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周文:没有哪一个国家在赶超时期不依靠产业政策实现崛起
分享至:
 (26)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文 2017-01-03 06:06
摘要:事实上,所有当今发达国家在赶超时期都积极采取了干涉主义的工业、贸易和技术政策,以促进幼稚工产业的发展。有产业政策未必成功,但是没有产业政策的国家,经济发展必然不成功。

最近,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现场会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再次吹响“中国制造2025”的号角。前不久的林张之争,可以看成是对于如何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前奏。对此,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炮轰产业政策,认为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同时,张维迎也承认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实行产业政策最早的国家,也是产业政策连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但是他更多是从负面角度讲,他理解的产业政策只是汉武帝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而林毅夫则强调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政策,并且认为,一味反对产业政策就是一种不负责。

 

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我们无意卷入这场争辩。经济学不是哲学,理论的自洽性不能简单地依靠逻辑推演和模型演绎;经济学是致用之学,不要相信西方理论的说法,而要看发达国家曾经的做法。以史为鉴,让我们从历史中去寻求答案,从历史中学习正确的教训。

 

事实上,所有当今发达国家在赶超时期都积极采取了干涉主义的工业、贸易和技术政策,以促进幼稚工产业的发展。有产业政策未必成功,但是没有产业政策的国家,经济发展必然不成功。

 

没有产业政策就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

 

英国作为现代自由放任学说的思想发源地,普遍被认为是没有采用国家干预政策而发展起来的国家。透视历史,我们发现,这不是事实。

 

13世纪、14世纪时,英国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1600年前,英国从欧洲大陆进口技术,依靠向当时更先进的“低地国家”出口羊毛以及少量低附加值的羊毛纺织品。爱德华三世被认为是有意致力于发展英国羊毛纺织业的功臣君主。为树立旁样,他本人只穿英国的纺织品,秘密引进佛兰德纺织工人,建立羊毛贸易中心,禁止进口羊毛纺织品。而后来的都铎王朝更进一步地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毛纺织业发展的政策。

 

1719年,丹尼尔﹒笛福写出《鲁滨逊漂流记》这样一部闻名世界的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成为英国现实主义的开端之作。但是很少人注意到他也写过一部经济学著作《英国商业计划》,书中具体描述了英国如何从一个高度依赖向低地国家出口羊毛的国家变成世界最强大的羊毛加工国家。因此,如果《鲁滨逊漂流记》被看作是丹尼尔﹒笛福构想中的英国向海外扩张和从事殖民掠夺的蓝图。那么,《英国商业计划》就成为丹尼尔﹒笛福对英国如何成为大英帝国的具体行动纲领。

 

正是有着这样的蓝图和行动纲领,1721年英国立法改革确立了以提升制造业为目标的产业政策。1721年英国立法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必须保证厂商在国内免受国外制成品的竞争;必须保证制成品的自由出口,并尽可能给予奖励和补贴。

 

正是有了50多年的产业政策推动,才成就了后来的大英国帝国霸主地位。因此,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鼓吹的自由贸易,仅仅是在英国取得工业领先地位之后,希望英国通过自由贸易从全球获利变得更为强大,而不是真心帮助后发国家搭建所谓的发展“梯子”,恰恰相反英国所需要的是剪后发工业国或农业国的羊毛而已。

 

美国靠产业政策发展壮大

 

美国从1776年建国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今天美国的GDP总量接近世界的1/3,而美国人口大约只是世界的5%。事实上,美国的腾飞只是很晚的事情,一直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才挤上发达国家的列车,呈现出勃勃生机。

 

美国立国之初,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建议美洲不要发展制造业,认为制造业不但不能使美洲富强,恐怕还妨害自身的致富。萨伊也强调,美国应该依赖农业而忘记制造业。但在19世纪,美国却没有执行这一套理论。正好相反,美国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政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英国统治下,美国得到了完全的英国殖民地待遇,自然不被允许使用关税保护新兴工业,并禁止出口与英国相同的产品,而且对美国生产什么产品也作了具体的规定。当英国的权贵们听说美国正在出现新兴工业时,得到的评论就是“英国殖民地就是一个马蹄钉也不允许生产”。当然,英国的政策要比这个评论仁慈得多,可以允许美国有零星工业,但是绝对不允许有高技术制造的产品。

