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一起来 > 文章详情
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增强创业活力的“制氧机”
分享至:
 (121)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管越 黄银龙 2021-08-23 11:46
摘要:解决创业从“0”到“1”难题,探索形成帮扶创业“上海模式”。

近日,上海氧隆科技有限公司CEO王群龙将一面绣着“尽心竭力办实事,为企服务暖人心”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送到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表达了一位创业者对职能部门帮扶创业的诚挚感谢。

“85后”创业者王群龙,是个标准的理工科生,在创业这件极富激情的事上十分谨慎。“如果产品没有出炉,我是不会开公司的。”辩证来看,审慎的态度虽然能够降低创业者的风险,却也有可能让创业者错失良机。然而,依托上海市人社部门所属的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平台资源优势,王群龙的“审慎型”创业模式获得了成功。

有商机有成果,他动了二次创业的念头

2016年,王群龙在同济大学实验室做助理研究员。已经工作两年的他十分苦恼:实验室的研发工作,每天都是同样的事,枯燥无聊;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又需要较长的周期,研发进展缓慢。

为了改变现状,他把目光投向自己硕士毕业论文课题,思考将其转化为商业项目的可能性。在征得导师同意后,王群龙带着自己研发的“高效室内有害气体吸附材料”项目,申请获得了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顺利开办了公司。有害气体吸附材料顺应了市场上解决装修污染的需求,量产后,公司很快获得盈利。第一次创业的成功,坚定了他将所学运用于创业的决心。

2019年,王群龙继续攻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碳基纳米制氧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那一年,公司业务对接上了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该厅负责人告诉王群龙,高原地区氧气制品体积大、效率低、易造成污染,有更新换代的需求,却苦于没有合适的便携制氧机的开发经验。想到这与自己的课题不谋而合,王群龙动了二次创业的念头。

王群龙的审慎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商机摆在眼前,但他没有头脑一热,立马融资做项目。“我见过太多师兄师姐,踌躇满志地自费创业,但连产品的边都没摸到,资金链就断了。”有了前车之鉴,王群龙决心等产品成形、项目成熟再思考创办新的公司。

入驻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化解试制难题

彼时,王群龙只实现了制氧膜技术上的突破,如何让这一技术落地成为一款制氧机,他缺乏相关的装配技术和定制化设备。在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周斌院长的举荐下,他申请入驻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的电工电子实验试制平台,平台免费提供的公共测试环境、研发设备和综合服务让他惊喜不已。

一款产品的开发需要经历设计、选材、开模、试产、测试等诸多流程,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掉链子。制氧机开发初期,电工电子实验试制平台帮王群龙牵线搭桥,联系到一家毕业于平台的机械外壳设计团队,两方合作完成了产品外形尺寸的设计。初期进展顺利,紧接着,在开模这件事上,麻烦来了。

“创业如果做的是实体产业,研发机器设备,一大半都会‘死’在开模上。”据王群龙介绍,以身边的创业者为例,小仪器开模的平均费用高达50万元,而且不是一次开模就会成功,开模失败意味着钱直接打水漂。制氧机开模制作样机的成本在50万到80万元,大大超出了王群龙的预算。出于对创业的执着,王群龙果断卖掉了老家一套房,筹得150万元准备投入设备开模上。

这时,电工电子实验试制平台跟踪服务团队的司志亮老师,凭借丰富的硬件开发经验,建议王群龙使用3D打印制作产品初代模型,并帮助联系了一家专业团队与其合作完成了3D打印的初代产品外壳。来来回回改了10多次,产品定稿拿去开模,样机诞生了!原本几十万元的花费最终仅支付2万元就搞定!

