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陈思和的“凤凰村”
分享至:
 (6)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15-03-23 09:46
摘要:与里弄和棚户区相比,工人新村最大的变化是有了独立的绿化带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很快在这里玩到一块,或者说是打成一片。父母从高处窗户探出头来,对正在拳打脚踢的小孩喊道:“小鬼,快点死上来”。各家的喊话是不一样的,因为方言是不一样的。这一切,都是我住入工人新村后的全新体验。

对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来说,少年时代居住过的“凤凰村”令他终生难忘。

 

“凤凰村”所在地为今日的杨浦区凤南新村。查阅相关资料会发现,“凤凰村”的称呼并不实际存在,只因有几幢单独耸立在马路边上的楼房无以名之,而附近一家饭店以“凤凰村”命名,就此约定俗成。

 

如今走到黄兴路、控江路交叉口,只有当地老者才知道“凤凰村”所指。昔日“凤凰村饭店”已经变身为一家街口超市,“凤凰村”的房子外貌也已不复当年。从地铁黄兴路站出来,可以看见承载过陈思和少年情思的房子,在高架下,它们显得陈旧而老迈。

 

初尝现代化生活

 

“凤凰村”四幢房子大约在建国后不久落成。当时人们都说,这一片钢筋水泥的建筑要分配给归国华侨居住。但最后,华侨并没有选择这里。

 

这一片新式工房,均为沿马路的5层楼L型建筑,每个单元有2-3间房,单元里各有厨房和卫生间。这在当时,已经属于十分现代化的配置。

 

陈思和原来的家阳台朝东,窗外是杨浦工业区的各种烟囱林立。家中两间并排卧室,右面是一厨房,左面是卫生间,当中以走道连接。这个套间不超过50平方米,但当1966年4月陈思和一家6口步入其中时,只有一个念头:“太好,太大,太宽敞了。”

 

因为相比他之前住过的老式里弄、煤卫合用的新村住房,眼前的住宅条件已经达到其过往居住历史的巅峰。这一片新村房,以及控江路两边的生活设施区和学校,连带住在“凤凰村”里的同龄伙伴们,几乎构成了他之后四年少年生活的全部。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一批工人新村开始成为上海的新住宅模式。沪西的曹杨新村、沪东北的长白新村、南面的日晖新村以及北面的彭浦新村,随着工人阶级在城市中社会地位的上升,开始在城市建设中冒头。陈思和童年最初住的是虹口北面的广中新村,就是一片靠近市区的工人新村。

 

“凤凰村”所在的泛杨树浦工业区,因为工厂林立、工人聚集,也渐渐成为沪上最大的工人新村所在地。不过,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后,工人新村的住户不再仅限于工人。许多干部和职员也成为工人新村的居民。

 

如在“凤凰村”,住户多为各个机关、工厂的一些科级干部和职员。有些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军人住户,喜欢称“凤凰村”为大楼,以表示与周边其他新村工房档次不同。

 

工人摇篮与工业精神

 

现代化都市一定要有高档商业区,也一定要有生产者集中的平民区。这是现代化都市的两翼。原先只是上海近郊滩涂之地的杨树浦地区,之所以能发展成为近代上海工业重地,就在于上海的现代化进程。

 

早在1878年,清政府即在杨树浦路创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日后,以此为中心,大量纱厂呈现集聚效应。20世纪初,杨树浦路沈家滩又设江边电厂,即今日的杨树浦发电厂,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投资环境。到了1913年,杨树浦路上已经有造纸厂、水厂、纱厂等20家。

 

从地图上看,杨浦与浦东仅一江之隔。在依赖航运的开埠时期,拥有地理之便的杨浦,很快成为运输往来的要地。而在战事频仍的上世纪前半叶,杨浦区又因地处于公共租界内,相对远离战事。一大批内陆和江浙涌来的难民,在杨浦搭建棚户区栖身,这些人也为日后的厂区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资料显示,1930年,杨树浦两侧地价为2-3万两每亩,只及当时上海市中心地价的一成左右。杨浦区内沿江拥有大批未开垦的滩地,售价低廉,只要交一些象征性的征地费就可以开垦。因此,杨浦区很快成为外商投资设厂的首选。大量廉价劳力渐渐成长为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工人,许多近郊农民也把来杨浦的工厂上班作为他们进入城市生活的第一站。在20世纪20年代,杨树浦工业区的产业工人已经达到10万,占据了全市的1/3。

 

住在杨浦的工人多为移民后代,生活并不富裕,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他们敬业勤勉,不受传统规矩束缚,对新兴事物乐于接受。这些风气构成了当时杨浦的“工业精神”。劳动人民身上特有的精神和活力,也对当时处于成长期的陈思和形成影响。

 

新村与旧俗

 

住进“凤凰村”后,房型的设计、厨卫的独立,使得陈思和第一次理解“隐私”的概念。

 

不用再几户人家抢用厕所,也不必担心自家烧饭被邻居指点。每户人家都各管其事,自己楼里的孩子一般只和自己楼里的孩子玩耍。每次新认识一个小伙伴,都要问一下,“你父亲是革命干部,还是革命军人?”还有大家都得参与一项活动——每周居委会上门指导打扫卫生。之后成为上海社区生活常态的一些公共事务,也都在工人新村中萌芽。

 

但旧日里弄的风俗犹存。比如大家在独门独户中生活,但也会在公用的走廊上一起聊天、下棋。一件令陈思和感到有趣的事是,当时很多人家都养鸡养鸭。因为风气淳朴,因此,住户大多夜不闭户。鸡鸭随便在小区里放养,在草丛里生蛋,这使得现代化的住房又有了田园之趣。

 

工人新村的出现,伴随着规划配套的出现。解放初,杨浦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网点调整,在平凉路沪东工人文化宫对面新建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杨浦酒家等稍具规模的商业网点。“凤凰村”周边,新华书店、邮局、粮油店一应俱全。街对面原控江文化馆内的电影院,也陪伴陈思和度过无数时光。

 

相比在里弄和棚户区孩子们只能在狭窄的空间里打弹子和跳橡皮筋,工人新村中的绿化地带让孩子们如获至宝。稚龄孩子在其中奔跑、打架、跳跃,体育锻炼,可以走很远。孩子们仰望天空时,不再是小小天井上方的空间,他们的视野从石库门走了出来。

 

陈思和搬进“凤凰村”的1966年,国家宣布废除高考制度,全国小学不再进行中考,在原先虹口区就读的小学度过最后几个月后,陈思和也就与学校失去联系。黄兴路控江路是上海东北区的交通要道,沿马路天天听到的高音喇叭的呼喊就是所有的学习材料,直到1967年,按照居住地所在的凤城地区,他被划归入就近的靖南中学,之后,他一直在杨浦直到1970年7月。

 

如今,陈思和曾居住过的“凤凰村”的单元已经不复存在。但沿街的第一幢房屋,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陈思和有时去那里看望昔日朋友,会疑惑起来:少时觉得非常宽敞的房间,现在看起来小了。少时觉得还算荒僻的去处,现在极热闹了。从12岁少年到耳顺,陈思和成长变化了,上海也变化许多了。

 

唯有“凤凰村”门口的5棵香樟树,亭亭如盖,都快和楼房一样高了。

 

(本文摘自解放日报 题图来自网络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