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从一个“双年展”到很多个“双年展”,一百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分享至:
 (13)
 (1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秦汉 2016-11-29 13:32
摘要:中国最老牌的双年展“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ial)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中。放眼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以13个双年展,成为世界上拥有双年展最多的国家。而在世界范围,共有近280个双年展在不同国家举办。 为什么是“双年展”而不是“三年展”、“四年展”?这一机制源于何时?

这一切还要从水城威尼斯说起。

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双年展”(Bienale),本是时间概念,即意大利语“每隔一年”之意,最早的双年展,也是当下最具影响力的“威尼斯双年展”,诞生于1895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还是个“系列品牌”,大名鼎鼎的威尼斯电影节、建筑双年展、音乐节、歌剧节、舞蹈节皆是其组成部分。

 

回望历史,从威尼斯画派到双年展,即便威尼斯商人们已不再富饶、港口不再喧嚣,艺术始终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五百年前,威尼斯人们用赞助与品位推动艺术发展;今天,艺术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成为现代威尼斯发展的引擎。

威尼斯双年展LOGO

 

在威尼斯双年展以前,最具影响力的是一年一度的法国官方艺术沙龙。但随着印象派崛起、现代艺术诞生,这一官方机构成了保守、学院派、僵化的代名词,影响力渐失。

 

这为双年展诞生提供了契机。1887年,意大利威尼斯,一场展示千余件作品的商业展览正在举行,展览上销售出大批作品,所得利润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在这次展览的激励下,当时的市长塞万提可(Riccardo Selvatico)希望将这一势头延续下去,于是,在圣马可广场的一家咖啡馆里,威尼斯双年展诞生。1894年4月6日,“双年展基金会”正式成立,并修建了第一个展馆,即后来的中央馆。

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Umberto I)

 

1895年4月30日,以庆祝国王银婚之名,双年展正式开幕,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Umberto I)携王后出席,首届展览引起巨大轰动,二十二万人观展。516件参展作品中,186件售出,总销售额达三十六万里拉。

 

显然,威尼斯双年展起初完全是一个地区性的商业展览,并没有后来的先锋、实验性质。

 

彼时的威尼斯城还相当保守,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展览,双年展难以容纳年轻艺术家天马行空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野兽派、立体派,并没有对此地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主展馆中格罗索的油画《临终聚会》引起威尼斯教会最高教长的愤怒就不难理解了。画面上,棺木中主角苍白的脸与五个裸女并置,嬉戏游玩,

 

面对质疑,双年展委员会接受了质询:“这是为了艺术……我们一致认为,不,这张画并没有违反公共道德。”而观众也表达了对这幅画的喜爱,经投票,它被授予第一届威尼斯双年展头奖。但这张令格罗索声名大噪的作品,在其后的一次巡展中神秘地毁于火灾。

 

如果双年展始终那样保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辉煌。意大利年轻艺术家逐渐接受欧洲新思潮的影响,开始与双年展的保守势力产生剧烈冲突,尤其是发源于意大利本土的未来主义的兴起,迫使双年展开始变革。

 

由各自国家出资,各自参展并维护的“国家馆”,成为双年展的点睛之笔。作为本国艺术的展示平台,无论质量、内容如何,都会对各国人民具有巨大吸引力,因此双年展也被称为艺术的“奥林匹克”。

威尼斯双年展军械库展厅

 

有了“主题馆”与“国家馆”,双年展如虎添翼,先后举办了毕加索、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未来主义等现代艺术(家)的回顾展。但威尼斯的舞台也并不纯粹,二十世纪欧洲国家的政治博弈一度令这里成为国家利益的玩物。二战到来,威尼斯双年展一度被轴心国控制,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相继在此修建法西斯风格场馆,成为宣传国家、输出意识形态的武器。伴随着轴心国正面战场的吃紧,双年展于1942年停办,直到六年后战争结束重启。

 

也正是这一时期,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其他双年展的借鉴样本。1951年,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成立,同样以主题展、国家馆的模式展开。1954年,德国卡塞尔文献展正式举办,至此,“世界三大艺术展”格局已定。

 

作为战后的头号强国,美国缺乏威尼斯双年展这样成熟的平台,于是通过欧洲的双年展将美国本土新兴的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推向欧洲,1948年,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携藏品参展,欧洲人首次接触到美国本土艺术家们的作品。

 

但直至1964年,美国人才在此真正大获全胜,劳申伯格为祖国斩获第一个绘画大奖。向来对美国艺术不屑一顾的欧洲评论家们,普遍认为这象征着美国的文化殖民。在当时一幅漫画上,美国人手提现钞走向了威尼斯人的宫殿。但无论如何,新的艺术史已经书写,美国已取代欧洲,成为了世界艺术中心。

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谭盾作品《活在未来》

 

1980年,威尼斯双年展邀请中国参展,遗憾的是,刚经历过文革的中国人,对现代艺术的认知几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这个遍布“资产阶级腐朽堕落艺术”的舞台无甚太大兴趣,因此只送出了民间艺术“剪纸”参展。1982年,中国再次受邀,剪纸换成了刺绣。

 

1993年,14位中国的前卫艺术家们正式走出国门,代表中国进入国际舞台。从此,中国人成为威尼斯的常客。然而这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中国艺术家们既要遵从中国文化传统,又面临着西方人手握话语权的窘境。西方视角认可的中国当代艺术,却不见得真的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中国元素拼贴。

 

如今的威尼斯双年展,依旧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但不再是艺术的圣殿,更像是一个艺术名利场。国家馆之外,名目繁多的平行展成为个别国内艺术家镀金的场所。参展已经是钱可以解决的事情,除了运输、人力成本之外,需缴纳十几万至几十万不等的参展费。据报道,2013年中国参展团为威尼斯双年展贡献了约3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56届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参展作品盐田千春《手中的钥匙》

 

世界范围内,90年代后各地的双年展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世界艺术舞台最普遍的形式。这个双年展最多的时代,也成为了双年展的危机所在:过于泛滥、同质化严重,大多数主办方更多是为了刺激城市建设与旅游而办展,这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双年展”,它一定要与常规展、博览会有所区别。相较而言,理想化的双年展,应当有旗帜鲜明的主题,是大规模、国际性的艺术平台,展出的作品也应当是前卫、实验的,至少有40%-50%的作品应该是艺术家的新作。

 

中国国内的双年展,也面临相似的问题。除了上海双年展等个别几个老牌展览,普遍缺乏连续性,一两届后即停摆。或是受挟于资方的好恶,偏离艺术核心,沦为经济唱戏的噱头,甚至策展人成为中介,将一场双年展变身无人问津的艺术品展销会。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真的需要那么多双年展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为第56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栏目主编:章迪思

编辑邮箱:48056615@qq.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