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为什么浦东地名里那么多团、灶?川沙往事,凭海听风
分享至:
 (7)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2021-08-14 10:10
摘要:“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川沙并不“土”,它有着开阔的文化境界。

  

因盐而兴

近日因涉新冠疫情而受到关注的心圆西苑小区,位于浦东新区川沙新镇。从这里往东驱车20分钟,就能抵达滨海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以这一条路线为轴线,可以看到周边的地名非常有趣。有的显然因机场命名,如凌空路、迎宾高速、启航路等,有的却是与数字有关,如六灶港、五灶港、四灶港等,还有下盐路和盐朝公路这样的名字。事实上,地名里藏着一个地区的往事。不论是与数字有关的道路,还是藏着“盐”字的道路,其实都指向同一段川沙往事:这块滨海之地,曾经因盐而兴。

浦东川沙,属江海冲积平原,长期以来在江流和海潮的相互作用下,由积聚的沙洲逐渐连片成陆。古代川沙是戍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年)属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归属上海县,五代后这一区域为盐场,先民皆聚灶煮盐,兼事农耕渔牧。《川沙县志》显示,到了大约明代中后期,因淡水南移,盐业衰落,一些与盐业有关的机构早已消失,但还有部分盐业生产机构及所属团、灶、路等名称转化为历史地名保存并延续下来,并成为乡镇建制和行政村及自然村的名称。

原先聚灶煮盐的灶民开始归农,先以植棉为主,近、现代才逐步以棉粮油料为主要作物。除种植外,还从事饲养、捕捞等家庭副业。在经营农、牧、副、渔的同时,工业也逐渐萌芽,先是纺纱、织布、刺绣等家庭手工业和榨油、酿酒等农产品加工业。20世纪初,在上海大城市的影响下,近代棉纺织业在川沙率先兴起。

清雍正三年(1725年)后,川沙分隶南汇、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辖长人、高昌两乡三个保及八、九两团地。辛亥革命(1911年)改厅为县,直隶江苏省。1950年,从南汇县划入29个乡。1958年7月横沙岛划归宝山县。同年12月,川沙县从江苏省划出,改属上海市管辖。1961年,浦东县撤销建制,农村地区10个公社划入川沙县。此后,行政区域又几经划并调整。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由此掀开了浦东发展的新篇章。1993年,川沙县撤销,同时将黄浦、杨浦等区的浦东区域划入,正式成立了浦东新区。


因海而兴

川沙,处江海之交。滨海,也意味着海域缺乏遮蔽,容易引来倭寇的侵袭,成为兵戎相见之地。在江镇一带,根据历史记载,自明代嘉靖之后,镇域屡有倭警。

如今,在当地的观澜小学内,还保留有一段川沙古城墙。据考,这段川沙古城墙建于1557年,是当时川沙人民为抵御倭寇入侵而建的。现尚存东南一角建于明代,上有魁星阁、岳碑阁、笔塔等建筑。朝廷在沿海设卫所司及团墩,自南至北设墩11个,遇警举烽传递信息。

随着战事平息,川沙成了宜居的安家乐业所在。一份数据显示,川沙地区原有的特色蔬菜有凌桥茭白、严桥花椰菜、六里莴白芹、张江雪里蕻。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推广蔬菜工厂化育苗,到90年代初,引进国外西洋菜、花椰菜、美芹、荷兰芹、抱子甘蓝和樱桃番茄等品种。1992年,在浦东新区成立之前,川沙地区的上市蔬菜20万吨,占上海市郊蔬菜上市量的1/4。此外,养殖业和花卉种植业也很发达,浦东三黄鸡作为名菜,全市闻名。

同时,川沙地区的纺织业也历史悠久,颇为发达。早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毓庆在川沙城厢沈宅开设经记毛巾厂,这是国内首家华商资本毛巾厂。至1937年,川沙县内有毛巾厂202家,员工8695人。1985年起,江镇丝绸时装厂年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1987年列全国乡镇企业创汇大户第一,1989年起年出口创汇超双千万美元。

