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总书记曾严肃批评的这种现象,如何彻底扭转?
分享至:
 (19)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何振华 2021-09-16 14:39
摘要:文艺评论,有公信力才有权威性,才有说服力。

文旅部、广电总局近日就进一步加强文艺工作者教育管理和道德建设、从严整治艺人违法失德及“饭圈”乱象等问题发布通知,引起普遍强烈的社会反响。广电总局的通知中专门有一条“开展专业权威文艺评论”,可谓正当其时,尤有必要。

毫不夸张地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在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在充分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在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统一起来并严肃客观地予以评价等等方面,文艺评论的权威性是存在缺位甚至有些“式微”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就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针对一段时间以来,文艺评论出现的一味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乃至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等不良现象,总书记予以了严肃指出,并强调“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这番话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文艺评论,有公信力才有权威性,才有说服力。任何一部文艺作品的面世前后,推介也好,评价也好,文章出自“专业人士”“权威专家”之手,当然很好,但在这个专业或权威的身份之上,更重要的,是评论者能否在大是大非面前、原则立场问题上勇于表明态度,敢于讲真话,善于讲道理。

文艺评论,也就是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旨在激浊扬清。文艺评论一旦没有了批评精神,文艺创作也就失去了鉴赏水准。有一些文艺创作看似“闹猛”,实则“虚胖”,有一些文艺评论看似“推介”,实则“造势”。这个罗盘如果不去校正,文艺批评淡化、弱化了“利器”作用,甚至沦为利益捆绑下的鼓吹手,其公信力、权威性、说服力、影响力的式微就是必然的。

曾经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我们的文学艺术界(包括影视界)的史册上,繁花与硕果并存,既有一长串创作名家的名字,也有一长串评论大家的名字——孔罗荪、冯牧、叶以群、邵荃麟、王元化、梅朵、顾骧、钟惦棐、何满子、雷达、吴泰昌、潘旭澜、仲呈祥、肖云儒……这些老一辈的评论大家、理论巨擘,与一线的文学、演艺名家一样,在广大读者、观众心底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文艺评论在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浪潮中恪守专业、诠释权威、积累极高公信力和社会声誉的历史见证。当年从全国各文化馆、影评协会等社会团体中涌现出的一大批非专业的评论人才,更是如雨后春笋,给改革开放岁月里的文艺创作营造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美好氛围。

如今我们回顾这些历史,不是要简单重复过去,而是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新时代的文艺呼唤有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健康的文艺生态需要良性的、有针对性的批评。从今往后的文艺评论,不是不讲收视率、不讲点击率,但在这之前,我们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和批评家们,首先需要具有这样的君子之风:望之俨然,即之则温,听其言也厉。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