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民声 > 人民建议 > 文章详情
装个“分贝仪”治得了广场舞扰民?上海这个街道尝试了一种“神器”
分享至:
 (163)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毛锦伟 刘晓庆 2021-07-12 06:31
摘要:如何治理广场舞噪声,成了不少社区的难题。

入夏以来,家住上海市闵行区明泉花园小区的王女士,几乎每周都要拨打一次“12345”,投诉位于小区旁漕宝路吴宝路路口的“闵行市民文化广场”噪声扰民。“每天晚上持续3个小时”“多个音箱同时打开”……这些描述一看就知,说的是广场上的广场舞。

在申城,只要小区旁或小区内有广场舞出现,十有八九都会产生噪声扰民的矛盾。“去交涉没人听”“打了‘110’,当时好一些,隔天又是老样子”……如何治理广场舞噪声,也成了不少社区的难题。

2019年底,同样饱受中兴绿地广场舞噪声困扰的黄浦区市民过培琪提出了一则“人民建议”:加装一个分贝监测仪实时监控广场舞噪声,超过限值发出提醒,且记录数据全程取证。这样做会管用吗?今年5月,闵行区浦锦街道把这则建议“落实”了,在两处投诉较多的广场上正式启用了“神器”。不仅有分贝仪,还接入了“一网统管”。效果如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前往实地蹲点走访。


一边居民称赞“立竿见影”

“神器”全称是“广场舞噪声扰民自动感知系统”。前往现场前,记者从浦锦街道打听了其运作方式:安装在广场上的分贝仪一旦检测现场噪声超过65分贝、且持续超过10秒,将发出语音播报,提醒“注意音量”,同时会有一条警报推送到街道城运中心,提请社区管理者关注处置。加装了感知系统的,是位于浦锦路北江燕路和浦锦路江龙路两处路口的市民文化广场。据街道称,去年仅其中一个广场,每个月投诉就至少三四十件,一年“110”接警200多次。

现在情况如何了?7月5日傍晚,笔者分头蹲守在南北两个广场。

在浦锦路北江燕路路口西北角的广场上,记者一眼就看到了架在北江燕路一侧杆子上的感知设备。除了分贝仪外,还配有探头、喇叭和警报灯,组成全套系统。傍晚6时45分,随着周边居民陆续来到广场,广场中央的小木屋开始放音乐、打灯光,广场交谊舞开跳了。数了一下,最多时有近百人同时结伴起舞,音乐声和清亮爽朗的笑声融在一起,广场上好不热闹。但热闹归热闹,现场并未让记者觉得有多吵。


△位于浦锦路北江燕路广场上的“广场舞噪声扰民自动感知系统”。除了分贝仪外,还配有探头、喇叭和警报灯。

距离广场最近的景江苑小区D区的居民们也有同感。记者站在居民区楼下时,广场音乐声几乎已听不到。楼上居民何女士向记者确认,“只要关上窗,就没啥声音了!”她认为是分贝仪起了作用,“去年我怀孕时,经常被音乐声吵得睡不好觉。安装分贝仪后,广场舞的音量明显减小,效果立竿见影。”小区其他居民也纷纷表示,目前的广场舞音量比较合适,已基本不会干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傍晚6时45分,浦锦路北江燕路广场上,广场交谊舞开跳。

领舞的一位阿姨告诉记者:加装分贝仪后,大家对音量高低有了个“尺度”。并且,她认为设定的65分贝是既能保证跳舞者都能听见、又不会干扰到周边居民的平衡点。“我们来这里是因为喜欢跳舞,喜欢交朋友,还可以锻炼身体,并不想惹那么多麻烦。”此前音量确实调得比较大,也一度闹得跳舞的人和附近居民之间关系很僵,“现在对我们和居民来说都是很好的选择。”

尽管偶尔因为音乐节奏高昂,分贝仪依然会被激活报警,一边红灯闪烁,一边语音播报“请注意音量,自觉遵守广场公约”,但跳舞的人并不在意。一位跳舞居民解释,设备过于敏感,整体音量控制住,再报警没有关系的,“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了”。


另一边却被指“没什么用”

在北面广场发挥威力的“神器”,在南侧浦锦路江龙路路口的市民文化广场却“翻了车”。

傍晚6时30分一过,路口西南侧的方形广场上不断有居民三三两两前来。其中一些居民还身着红色短袖配黑色裤子的统一服装,看起来是有备而来。细看,广场上气氛有些微妙:正中央一条红线将广场平分为东西两半,两边的居民各自相聚交谈,完全无视对方的存在。

6时40分,西侧的广场舞团队已到了七八十人。见人来得差不多了,领队乔先生从电瓶车上搬下来一个半人高的音箱,插上优盘开始放歌,一旁另一人则用竹竿挑起3盏LED灯。听到音乐响起,跳广场舞的居民自觉地排成整齐的一排排,面向位于西侧的音箱开始舞动身体跟上节奏。此时,广场上音乐声并不大,甚至站在队伍后面还有点听不太清楚。


