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上海一周 > 文章详情
【上海一周】 “大品牌”与“大先生”
分享至:
 (183)
 (1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21-09-30 07:01
摘要:“不是亦步亦趋跟着别人走”

“品牌”是近年来上海的热词,而继提出“四大品牌”之后,这座城市的许多方面,亦在注入新的品牌意识。

一周前,上海召开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核心议题是高校党建,所涉及的则包括高等院校在办学、育人、改革发展等多个层面。这些都指向高校之于城市乃至国家的“品牌”意义。

此前一天,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专程前往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调研。次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一批重大工程集中开工、一批重要功能性平台集中揭牌。

这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上海又一次释放推进大虹桥建设的强烈信号。市委书记的调研中,有一句话格外耐人寻味:“同心协力打响虹桥整体品牌”

大虹桥跨了多个行政区,在大虹桥的核心区,李强数次要求各方破解各种瓶颈制约,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建立完善高效协同的体制机制”。

他亦要求,要以“二次开发”“二次创业”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统一规划、打响品牌”,从而放大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加快把优势转化为胜势。

对一个外界普遍关注,并涉及多方的重点区域来说,整合各方力量“捏指成拳”,最大程度形成同向合力,才可能最大程度激活动能、激发潜力,进而打出具有实质内涵的品牌。

而只有打出品牌,这个区域才会对各路资源产生强大的吸附力、辐射力,成为真正意义上能够带动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循环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重点发展区域的品牌,来自能级;高等院校的品牌,很大程度上来自口碑,来自精神,以及由此对城市进行思想、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赋能。

很多时候,打造前者是相对容易量化的,后者则需要摆脱量化思维,需要将更多精力投身精神层面,并实现深层的转化。

用李强的话说,高校党建工作要“见人见事见精神”;党的建设成效,应当转化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转化为高校现代化治理的能力,转化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

提升到这样的层面,许多一度似是而非的问题,就需要得到厘清。

比如“排名”。

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谈及打造“世界一流大学”问题时,李强说,“我们应该树立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但也要防止‘唯排名’的倾向”,“现在各种排名很多,都有不同的评价维度、评价标准,我们不能不注意,但也不能太在意”。

顺着这个话题,市领导也谈到一个类似的领域:各种营商环境排名有其重要参考价值,但改善营商环境的目的,不是排名上的提升,而是切实解决问题、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如果一味围着排名转,名次上去了,但解决我们最急迫的问题使不上劲,也没有意义。”

显然,排名问题的背后,实质上是目标宗旨和评价标准问题,或者说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问题,进一步,则是高校——乃至其他许多领域——的立身之本问题。这是在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场合特别提及此事的深意所在。

这场规格提升的会议,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究竟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李强对此明确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最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办学”是根本方向。

这也意味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大学,而不是亦步亦趋跟着别人走”

如果把大学视作品牌,上述要求道出了品牌的底色所在。李强在会上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

确实,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简单移植只会水土不服,简单复制只会丧失自我”,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

当然,这种与众不同,并非简单标新立异,更不是脱离全球、固步自封。恰恰相反,“扎根中国大地和扩大开放合作是统一的”,上海“要以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气度,继续推进教育领域对外开放合作”——这同样是认识今天大学发展的重要维度,亦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个遵循。

此前一周,李强曾实地调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纽约大学,鼓励其为城市发展导入更多国际资源、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孕育更多创新成果、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两所学校都是公认的中外合作办学代表案例,既是中国与世界之间人才交流、智力交流的桥梁,亦通过全球经验与本土实践的充分融合,实现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的双向赋能。

而对上海这样以开放立身的城市来说,在双向赋能中不断对标全球、融通全球、引领全球,不断提升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并以此更好彰显中国经验、上海风范,正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亦是城市的功能所在。

更为重要的一个遵循,是始终立足于人的发展、人的培育,并由此塑造一座大学、一座城市的风气。

李强在会上强调,“大学之大”,不在硬件,不在规模,终究在人。这又关乎一系列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要求。

比如,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下大力气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培养营造,让大学更好成为精神家园、展现精神魅力;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守正创新,更加贴近青年,更加强调实效。

同时,高校的领导者们,特别被要求增强带队伍、聚人心的能力,“尊重人才、包容人才,信任人才、用好人才,关心人才、服务人才”

上述方面,既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亦不只是对高校提出的要求。大学的实力,相当程度上影响一座城市的实力,尤其是软实力。

而对整座城市来说,全方位地提升软实力,很多领域都适用这样的要求。

会上特别提到的“品牌”二字,也不仅对大学发展有启发意义。

李强表示,上海高校要增强扬优势、塑品牌的能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办出精彩、打响品牌”。

他一再强调,衡量大学的水平,不能只看规模有多大,而是看有没有特色;不能只看学科有多全,而是看学科强不强,“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竞争力”

显然,对于上海许多方面的发展,这句话都显得意味深长。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文中图均陈正宝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