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云间粮仓”变形记:康熙两次下江南登岸之处,这座70岁老粮仓如何苏醒
分享至:
 (34)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海燕 2021-10-04 06:39
摘要:上海郊区城市更新的一个生动样本。

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上海主会场选在了一个叫“云间粮仓”的地方。

占地面积136亩的云间粮仓,位于松汇东路327号。上世纪50年代,南门粮库在此落成,随后诞生米厂、面粉厂、饲料厂等一批粮食仓库及工厂,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行业的发展演变。松江,古称“华亭”,西晋时别称“云间”。“云间粮仓”因而得名。

“老粮仓拆了就没了,拆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一段历史记忆。”站在昔日奋斗过的地方,原松江米厂副厂长、松江面粉厂厂长、松江区粮食局局长王晓枫感慨万千,“我在这里工作了30年,见证了老粮仓的辉煌与没落。很感谢这些老建筑最终被保留下来,以后我也能经常过来看看。”

松江素来享有“税赋半天下”“衣被天下”之美誉,承载着加工工业遗存与“鱼米之乡”的地方记忆。明朝起,松江成为漕粮主要来源地与储存地,也是江浙一带粮食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形成了独特的粮食文化。南门粮库一带傍运河、依良田,粮食及与粮食有关的营生就成为这里长久以来的产业支柱。

曾荒废多年的老粮仓,如今改造更新为文化创意园,一时间,“云间粮仓”成了松江最潮的打卡之地,成了上海郊区城市更新的一个生动样本,也是国庆期间市民游客前往的网红乐园。


老粮仓成为市民打卡之地

老粮仓就是最好的景观

“云间粮仓”改造前,来过三批人。

一批是设计师。

为了打造独一无二的郊区景观,八号桥集团请设计师来这里找灵感。设计师曹刚来回转了几圈,抛下一句话:“用不着再弄什么花花草草,老粮仓就是最好的景观!”


改造前的老粮仓

八号桥集团董事长鲍炳新听懂了。当初项目组在松江找地块时,松江区投促中心推荐了七八处老厂房,实地踏勘后,他们一眼相中了松汇东路的南门粮库。“那一排排老粮仓极具年代感和沧桑感,冲着它的历史韵味,我们定下了它。”

松江是江南的储粮重地,米业兴旺、漕舟云集,水运繁忙。解放以后,这里就承担粮食储存的重任。上世纪50-90年代,这块130余亩的土地上,南门粮库、松江米厂、松江面粉厂、松江县配合饲料厂相继建立,见证了数十年来松江粮食行业的发展演变。

如今,南门粮库虽废弃多年,所幸,那些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万担仓”等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曹刚等设计师觉得,老粮仓就是这里的主角,“郊区不缺绿化,这些老粮仓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有着可观的改造空间。”

一批是清运工。

“接手的时候,这块地方已经荒废2年了,杂草丛生,留下一大堆垃圾和杂物。”云间粮仓总经理金旭辉记得很清楚,8吨的清理垃圾车开进园区整整拉了1700多车垃圾,前后达一个月,才清理干净。

一批是老职工。

高高矗立的筒仓仿佛在讲故事,最精彩的故事就在老职工的记忆里。那一天,松江区原副区长山兆辉,原松江县(区)粮食局、原南门粮库、松江米厂、松江面粉厂一批老领导、老职工们被请到云间粮仓,回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

改造前的老粮仓,远处为筒仓

1949年5月,松江解放,当时云间粮仓是苏南行政公署的所在地。专署粮食局所建的粮库和中粮松江公司第一粮库,在1953年4月合并后称“南门粮库”。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住所靠近粮库或是在粮库工作,就意味着一家老小再也不会受到饥饿的困扰,这是很叫人羡慕的工作。”王晓枫说。

有人带来了珍藏多年的老物件和老照片。“你看,这就是当年的土圆囤。”原松江区粮食局办公室主任汪昔磊指着老照片回忆。那个年代,粮食问题关系着生存问题,粮食的保管至关重要。南门粮库主要用作粮食的收购、存储、加工。当年技术落后,农民交粮、粮食搬运、职工收发货全凭体力。夏天浑身汗,冬天满身霜,叉袋扁担加栲栳,肩挑背负走高跳,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汪昔磊1979年就在这里工作了。“我最初工作的松江油脂化工厂在通波塘的西面,那时每天要过桥,来到通波塘的东面松江米厂,就是现在云间粮仓的地方。”他说的河西,如今造起了一大片安置房,他旧时记忆中的粮仓旧厂也随之消失。可是河东的规划不一样,听说老建筑要保留下来,他兴奋地把档案材料都整理出来了,“我会积极配合你们改造更新的工作,为云间粮仓的打造贡献一份力量”。