“平台安排对接的工程师真的很优秀!”在制氧机电路开发环节,王群龙对提供技术指导的工程师赞不绝口。制氧机的原理是通过机器里的电路催动电机运作把空气吸进去,把氧气提纯出来,通风制氧。王群龙只把气路做通了,对电路则是一头雾水,而来自平台合作管理方的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工程师完美解决了电路设计的问题。

制氧机的维修保护也是个麻烦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机器一旦坏了,需要逐个元器件去检查,维保成本会变得很高,同类型的进口制氧机一年维保费用在2000到4000元。电子电工平台建议王群龙把制氧机做成模块化的设计,即把主体机器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内部配上相应的传感器,一旦气压、电流发生了变化,传感器就能立马模块化响应,然后直接进行模块替换,大大降低了维保成本。

电子电工实验试制平台还为制氧机的产品测试省了不少钱。一般来说,硬件产品在市场上做数据报告测试的单价在万元左右,耗时还特别长,需要两个星期到一个月才能出报告。“入驻平台期间,我们上午预约,下午就出结果了,还能同时做很多组测试,同步进行优化。”王群龙如是说。

宝藏基地打造了完整的创业服务链

借助于电子电工平台的强大资源,仅1年不到的时间,第一代“氧多乐制氧机”就顺利开发完成,整个过程比原先预估的缩短了3到6个月,成本节省了至少50万元。

“氧多乐制氧机”重量轻、体积小、流量大、续航时间长、严苛环境适应性好,不仅成本为国外进口便携设备的十分之一,寿命和性能更超过了进口设备,有效打破了日本、欧美国家对这个领域的垄断地位。

目前,王群龙的创业项目成功落地、迅速壮大,组建了10人的研发团队,建立了自己的生产车间,创业仅两年就实现盈利,在人社部门对口扶贫合作的举荐下,正积极拓展,将产品运用到西藏、云南等地。

他的成功,成为平台助推创业“上海模式”的一个典型案例;他的经历,也是众多平台创业者创业故事的缩影。可以说,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也是增强创业者创业活力的“制氧机”!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对于初创公司,各地都出台了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快速成长。而对于有创业想法、有创新模式、有先进技术,却仍旧是“0”的创业者而言,传统的创业帮扶远远不够。免费的场地支持和补贴奖励能节省一些成本,但创业从“0”到“1”的过程中,高额的实验试制成本,产品研发生产面临的技术难题,创业团队的组建与创业行动的落实,才是横亘在从“0”到“1”创业路上的高山。

大水漫灌式的帮扶或单纯靠创业者自己杀出重围所要付出的成本太过高昂,只有帮助创业者将想法、模式、技术实际落地,走过了初期的黑暗,才能赋予他们高度的自信从“1”走向“∞”。退一步说,哪怕失败了,损失也不会高昂到打击到创业者东山再起的自信和底气。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正是一个切实解决创业从“0”到“1”难题的“宝藏基地”。

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于2010年建成运营,是首个国家级公益性创业者实训服务平台,具有“产品实验试制”“创业能力实训”“综合创业孵化”三大核心功能,形成了“能力实训—实验试制—孵化落地”的完整创业服务链。

王群龙入驻的就是其中的产品实验试制平台。这也是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创业孵化基地的独特功能定位,由政府投入创新产品实验试制所需的设施设备和环境配套,委托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开展运营管理,为正踌躇于从“0”到“1”阶段的意向创业青年大学生团队提供公益性的产品试制与创业能力提升服务。

11年来,中国(上海)创业者实训基地三大实验试制平台已累计帮扶入驻创业团队3527家,提供产品实验试制服务23.83万次,帮助初创团队降低初创成本2.89亿元,开展创业指导服务85万人次,在培育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创业者能力、优化创业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平台帮扶后,创业成功率达到45.7%,带动就业14622人。

如今,从中国(上海)创业者实训基地毕业的创业企业中已有新眼光、微瑞思创、华之邦、复享科技、理坚信息等5家公司成功上市,诞生于此的樊登读书会、人人美剧等也已成为知名企业。助推创业者从“0”到“1”,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以骄人的成绩描绘着在上海创业的美好图景。

文字编辑:俞宏浩
专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