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沪培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
分享至:
 (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桐 2016-11-09 10:34
摘要:非遗不是文物,要在发展中进行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师资培训履约班8日在上海大学开班,面向文化部今年公布的首批参与“中国非物质文艺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57所高校相关教师。上海有7所高校在此行列。此次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遗国际培训中心邀请国际培训师,根据《公约》精神,结合在浦东和青浦的田野考察,用工作坊的方式让学员学习如何实际操作非遗项目认定和清单制定,如何制定保护计划,以及社区参与的重要意义。

浦东说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迄今已有170个国家成为缔约国,中国在2004年成为最早的缔约国之一。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在开班仪式上指出,今年6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新增了“在国家层面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章节,为各国非遗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当前中国非遗保护工作正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学习和重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常必要。

青浦田山歌。

 

培训专家爱川纪子曾全程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她说:“《公约》搭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框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共识是,非遗不是文物,要在发展中进行保护。搜集资料、访谈、拍纪录片,这些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去,焕发生命力。”

 

爱川纪子强调,非遗保护的主人公是传承人,比如一个村子里最了解当地风俗仪式、能讲最多传说故事的长老。是他们决定了传承什么、如何传递的问题。非遗保护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而非自上而下的。“我们需要师资力量去传递《公约》的基本精神,教会非遗保护工作者们如何去尊重传承人,在发展中进行非遗保护。”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参加了此次履约培训。他说:“虽然中国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最早缔约国之一,但许多非遗保护工作者至今对公约条款所知甚少。” 赵罡认为高校与非物质文化相关学科中,传统文学、戏曲、工艺美术等,都应该开设介绍《公约》的课程;在对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的培训和对非遗传承人的研培中,《公约》也应该作为第一课。“深入理解《公约》可以让我们在许多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据此开展符合中国实际的工作。”

 

市文广局副局长王玮介绍说,目前,上海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5项、市级项目220项;国家级传承人94名,市级传承人647名。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抢救性记录、数字化建设、社会化保护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7所上海高校,目前已累计承接培训研修班20余期,培训非遗传承人千余人次。在此次培训田野调查环节,培训师和学员将赴浦东新区新场镇和青浦区朱家角镇,实地了解浦东说书、青浦田山歌、江南丝竹等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情况,结合实际操作学习《公约》精神。

 

(图片来源:人文百科 华夏艺术网 题图说明:江南丝竹 图片编辑:朱瓅 编辑邮箱:scljf@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