深人静之际,捧陶集吟咏于孤灯之下,则矜平躁释,与天地臻于和谐。

2.《老子》。我是把它当作一部格言集来读的。每置之枕边,睡前三五分钟读一则两则,悠然会心,以清吾梦。

3.《论语》。因为我是教师,所以读《论语》时常常注意孔子作为教育家的那一面。孔子很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谓: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时,不去启发他。他教导学生对学问的态度一定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要耻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不耻下问。”他强调要处理好“学”和“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我很感兴趣的,也是我试着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的。

4.《东坡乐府》。此书名曰“乐府”,其实就是“词”。苏轼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从而为词开拓了新的天地,也确立了他在词史上崇高的地位。如果从一般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主要是欣赏苏词里那种以达观为基础的潇洒。“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这些名句都表现了他的洞见,耐人寻味。苏轼才高而命蹇,如果没有这点潇洒真不知如何活得下去。

5.《狄德罗哲学选集》。我喜欢跟聪明人谈话,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的大哲学家,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代表,当然聪明过人。而这本书里所选的好几篇文章如《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达朗贝的梦》《谈话的继续》《拉摩的侄儿》又是用对话体写的,读来如同直接面对着一位聪明人。他的《哲学思想录》和《思想录增补》是一条条短小的笔记,最短的只有一句话,但很发人深省。狄德罗认为人类的全部知识是有结构的,各个学科互相联系,构成整体。由此我想到,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的今天,适当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在相近学科的交叉点上做一些综合的研究,肯定会开拓出新的学术领域,并推动学术的发展。

梅宏:责任、刻苦和坚持

1963年5月生,贵州遵义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研究。

感悟

“志存高远,行积跬步。”为学、为研首在立志,有了追求的目标,只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实现。我以为,“北大人”这三个字所蕴含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北大人应是负责任的人、有社会担当的人。唯有如此,一代代北大人才能够站在前辈的肩膀上,铸就北大未来持续的辉煌,努力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奉献北大人应有的贡献。我期望如古人所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北大人的选择。我自己走上科研之路,也是源于我中学时代的梦想,未来成为一位科学家。回顾过去,确是一程无怨无悔的逐梦之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两句诗从初中起,一直到现在,都是我学习和工作的座右铭。我从上小学开始,成绩就一直在同学中名列前茅,但我也较早就认识到自己并非天资聪颖,因此特别喜欢各种表达刻苦精神的格言警句,并一直以此要求自己。我还记得高中两年做的习题册垒起来比我本人还高;我的高考作文“读达·芬奇画蛋有感”也是从“书到用时方恨少”开始破题;我刚到北大时参与青鸟工程攻关,有几年的时间,除了周六和周日晚,每日上午、下午和晚上三班都会泡在实验室,熬更守夜撰写论文更是常事。“刻苦”奠定了我发展的基础,成就了我的现在。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的逐梦之旅并非一帆风顺,求学和工作中多次因遇到困难产生彷徨,也曾因较长时间的清贫而多次受到知名跨国公司的诱惑。但幸好,我终于坚持下来,才能在今天从事我喜爱的事业。

“做有用的研究。”这是我一直坚持的理念,既是学科特点所决定,也是国情阶段所决定,更是北大人责任感的体现。科学研究讲究“兴趣驱动”,技术研发则大都是“问题导向”。计算机是一门技术科学,研究一定要瞄准实际需求。长期以来,我和团队科研工作的定位就是面向国家需求、面向实际问题选择研究方向,追求研以致用。2018年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北大历史上首次,也是计算机界首次,技术成果成功转化并服务于国家信息化战略重大工程。我想,这也是对我们长期坚守的回报。

书单

1.许仲琳:《封神演义》。小学三年级时读的第一本小说,书中千奇百怪、花样翻新的各类“神通”极大地扩大了我的眼界,激发了我丰富的想象力。敢于想象,也是追求卓越的必备素质之一。

2.罗贯中:《三国演义》。初中时读了这本小说,迷上了“计”和“谋略”。但很长时间以后,我才开始领悟到“策略”或“战略”之重要。“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3.徐迟:《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春,郭沫若发表《科学的春天》的讲话,同年,记者徐迟撰写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在全国引起轰动。“科学的春天”和陈景润的故事,给刚进高中的我带来极大触动,从而萌生未来做科学家的理想。这是我走上科学之路的第一引领者。