△浦锦路江龙路广场上,晚上6时40分,广场舞团队集合完毕开跳。图上右侧方形的,是广场舞团队的音箱。

6时45分,东侧一名中年男子进入广场边的小屋内,打开了架在窗口的一台硕大音响。“嘭嘭嘭”的快节奏舞曲声猛地响起,把站在门口张望的记者吓了一跳。原来,广场东侧的是另一个近50人的交谊舞团队。两个团队在广场上画线而治,各跳各的。高亢的交谊舞音乐一下子盖过了广场舞音乐,6时58分,竖在广场东端的感知系统警报灯首次闪起,隐约可以听到喇叭中传来“请注意音量”的男声提示音。


△图为浦锦路江龙路广场东侧小屋窗口上张贴的“告示”,告示后方即为交谊舞团队使用的巨大音响。

7时11分,广场舞这边“忍无可忍”,调高了音箱音量,一首激昂的《丝绸之路》推高了广场舞的气氛。7时15分,警报灯再次大闪,但喇叭提示音已完全听不到,现场也无人在意警报响起。7时30分,交谊舞这边“针锋相对”再次调大音量。此时,整个广场上已异常聒噪。记者留意到,警报灯从7时42分再次亮起后,一直持续到近8时未熄灭。


△晚上6时58分,浦锦路江龙路广场东端的感知系统警报灯首次闪起,提醒广场上噪声已超标。

8时一过,广场舞领队乔先生一边擦汗,一边主动调低广场舞音量,准备散场。8时22分,广场舞团队早已散去,另一侧的交谊舞舞曲声仍然激烈,分贝仪的警报再次被触发……记者走到交谊舞侧,试图以居民身份提醒他们降低音量。一位中年男子白了记者一眼,未予理会。


△浦锦路江龙路广场上,图上近处为交谊舞团队,远处为广场舞团队。广场上巅峰时有100多人同时在跳舞。图上远处的就是满香苑小区。

广场北侧60米、与江龙路一路之隔的是满香苑小区。小区居民对记者诉苦:“越跳越起劲,太响了!”“只能插着耳机看手机,电视都看不成”。对于街道加装的噪声感知系统,居民们认为“没什么用”。


“科技赋能”后顽疾咋治理

一南一北效果迥异,原因究竟是什么?7月6日,记者又来到浦锦街道城运中心了解原委。城运中心后台显示,7月5日记者蹲守那晚,浦锦路江龙路广场共触发警报9次,其中7时42分那次足足持续了15分钟;而北侧的浦锦路北江燕路广场,则触发警报6次。

对于两个广场的情况,浦锦街道城运中心认为,感知系统加装后,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噪声超标,同时留下证据,作为介入处置的依据。而若要让广场舞不扰民,仅依靠“科技赋能”并不够,关键还在于要做通人的工作,让广场舞的参与者接受65分贝的音量,对感知系统的警报提示不排斥。据浦锦街道介绍,感知系统5月份启用试运营以来,街道文体中心、城运中心等部门已多次与两个广场的广场舞爱好者们沟通交流,做通他们的工作。据称,浦锦路北江燕路广场就一支队伍,工作相对好做;浦锦路江龙路广场由于两个团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存在互相比拼音量、互相指责对方音量大的情况,这正是感知系统未能如愿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


△浦锦街道城运中心的后台收到的警报推送。

浦东新区康桥镇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为了治理位于康沈路秀沿路路口康桥文化中心广场上的广场舞扰民问题,康桥镇早在2018年就尝试在广场东北角竖立一块2米高的分贝牌,实时显示当前分贝,超过70分贝后就飘红警示。7月6日傍晚,记者在康桥文化中心广场上看到,广场上6支队伍同时播放音乐,分贝仪始终处于数值飘红状态,但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居民何先生形容其是个“摆设”。究其原因,居民们认为一方面6支队伍互相之间“别苗头”,一支队伍调大音量就会导致整个广场失控;另一方面,居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分贝仪安装后“没人来管”,“保安偶尔会来拍拍照,跟大家打招呼让声音小点,但保安一走,声音就又起来了”。


△康桥文化中心广场上,6支广场舞队伍同时播放音乐。


△广场上的分贝仪始终处于数值飘红状态。

针对广场舞顽疾,如何科技手段配合管理措施双管齐下?闵行区浦锦街道表示,七八九月是广场舞扰民投诉的高峰,街道已计划进一步完善上述感知系统。目前感知系统虽已连入“一网统管”,但警报触发时并不能第一时间推送至管理人员手机上。街道会打通这一环节,并安排相应的管理力量,在触发警报时第一时间安排管理人员到现场协调降低音量。同时,在说服双方都在晚上8时半结束的基础上,继续做通广场舞组织者的工作,“尝试积累一段时间的数据作为依据,来说服他们调整音响器材,降低音量,甚至考虑错时跳舞的可能性。”

同时,社区管理者们还呼吁广大市民们自觉遵守噪声的相关管理规定和规约,在健身休闲时减少对他人的影响。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