改造中的三道难题

老照片上的粮仓简易、流畅,如一首诗,老粮仓的改造却非那么顺畅,其中遇到三道难题。

第一道难题是产权。

双排八筒的灰白粮仓昂首向天,宣示着曾经的辉煌,而展现在施工队伍面前的却是个破败不堪的园子,周边居民说得更是直接:“我们就住在一个大垃圾场边上。”

“当初进来时,一派凄凉与荒疏。”金旭辉描述当时的情景:空落落的院子里,杂草从水泥地面缝隙钻出,东一丛、西一簇。建筑内部更是杂乱。立柱、桁架裹上了一层似黑非漆像灰似酱的包裹物;敞开的、斜立的、东倚西躺的各种箱子、架子、隔板,东拖西拉的绳索、电线,伴着瓜皮帽样的白炽灯、低低下垂的吊扇;光从惨白的窗户里照进来,里面的凌乱越发狼藉不堪。

如果说,南门粮库前半段历史是丰足,后半段则是萧索。据老职工回忆,1998年后,南门粮库的功能逐渐淡化,衰落的步伐不断加速。后来,粮库被分给100多个小业主,一个大粮仓里混杂着五金、仓储、广告等好几种业态,经营驳杂混乱,再后来,这些小业态也萧条了。

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老粮仓的产权问题成为一道坎,由于该地块45%的股权分别在11个小股东手上,造成股东意见难以一时统一,项目没法注册。为了让项目顺利落地,半年里,松江区投促中心协调各方,最终在国资、财政、中山街道、区商发公司等多个单位共同努力下,解决了项目注册落地问题,区里还把办公桌搬到项目现场,积极协调区建管委、区建交委、市场监管局、经委、文化旅游局等部门,及时解决项目改建推进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难点和问题。

第二道难题是老粮仓的修缮。

1700多车垃圾清除之后,南门粮库的原貌出来了。可是如何修旧如旧,让破败的老粮仓苏醒?

金旭辉说,最初的方案想添个云廊,悬跨在粮仓屋顶上,人们可以漫步上去。听起来很浪漫,但是设计师不建议这样做。

从空中看云间粮仓

“粮仓才是整个项目的主题和背景,应该占据C位,朴素地保留原来的东西。”曹刚曾考察过威尼斯的建筑,当地的旧城改造注重保存历史,比如维罗纳一个酒店要保留墙面上的壁画,斑驳的壁画只剩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部分却没有动,直接呈现着原始裸露的水泥墙面。“这在我们这里是不可想象的,惯常的做法就是,把缺失的部分画上去,可效果呢?”

后来项目组就改了方案,不加云廊,而是突出老粮仓屋顶上的青瓦、红瓦,这样,从空中往下看,也颇有味道。

“老粮仓的基本架构都没有改变,尽可能地朴素还原。”金旭辉说。苏式粮仓的墙面是灰色水泥,最后决定把水泥剥离,把青砖裸露出来。青砖、红砖墙体,让它依旧沧桑斑驳,墙上的白灰,剥脱后透出亮眼的红,也无需填补。粮仓内部也采用同样的原则,桁条依旧是那根桁条,立柱也依旧瘦削颀长,照明的灯罩还是瓜皮帽的模样,只是灯泡已不再是当年的白炽灯,改用环保低耗的灯具。

第三道难题是招商布局。

从云间粮仓东门步入园区,跃入眼帘的是很一大片空场,据说以前是晒谷场,旷远疏阔,视野很好。有家餐饮店慧眼识珠,抢先签下来广场中央这个位置。

“这是搞活动的最好地方,怎么能放饭店呢?”很快,饭店项目暂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造型独特的公共雕塑,来自上海双年展的当代艺术装置《为伊唱》,小朋友形象地称之为“可爱多”。创作者郑波说,“这个雕塑蕴含着表达诉求、为不同群体发声的意义,传达出多元、沟通的理念。”云间粮仓开放后,这里也成了游客最喜欢、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改造后云间粮仓,夜景园区北主干道

当然,园区没有刻意拒绝餐饮等业态,而是精心为他们布局选址。一家叫做“古仓”的全国创意餐饮就相中了云间粮仓,选择在松江开出了上海首店。1100平方米的空间里将工业风与洞穴风结合,很多年轻人专程从市中心赶来排队拔草。自5月开业迅速跻身大众点评上海创意菜热门榜榜首,成为松江颇具人气的网红打卡点。

啤酒圈几乎无人不晓的啤酒阿姨也在云间粮仓找落脚处,一番考察后,她把啤酒文化博物馆开进了“苏式仓”,这也是她在上海开的最大一家店。在这里,可以品尝来自世界各地的近万种啤酒,可以了解精酿啤酒的酿造过程、发展演变,还能亲眼看到啤酒原料、酿酒设备、灌装设备、包装以及啤酒衍生品。运气好的话,游客可以见到巡店的啤酒阿姨,和她豪气地干上一杯。