4.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全球化驱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将是不可逆的大势。把握现状、眺望未来,需要了解世界、了解历史。斯蒂芬·茨威格带给我们若干对人类发展进程形成重大影响甚至重大改变的历史时刻,以及在该时刻闪耀在人类穹顶上的群星,他们将改变你的格局和思想,指引你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

5.王阳明:《传习录》。“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思想家王阳明思想精华的原味记载,虽然远不能透彻领悟,但每读一遍总有收获,冀日积月累,走向“吾性自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字面理解易,亲身践行难!

平新乔:读书是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一生的归宿

1954年5月生,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学及其应用、产业组织、财政学。代表著作有《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等。

感悟

书是阳光,是空气,是精神世界高度的基础。

现在做经济学研究是要精读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的,学术上的激烈竞争已迫使我只关注AER(《美国经济评论》)、JPE(《政治经济学杂志》)和Econometrica(《经济计量》)上的少数论文,读大部头的书已经是一种奢侈了。但一旦做完一项研究,想休息一下时,我便会贪婪地读十来本想读的书。比如今年暑假,我就集中读了《分享经济时代》(贾维斯)、《分享经济的爆发》(萨丹拉彻)、《分享经济的华丽骗局》(T. Lee)、《透视动态企业》(钱德勒)、《看得见的手》(钱德勒)、《银行卡时代》(埃文斯等)、《看不见的引擎》(埃文斯等)、《平台经济学》(埃文斯)、《未来交易》(伯齐)、《数字货币时代》(凯列)、《创新、竞争与平台经济》(梯若尔)等十几本书。

对我来说,读书是学术生涯的起点,也是一生的归宿。年轻时读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是影响我一生的精神坐标原点。后来喜欢读鲁迅全集,酷爱毛泽东的一切文字,那是我22岁前读书的特色。后来读到顾准、于光远的书,才知道读马恩的书可以读到那样深的程度。于光远那本薄薄的《试论社会主义生产中的c、v、m》,是在典型的计划经济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写的,可其思想力直穿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说明思想家的思考是可以不受任何时代限制的。

在一生的读书经历中,对我来说最为亲切的书还是北大人写的书。我18岁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黄枬森的《关于列宁的〈哲学笔记〉(上)》,那时(20世纪60年代)还是非正式出版物,白纸封面,1972年夏天我就着列宁的《哲学笔记》读过。北大哲学系老师们翻译的《西方哲学原著》(17—18世纪的欧洲哲学、18世纪法国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是我受北大精神魅力长久影响的基础读物。王太庆主译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在多雪的冬天里给我点燃了暖暖的心火。1978年以后迷上了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思想史》(古代、近代、现代三本)。到北大上研究生后,喜欢厉以宁老师的书,不但思想深刻、内容新,而且文字美。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书我全部读过。后来又喜欢胡适的书、朱光潜的书、陈梦家的书……北大人文社科大学者的书,我读过几十家,很享受。读这些北大前贤写的书,会让我更爱北大,能与如此多的巨人生活在同一个校园里,乃是“百年修得同船渡”啊。

读书不是专门的研究。做专业研究必须读论文。我是在1989年读完阿罗的《信息经济学》(论文集)之后,才对委托―代理理论产生研究兴趣的。但是,读书总是学术生涯的起点,是一个学者一生的重要部分,读什么样的书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位。不能想象,一个人不喜欢读书,会写出既精彩又美妙的文章;也不能想象,一个人不喜欢读书,能够温文尔雅地面对学生,吐出连篇妙语……读书时是绝不会想着跟别人说什么的,我读书最多的时候都是最倒霉的时候,也是最孤独的时候。现在回顾读书生活,反倒感到与书为伴的生活是最幸福的。读书的体验是个人心灵最私密的领地之一,是不会轻易与人分享的。我读书时是只凭喜欢,积累久了,终有一天,对书的感情会生出颜色来,绚烂、多彩,就像晚秋夕阳下未名湖湖心岛四周的树叶,层林尽染。



《影响人生的书单:来自百位北大教授的推荐》

任羽中 李喆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肖雅文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