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海上医聊 > 文章详情
景在平:练就“神刀”的“秘籍”,竟然在书画中
分享至:
 (8)
 (1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俊珺 2017-01-26 06:37
摘要:景在平走上血管外科巅峰的“独门秘籍”,竟是从书法绘画中悟出来的。

他是传说中的“军中神刀”,他也是一位知名的书画家。

 

他用手术刀与画笔造福了无数患者。

 

他,就是我国腔内血管外科的奠基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景在平教授。

 

不久前刚刚获得血管外科界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景在平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专访。

景在平

► “巨创”手术变“微创”

 

人体内的血管如同星球上纵横交错的河流,分布在身体的每个角落,这条由血管交织而成的网,就是“生命之河”。

 

景在平对“生命之河”的探索已有30余年,在30年的光阴里,他坚持“于有路处辟新路,于无路处创出路”。

 

在血管外科领域,主动脉夹层非常凶险,治疗难度颇高,这种对大多数人来说颇为陌生的疾病,就好比是一颗“不定时炸弹”,而且经常会“盯”上中壮年人群,一旦发病,猝死率很高。

 

过去,要治疗主动脉夹层必须进行开胸手术,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完成人工血管置换,这可谓是人类最复杂的手术之一。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无法承受这种手术,面临着“前有虎狼,后有深渊”的尴尬境地,不开刀有生命危险,“开大刀”也很危险。

 

为了让病人免除“开大刀”的痛苦,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景在平下决心探索血管外科的微创治疗。1997年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腹主动脉瘤腔内微创隔绝术、1998年完成国内首例胸主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实现了血管外科手术从“巨创”到“微创”的跨越式突破。

 

对景在平来说,创新始终是一种习惯。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病患手术的痛苦,他又提出 “用音乐代替麻醉,用针代替刀”的“无创时代”理念,打破传统的开刀手术的思路,连续在国际上率先攻克了主动脉腹部内脏区、主动脉弓区以及升主动脉区腔内微创治疗的禁区,成为了我国腔内血管外科的奠基人。

景在平教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最“不听话”的病人

 

如今,在血管外科领域,医生与患者一致公认:“微创治夹层,去找景在平。

 

这句话背后,是几十年不为人知的默默耕耘。血管外科的手术需要医生穿上重达30斤的铅衣,常年弯腰低头手术,加上大强度、长时程的翻阅文献,使景在平患上了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

景在平在为病人读片

 

近年来,老毛病两次让他倒下,犯病期间,他的双臂就像刀割一样疼痛。鉴于病情严重,医生建议他接受24小时的卧床牵引治疗。

 

给人看了几十年病的景在平自己住进病房后,却成了个“不听话”的病人。他忍着剧痛,仰卧在病床上翻阅文献,修改学生论文。通过把片子投影到天花板上,他躺在病床上与科里的医生进行病例讨论。

 

有一次,在住院期间,他竟瞒着医生,带着颈托,忍痛偷偷溜下病床去探望自己的病人。

 

► 白天手术晚上画画都是为了患者

这是位有点“不务正业”的医生。

 

熟悉景在平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是“军中神刀”,更是书画好手。

 

“我是个从小喜欢诗、书、画,后来却走上理科道路的医科男。”景在平笑着说。

 

作为医生的景在平不仅多次举办画展,还经常在各大报纸上发表艺术评论与诗歌。他的作品曾经入选《二十世纪名人书法大成》,颇受书画爱好者的欢迎。中国诗书画印艺术研究院院长周雁翔教授曾用这样的诗句形容景在平的画作:“日月经天始有道,江河行地终悟禅。刀笔相通出真谛,行云流水绘自然。”

 

景在平自己也没想到,画画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副业”有一天还能帮助病人。

 

2011年5月,家住宝山区的老冯来到长海医院血管外科就诊,老冯患有严重的心脏主动脉瓣狭窄症,慕名找到景在平。景在平告诉他,要治好这种病,必须手术,老冯犹豫了。

 

景在平知道,一个有长期患病老人的普通家庭根本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怎么才能帮助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他反复思量,打起了自己的主意。最终他决定,通过义卖自己创作的书画筹集善款来帮助老冯。

 

2011年5月,景在平主刀免费为老冯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例球扩式心脏主动脉瓣腔内微创置换术。

 

如今,景在平已经举办了20场爱心书画展,通过书画义卖筹集了600多万元的爱心善款,成功为20位患者实施了免费微创手术。

 

2014年,这位白天在无影灯下拯救患者生命、夜晚伏案泼墨挥毫的“画家”医生,荣获了“感动上海十大人物”称号。

 


► 对话景在平

“手术成功了,我突然悟出了什么叫‘孤蓬自振’”

 

景在平的作品《麒麟祈福》

 

上观新闻:您业余时间爱好写诗、画山水画,这些爱好是为了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吗?

 

景在平:诗、书、画对我来说不只为了怡情,我认为艺术与医学是相通的,对诗、书、画的钻研对我的医学研究很有启发。

 

上观新闻:能具体谈谈医学与艺术是如何相通的?

 

景在平:就以线条为例,绘画与书法都讲究线条流畅,而人体内流畅的血液又是生命的本源,对我这个血管外科医生来说,研究血液动力学与研究书法的线条是相辅相成的。

 

再说结构,研究血管难就难在研究结构,而无论是绘画还是写诗也都讲究结构,这也是互相启发的。

 

很多中老年人都提倡软化血管,其实血管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韧”,而写书法也是如此,也应该像健康的血管那样有韧劲,受此启发我自创了“血管书法”与“生命画派”。

 

上观新闻:您既要做手术、做研究、带学生,还要画画写字,时间与精力如何分配?

 

景在平:这对我来说并不难。有一次我在做手术,那位患者的颈动脉构造比较特殊,导管无论如何也通不进去,我反复地尝试,突然,不经意间借着血管自身的弹性,导管就进去了。

 

我突然就联想到了书法中的一句话,叫孤蓬自振”,书法的运笔过程重在顺势而为,随势而变。写书法如此,手术也是如此,刀笔就是这样相通的,两者就在不经意间给我启发。

 

上观新闻:您真正做到了触类旁通。

 

景在平:如果说,我这些年在血管外科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那帮助我走上这一领域巅峰的“独门秘籍”,就是从绘画书法中悟出来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景在平门诊时间:每周一、周三上午。本文编辑:许莺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