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壶春、沈大成、五芳斋、小绍兴……每一家都包含海派上海的无尽底蕴,每一家都聚集舌尖上海的经典味道。最近传出消息,老上海人再熟悉不过的上海市黄浦区“云南南路美食街”已经被划入旧改范围,这意味着云南南路沿街一众百年老字号,也进入了离场的节奏……
曾几何时,上海一批特色商业街凝聚着太多的城市元素、民俗文化、市井生活,可如今,美食一条街乍浦路、黄河路,早已门庭冷落车马稀,还有威海路汽配一条街、凤阳路羊毛衫一条街、江阴路花鸟一条街、东台路古玩一条街等等,随着城市更新,早已无踪迹可寻。
特色商业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迁,有人认为这是城市形态变化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块状商业作为一种新型商业形态,有逐渐取代条状商业之势。上世纪90年代,上海商业有“四街四城”之说,如今,豫园商圈老骥伏枥,徐家汇商圈、浦东新上海商业城愈发繁荣,而四川北路商业街却变化缓慢。而近年来后发制人的五角场商圈、中山公园商圈、陆家嘴商圈,也是块状商业的代表作。
在上海市郊,一条条商业老街在式微,而美国式的“茂”——一家大型食品超市、几家专业卖场,几家连锁餐厅,再加一家停车场的商业业态却正在蓬勃兴起。过去,人们描写消费行为的词语叫“逛街”“兜马路”,现在最时髦的话叫做“一站式购齐”。
首届“五五购物节”期间,思南公馆夜市成为一道风景线。(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飞摄
这种趋势下,条状特色的特色商业街,还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吗?
回答是肯定的。首先因为特色商业街是创业者的乐土,创业带来创新,是商业发展、迭代的内在动力。众所周知,上海第一批成功的创业者就来自福佑路、华亭路、黄河路、乍浦路等特色商业街,如今沪上餐饮业界赫赫有名的小南国、来天华、王朝、小杨生煎等,就是从当年的黄河路、乍浦路、吴江路发迹。近年来,“巨富长”、南昌路、永康路等特色商业街又“孵化”出一代又一代“网红店”。而块状商业的代表作——大大小小的“销品茂”,唱主角的大多是那些有实力的连锁商业,对于小本经营的创业者来说,进入的门槛太高。
特色商业街对大商街还有个“蓄水池”“分洪区”的双重功能。支马路一来能够增加大商街的厚度,二来能够丰富商业的业态和品类,就像红花总要绿叶配一样,一个城市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有多少“街”多少“城”,而切断这么多商业的“毛细血管”。
再者,人类逛街的天性也决定了特色商业一条街有存在下去的必要。首届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枫泾夜市、安义夜巷、杨浦大学路等夜间经济一炮打响,它们事实上都属于特色商业街范畴。逛街、兜马路、淘小店、讨价还价甚至和店主谈谈购物以外的话题,这些乐趣在大商厦、大卖场里是体验不到的。
特色商业一条街不该消失,也不可能消失,但是在上海加紧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进程中,低水平的一条街无论从外观、业态、消费能级上都有提升的必要。
同样是美食街,阳朔、丽江的“洋人街”、上海的虹梅路老外街天下闻名,其独特之处不光是外国游客多,许多酒吧的店主本身就是外国人,人们在这里不光是休息,更多了一份体验各国风情的情致。在一些欧美国家的旅游城市,画廊、画家一条街也随处可见,而上海不少特色商业街,主要还是以商品零售、餐饮为主。云南南路因为拆迁旧改而离场的同时,是否也意识到这几年这条街创新也不够,生意早已今不如昔,如果有异地重建的可能,“云南南路”品牌的整体号召力又有多少?
除了注入文化内涵,特色商业街在规划设计上,更应该为消费者多预留一些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笔者发现,上海不少特色商业街目前依然是铺连铺、店连店,街头小绿地、休闲长椅因为不直接产生坪效,被搁浅一边。从这点看,条状商业应当向块状商业学习,大型商业综合体有统一的招商团队,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不同业态有合适的配比,有些业态为流量服务,有些业态为销量服务,各尽其责。相反,条状商业往往由于不同商铺的业主不同,尽管上级政府有业态规划,但最后却常常因为业主坚持“效益挂帅”,规划最后落不了地或打了折扣。
早在十几年前,笔者就接触过上海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一份《上海建设国际购物天堂的内涵与途径》的报告,专家认为,上海在打造国际购物天堂的过程当中,有必要改善上海商贸的“微循环系统”。与发达国家的一些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人均商业面积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但尚缺乏与城市文化和历史融为一体的特色精品酒店、特色娱乐场所、特色餐饮,缺乏提供个性化和顾客定制服务的商贸和服务企业,缺乏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形式,缺乏有非华人经营的小餐馆、小商店等……时至今日,这些短板还是没有有效破题,但这也不正是沪上现有那些特色商业街常改常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