 

美国的智者们并不甘心这种格局。1791年,汉密尔顿向美国国会递交了《制造业的报告》。他认为,美国需要一个庞大的计划来发展工业,像美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应该保护自己的幼稚产业免受外来的竞争,直到它能自立之时。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关税、补贴、发明奖励、生产标准和交通基础设施等。

 

应该说,汉密尔顿为美国的崛起提供了蓝图,也为美国现代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正因为如此,他被称为塑造现代美国的人。试想如果当初美国拒绝了他的建议而采纳托马斯﹒杰斐逊的建议,可能美国至今还是一个弱小的农业国。当然也许托马斯﹒杰斐逊设想的理想美国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

 

实际上,今天的美国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以及航空航天产业等,都得到了政府政策的鼎力支持。尽管美国人自己很少讲产业政策,但只要我们看看美国总统的国情咨文和预算报告,就不能否认美国实际存在着产业政策。

 

现在,不少学者将市场原教旨主义奉为圭臬,而美国人自己也自诩为自由主义的灯塔。事实上,这种思潮让美国深受其害。今天的美国,工业持续失血、实体经济不断被抽空,经济疲软和蓝领阶层大量失业,引发出大量的贫富矛盾、种族矛盾。可以说,正是这种背景才促成了特朗普的“逆袭”成功。因此,产业政策成就了美国的崛起;而又因崇尚自由放任,让美国自食其果,呈现衰败迹象。

 

苏联潮起潮落的历史教训

 

在20世纪的初期,苏联可以说是经济遍地凋零。正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等一系列政府主导战略,才扭转了这一格局。到斯大林时期,更是通过将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优势发挥到“极致”,极尽全力推进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由此才奠定了苏联强大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基础。

 

至1940年,苏联的生铁已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则为270万吨,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7.6%,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国。可以说,正是由于一系列的产业政策,仅仅用20多年时间将苏联迅速发展为可以与美国比拼的工业强国,并让西方世界半个世纪时间里为之颤栗。

 

然而,到20世纪末期,苏联放弃了自身的道路自信,转而开始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之旅。但是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状况越来越糟糕。曾经不可一世的苏联解体成独联体,俄罗斯至今衰退势头持续,看不到恢复的征兆。

 

想当初,苏联曾是与美国并驾齐驱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现在苏联解体25年后,俄罗斯人又变回到穷人。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学院预计,2016年,将有50%的俄罗斯公民,也就是大约7000万人成为穷人,早前预期是30%;2015年,这一数字是15%,即大约2100万人。

 

中国经济腾飞离不开产业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一穷二白”,工业甚至连一个完整的螺丝钉都无法独立生产,更不用说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正是依靠一系列产业政策,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奇迹,使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弱国变成今天经济体量位居世界第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世界瞩目。应该说,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蓬勃发展,产业政策功不可没。

 

现在,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中国已经掌握高铁的全部核心技术和有关知识产权。目前,中国已建成高速铁路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正是2004年1月通过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高铁产业才随即开始腾飞。试想,如果没有国家的高铁发展产业政策,而是任由市场自行发展,中国的高铁发展恐怕将推迟20年或更长时间。

 

哈佛大学罗德里克教授有句经典告诫: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经济政策。所以,当我们把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许我们会更清醒地意识到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的价值所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现有的产业政策确实存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与其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提高产业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达到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到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但是,笼统和绝对地拒绝和反对产业政策,对于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并无裨益。

 

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还将在未来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政策,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而非“颠覆性”的判断。助推“中国制造2025”,我们需要更多的产业政策,而不是相反。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雍凯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