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视觉 > 在场 > 文章详情
马未都带你看上海观复博物馆的“黄金屋”
分享至:
 (1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章迪思 蒋迪雯 黄晓洲 2016-10-29 08:01
摘要:10月28日,观复博物馆在上海中心大厦举行了成立20周年的庆典活动,正式落成的上海观复博物馆也向外界揭开了神秘面纱。该博物馆分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和临展馆几大部分,其中由两百余件黄金首饰、器皿组成的“金器馆”,更是因为“贵气逼人”,而成为全馆的亮点之一。作为中国人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贵金属,除了金条、金元宝等常见的形态之外,在历代能工巧匠的手下,亦能变幻出各种精美造型。如何欣赏金器的美?它和我们的文化有何关系?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在接受上观·解放日报记者专访时进行了详细解读。

还记得波斯国的小昭吗?她不是一个人——

萨珊文化十字花嵌松石金手镯 4-6世纪

 

萨珊王朝是最后一个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始自公元224年,651年亡。从很多方面来说,萨珊王朝统治时期见证了古波斯文化发展的巅峰状态。萨珊王朝的末代王子卑路斯在母国受大食入侵时多次入唐,向当时的唐高宗求救,可惜由于大唐距离波斯过于遥远而未能出兵救援,间接导致了萨珊王朝的覆灭,国破家亡之后的卑路斯于长安城终老,从这段历史也足以见到萨珊波斯和中国紧密的联系。

 

此件手镯用金丝以精巧编织工艺制作而成,波斯气韵十足。 端口交汇处连缀十字花镶嵌松石。十字花上下各坠小金环,独具波斯审美情趣。

 

中西方神兽的隐秘关联——

怪兽噬马纹金杯 公元前四世纪

 

杯身下部分有三组纹饰,造型略有差异。皆为两狮鹫争噬一马,马匹伏地,似还在挣扎,狮鹫扑于其身上,以巨爪按住,撕咬马身,场面紧张激烈。杯身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中有一圆珠,足面錾刻卷草纹,使之与上部相呼应。

 

狮鹫(Griffin)是一种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生物,也称之为“格芬”、“格里芬”。它拥有狮子的身体及鹰的头、喙和翅膀。因为狮子和鹰分别称雄于陆地和天空,狮鹫被认为是非常厉害的动物。传说狮鹫像老鹰一样筑巢,居住在从现代乌克兰延伸至中亚的斯基泰草原中,在那里金子和宝石的储量非常丰富。它负责看管金矿和暗藏的珍宝。

 

另有研究指出,狮鹫的形象通过汉代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神兽“貔貅”的前身,历史真相遥远而未可知,但是细究貔貅守护财富的寓意,同格里芬果然不谋而合,甚是有趣。

 

飞黄腾达就靠它——

錾花鸂鶒花卉纹带盖金执壶 唐代

 

顶部制作成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花瓣造型饱满。器身装饰纹样,丰富细腻,展现出唐代鼎盛时期,极高的金属工艺制作水平。整体花纹风格统一,多是以卷草、缠枝花卉纹装饰,唯腹部分为三层,中圈錾刻鸂鶒穿花纹饰。鸂鶒两两一组穿行花间,相互顾盼,你侬我侬。

鸂鶒因其毛有五采色,色彩美丽,出入又往往成双成对,因此常被古人赋予美好的寓意。《太平御览》中记载了唐代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的牛僧孺见到鸂鶒后飞黄腾达的轶事,鸂鶒既合了成双成对的美好祝愿,又带有官禄昌隆的彩头,故而在唐代器物上非常多见。

 

星座达人看这里——

古代耳饰一组 宋代—清代

 

这一组耳饰虽制作于不同时期,但都表现了“摩竭”这种神兽。对哒!此“摩竭”正是我们熟知的十二星座中的“摩羯”!

 

十二星座的概念在古代传入印度,最迟不超过隋代就通过佛经传入中国。然而我们熟知的“摩羯座”的形象是一头羊,为什么传入了印度以后的“摩竭”是鱼化龙的形象呢?有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摩羯座和白羊座的形象过于接近,因而印度人用本土神兽Makara的鱼化龙形象代替了摩羯座。古代中国有独立的星宿体系,并不重视黄道十二宫的概念,故而直接沿用了佛经中对黄道十二宫的描述。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里,就能看到鱼化龙的摩竭形态。在佛教传说中,摩竭是一种体型巨大、性情凶猛的怪鱼,其形象分别有鲸、象、鳄的特征。因辽代崇信佛教,故其形象常出现在辽代金银器制品中。

 

一样装盘菜,古人就是讲究——

金豆 明代永乐

 

豆为古代盛食器,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青铜礼器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常以偶数出现,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至明清时,以作为祭祀时摆放的礼器。

 

全豆光素无纹饰,但锤揲痕迹明显,很好体现了金的柔软程度及延展性,从中也可直观感受工匠的技艺。

 

因为女人的三千烦恼丝,才有了这些美丽的发饰——

花鸟婴戏纹金发梳 宋代

 

金梳呈半月形,梳背上用联珠纹勾勒出轮廓,中间部分錾出花鸟婴戏纹样,两个倒立的婴孩簇拥着正中盛开的繁花,缠枝满饰,间有飞鸟穿于花丛,上下翻飞,更添喜气吉祥。此种纹饰体现出了古代女子祈求多子多福的美好夙愿。

 

在古代梳与篦总称为“栉”,其区别在于齿的疏密程度。齿疏者为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及至唐宋,梳篦除上述功能外,也成为了重要的装饰性发饰,插于云髻之间。唐诗中描绘的“斜插犀梳云半吐”,即是梳篦插戴时,半月形背肩露于发外的情形,是唐宋年间女子发饰中极为常见的一类,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中亦多有表现。

 

宋代发簪一组

汉代《释名》称:簪,连贯于发也。其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使发髻避免散落。簪源于先秦时期的笄,质地有竹、角、金、银、牙、玉等多种。古代女子多注重妆容发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发式越发丰富多彩,这些造型多借助于各种簪来固定。

 

这一组发簪中最吸引人的是当中的筒式金簪。工艺极其复杂,先在金片上錾出卷草、花卉等图案,然后卷作喇叭筒,花筒下端收束为空心簪脚,再将制好的花头扣合上而成。筒身靠近簪首处起六个弧面,卷草纹和花卉纹相间分饰其中。纹饰底部用规则的几何纹錾刻出边框。层次分明,纹饰清晰。花头则是用镂雕技法制成,花卉盛开于簪顶,边缘用六个花托相衬。唐宋年间,女性发式繁复,常常以假发拢高发髻,长时间佩戴较为闷热,通透的大型筒簪不仅华贵端庄,也便于散热,真是别具匠心。

 

 


文中图片由上海观复博物馆提供,感谢陈如业对此文所做的贡献。

视频拍摄剪辑:黄晓洲

题图摄影:蒋迪雯

编辑邮箱:48056615@qq.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