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谁在人民公园相亲角最吃香?
分享至:
 (0)
 (1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小星 2014-09-24 23:26
摘要:

每到年关之时,一群被称为“剩男剩女”的年轻人,似乎总逃不过“逼婚”的新闻。大约也正因为如此,运转了多年的人民公园相亲角,已经成为了沪上一景。这个一到节假日就人头攒动的地方,正上演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每逢周末和节日,位于南京西路九江路口的人民公园北角总是人头攒动。一群中老年人三三两两、或立或坐,以挑选商品的目光相互仔细打量,或是小声议论。走近后才会发现,他们并非在挑选商品,而在替自己的子女寻找结婚对象

 

这里,就是在上海颇有名气的人民公园相亲角。作为复旦社会学系的一名研究生,人民广场相亲角持续多年的奇妙存在,也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而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六次实地探访中,我发现:相亲角热闹的背后,其实有着许多微妙的运行规律。在这里相亲要“看对眼”,门道很深。

 

父母们的表现

 

我第一次来到相亲角的时候,周围是清一色的老人。他们毫不掩饰地以异样的眼神打量着我,提醒着我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大约是他们把我当成了亲自来相亲角征婚的“结婚狂”。到后来,他们则对我这样的“异类”也开始习以为常。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阶层分化这一点,虽然在相亲角没有公开的标识,但对局内人来说却是公开的秘密。参与者必须遵循游戏规则,否则就要招致其他人的白眼和闲话。

 

比如,白领和中产阶级是这里的主导人群,他们普遍有着较高的学历,体面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他们的征婚广告也集中在比较中心的位置。而条件相对较差的低收入人群,是没有资格将自己的征婚广告和主导人群摆在一起的,他们的广告只能贴在很偏僻的角落,或者干脆贴在树上,没有立足之地。

 

人们对阶层的关注,同样还体现在相亲的过程中。而第一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双方父母的博弈,很多家长习惯于先观察对方父母在相亲角的表现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作为子女的代理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重要。因此,参加相亲角的父母基本上都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仪容得体,以防被别人挑出毛病。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有一次我在相亲角闲逛的时候,亲眼看到一位身着黄色大花毛衣和黑色牛仔裤的中年妇女,衣服上还有一些污渍。只见她叉开腿坐在台阶上,将女儿的征婚广告摆在面前,顺手拿出一袋瓜子开始嗑,瓜子皮就随意扔在地上。

 

好几个人默默经过了她的“摊点”,没有一个正眼瞧过摆在她面前的征婚广告,还对她露出了鄙夷的神色。甚至还有人偷偷议论:“伊拉娘这么没教养,谁敢娶她家女儿呀!”

 

因此,除了征婚广告本身列举的条件外,父母的行为素质也成了一个考察指标,甚至后者的第一印象分比重还要更大。

 

地域的分化

 

虽然只占据了公园一角,运行了数年的相亲角已经悄然分化出了海外角、再婚角、老年角等“支角”。这些角所在的位置一般比较固定,其中又以海外角规模最大、位置最佳。原因不言自明,在相亲角里,海外人士是公认的最有实力的阶层。

 

而海外角的布置,自然也“高端大气上档次”,征婚广告附近插满了发达国家的国旗,格外醒目。征婚广告往往一式两份,中文一份,英文一份,以吸引外国人。海外角有着明确的门槛,达不到要求的根本无法进入这个地带张贴征婚广告。

 

来海外角征婚的,通常是在发达国家定居并工作的精英人士。这类人一般要求另一半也跟自己出国,合适的人选较少。

 

不过海外角的家长们似乎并不着急,他们并不到处乱撞,而是三三两两地坐在公园的椅子上聊聊天,等待有缘人主动与自己联系。对他们来说,与条件相仿的家长散步聊天,交流信息是相亲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同样是在国内的征婚者,相亲角也有了地域上的分化。除了上海本地人,目前主要呈现新上海人和东北人扎堆的趋势。看来,民间流传的“东北人喜欢抱团”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有意思的是,如果征婚者是上海人,那么会精确到区,例如杨浦女、虹口女。很多征婚广告上还写明:“要求对方为上海人,外地人勿扰”。如此看来,一部分上海人骨子里的“上只角”和“下只角”、“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二元观念,依然颇有市场。

 

除此之外,“新上海人”的概念也广泛出现在征婚广告中,指的是已经获得上海户口但籍贯是外地的人群。但在相亲角,新上海人其实也是一个颇为尴尬的群体,因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不会写自己是上海人,而是会细化到某个区。

 

新上海人的称谓,反而暴露了自己在上海的“他者”身份,因而不被“正宗”的上海人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他们也不被自己的家乡人所认同,而是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阈限状态,其身份认同的问题一时难以厘清。

 

可要是征婚者是完完全全的外地人,那么籍贯只需精确到省,例如安徽男,山东男。一些江浙沪地区的男女,很多要求对方也要同是江浙沪人,外地人不考虑。

 

近观之后,如果双方父母都觉得合适,就会选择一个地方展开详谈,开始了解各自家庭和子女的详细情况。比如,父母的工作,有几个孩子,住在哪里,结婚后打算跟父母住还是自己单住,子女性格怎么样,有什么爱好和不良嗜好等。

 

期间,家长们的谈话策略相当“有学问”,看似简单的对话实际上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例如,一方问:“你这衣服蛮好的,是在哪里买的?”其实发问的目的并不在衣服本身,而是根据对方消费的场所估计对方的消费层次和生活品味。而“你家住哪里”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以居住的小区档次和地段,进一步推测对方家庭的经济条件。

 

男权的强势

 

与“剩女”现象类似,在相亲角的广告中,女性的数量远高于男性。于是,男性特别是年轻的优秀男性,绝对是相亲角的“抢手货”。相比之下,很多女性,尤其是大龄女性的征婚广告却无人问津。

 

在相亲角,随处可见跟着父母一起来相亲的女性。而男性,特别是条件好的男性则不会亲自到相亲角来相亲,因为这很可能被视为一种“掉价”行为。很多情况下,男方都会提出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要求女方一定要贴照片,而且要贴素颜生活照,而女性却不会对男性提出同样的要求。

 

除此之外,从征婚广告中可以看出,男性对女性的要求与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有所差异。一般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更注重外貌,比如皮肤白皙,身材纤细,不戴眼镜等。而女性则更看重男性的工作、收入、有无房车等物质条件。

 

以外貌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男性审美,源于男女身心二元的隐喻,以肉体作为女性的象征,以心灵作为男性的象征,是男权主义的重要表现。而在相亲角上演的相亲活动不断以男性审美来规训女性身体,无形中强化了女性对于这种隐喻和象征的认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李宝花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