浦东新区的成立和浦东国际机场的全面开工,让川沙的面貌为之一变。

随着浦东国际机场于1999年9月16日首航,10月1日开通正式航班,当地的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变化。1998年,江镇并入机场镇。2000年5月,浦东新区调整乡镇区划,镇域“撤三建一”,由川沙、黄楼、六团三镇并为新的川沙镇,成为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最大的一个镇。2005年12月31日,机场镇又与川沙镇合并成立川沙新镇。2011年12月25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川沙新镇、六灶镇和祝桥镇建制,组建新的川沙新镇和祝桥镇。

借势机场,原先对于上海市中心来说是遥远郊区的川沙,一下子跃升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前沿窗口,成了上海联系国内外的桥头堡。机场和大量配套工程的上马,带来了人、财、物的大流动,使原来单纯的农业社会的熟人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机场投入运营的短短几年间,仅江镇一地的外来人口就由建设前的2000人猛增至近2万人。川沙新镇也随之繁盛。


因人而兴

川沙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浦东文化在川沙,川沙文化在内史第。”说这话的黄炎培正是川沙人。

仅如今位于川沙南市街74弄1号的内史第一处,就已是星光熠熠——内史第原是文化名人沈树镛的私宅,为碑帖学家、书画鉴赏家、文物图书收藏家沈树镛祖上所建。清咸丰九年(1859年),沈树镛中举,官至内阁中书,沈家大院遂改名“内史第”。这里不仅是黄炎培的诞生地,也是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音乐家黄自也自幼在内史第长大。

黄炎培是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年轻时接受了蔡元培“教育救国”革命思想,并加入同盟会,投身革命活动。毛泽东与黄炎培有过100多封书信往来,著名的“窑洞对话”,也发生在两人之间。

在老家川沙,黄炎培为兴办新式教育,与好友多次联名呈文,自筹经费,将观澜书院改为川沙小学堂。同时,黄炎培又会同堂兄黄洪培在家中开办女学,为川沙女子入学之首创。

川沙籍泥水匠杨斯盛是苦出身,后来开办上海近代第一家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因成功承包江海关新楼建筑而声誉日高,成为上海土木工会领袖。杨斯盛为黄炎培办学举动所感动,深感“幼年失学,不获读书”与“乡邻子弟失学”之苦,1905年决心将毕生积蓄捐献办学,全权委托黄炎培规划学校的总体布局,负责聘请教职人员等各项筹备工作。黄炎培接受杨斯盛的委托,选址浦东六里桥白莲泾畔,购地40亩,筹办浦东中学,并担任首任校长。

有感于川沙到上海市区之间的交通十分落后,黄炎培决心发起建筑上海至川沙的铁路。1925年10月,庆宁寺至龚家桥一段线路竣工通车,以福特生机车、黑油机车和油电车拖带几节客车行驶,沿线设庆宁寺、金家桥、新陆、邵家弄、曹家路、龚家路等6站。第二年,上川公司又募集股金15万元,修筑龚家路至川沙的路段;1926年7月10日通车,增设大湾、小湾、暮紫桥、川沙站。同时,上川公司与浦东半官方市政建设机构浦东塘工局议定,使其浦江轮渡与火车衔接,可售联票。后公司又增股10万元,自备小火轮,定班接送川沙以南祝桥、南汇、大团一带的旅客。1931年,火车机头换上蒸汽机车。1934年5月,上川公司与川沙县政府订立租用川钦县道合同,将上川铁路向东延伸至小营房,至1936年3月,全长达35.35公里。新中国成立前的《川沙县志·交通卷》有这样的记载:“自上川铁路通行,遂成强有力之交通主干,四乡公路邻区航运相继而兴……一时私人筑路建桥蔚成风气。”铁路建成后,浦东地区丝织业、抽纱业迅速发展,光川沙一地的抽纱公司就达130余家。因为上川铁路便捷的运输功能,一直运行到1975年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浦电路路名背后,黄炎培曾说“吾浦东人要吃得来苦”》,马长林)

学者陈思和曾说,上海本土文化的传统根植于历史上江南乡绅文化传统,它并不是基于纯粹的农业文明,其中既包括昔日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方式,也包括原始的资本主义商品交换的因素——即使没有西方侵略者强制要求上海开埠,经济富裕的江南地区也会慢慢发展出新的生产关系和现代城市雏形。上海浦东的文化名人黄炎培、傅雷、张闻天等,身上也折射出江南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它并不“土”,它有着开阔的文化境界。

图片来自:上海发布、上海市测绘院官方微信@图溯上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