“精酿啤酒和老粮仓的气质很搭。”啤酒阿姨笑着说。

激活了一个片区

云间粮仓一落成,就成了郊区网红——百年粮仓修旧如旧,外部依旧是复古工厂风,富有历史沧桑感。内部却蝶变重生,另一副现代模样。

昔日,农民交粮船的船舱直接对准吸粮口,然后运到中转房,最后到仓库。如今临河的“吸粮房”变成了且过亭茶空间。临河独栋古色古香的两层小白楼,三两好友小聚,伴着清雅音乐,闻香品茗。

房式仓里开了个艺术家工作室,简易仓则变身为最潮的民宿。苏式仓俗称“万担仓”,是一种散装粮平房仓,作为建国后苏联的援建项目,是中苏友好的产物,在全国已不多见。云间粮仓现存数十座完好苏式仓,经过修旧如旧的更新改建,有的做了画室,有的作为展馆、剧场。比如“水城意象——陈變君、陈颖油画展”“行迹——汪家芳画徐霞客游记展”“风雨故人来——陈佩秋文献作品展”“独角戏艺术漫谈”、沉浸式越剧演出等文化艺术活动在这里陆续上演。来观展的人很多,记者问一位从杨浦赶来的市民感受如何,他反问道:“能在老粮仓里看展品茶,不是更有味道么?”

高24米、直径5.5米的八栋筒仓是云间粮仓的标志性景观。原来这里是供松江面粉厂存储原料的,现在披上了巨幅筒仓涂鸦《稻田守望者》——4位宇航员行走在稻田中,手持水稻,仰望星空,蕴含的是松江大米航天育种的主题。创作者涂鸦艺术家施政说:“我画的是浩瀚星空,宇宙中有无数的星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闪亮的星。为了与云间粮仓的调性相符,稻穗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也象征着丰收。”

运动场

老照片上的土圆囤,是1971年为响应“普遍建设谷仓、建设战备仓”号召,一把泥一把草建起来的,每个土圆囤内径8米,可存粮一百吨。老局长王晓枫回忆说,当年非洲国家的专家还专程跑来这里学习如何建土圆囤。斗转星移,土圆囤已消失不再,原址处新崛起了一个大运动场。全国最大的洛克公园篮球馆落地于此,这里进行青少年培训、承办各类赛事,并邀请职业联赛专业球员举办体育活动,成为球迷们一大“打卡地”。

除此之外,云间粮仓里专门打造了一块运动天地,包含足球场、亲子卡丁车、室内游泳馆、攀岩馆、桌球馆等各种运动空间。今年7月刚开业的云间游泳馆特别火,很多小朋友都喜欢来这里学习游泳。

文创运动之外,这里也闪动着科创之光。松江县配合饲料厂旧址处一座院士楼拔地而起。当初,云间粮仓项目是由18位中国两院院士启动的。这里不定期邀请两院院士举办讲座沙龙,两院院士艺术馆里在展出百余幅院士书画作品,呈现科学与艺术交相辉映的魅力。

改造后的云间粮仓,远处为筒仓

人们在这里触摸到了老粮仓的历史,也翻开了更多粮仓之前的松江历史。明末徐光启代表作《农政全书》在此刊印;西晋文学家、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平复帖》作者陆机曾在此定居;如今陈列在松江博物馆的《重修普照寺碑记》,发掘于此;中国最早的兵工厂“上海洋炮局”在粮仓附近设立;康熙皇帝两次下江南,都曾在此登岸;民国著名诗人戴望舒在这里写下代表作《雨巷》。

“松江自宋代以来便有市集,诞生时间早、规模大。”金旭辉说,基于这个考量,园区在运营上特意策划安排了文创市集,打造“云府游园会”品牌,试图通过汇聚长三角的优秀文创、非遗、手造资源,搭建孵化和培育更多优秀原创工作室、匠人、设计师、高校学生的市场化平台。附近松江校区的大学生们常常乘坐两站地铁来这里采风、找灵感。

改造后的云间粮仓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受益最大的是附近居民。原来,居民与垃圾场为邻,现在是与一个创意园区相邻。晚上7时,园区里依然热闹,人们趿着拖鞋,摇着蒲扇在这里徜徉,月光下,老粮仓,游人醉,“我们来这里散散步,好惬意”。附近居民说,云间粮仓被评为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夜游上海好去处”,已经在松江区文化艺术热门榜霸榜第一名很久了。


夜间来云间粮仓散步的居民。   王海燕摄

老粮仓变文创园,也激活了整个片区。熏染之下,周边商业街、居民区也闻风而动。“原来的灯光有点不相匹配,现在做了调整,采用了海派民国风格。北门的松汇东路也要随着更新,夜间亮化工程、绿化种植都开始做起来,我们也想搭一下云间粮仓的便车。”


题图来源:云间粮仓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