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财经连线 > 文章详情
“大热必死”?错失诺奖的罗默为何令人遗憾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蒙 2016-10-10 21:18
摘要:从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的前期过程看,在诸多热门候选人中,保罗·罗默呼声最高,一些国内经济学家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采访时都表示,相对其他有条件的候选人,保罗·罗默无疑最有影响力,也最为炙手可热。

备受关注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刚刚揭晓,奥利弗·哈特和本特·赫尔姆斯特罗姆摘得大奖,而此前呼声最高,甚至传出“内定”说法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则再次与诺奖擦肩而过。

 

从这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的前期过程看,在诸多热门候选人中,保罗·罗默呼声最高,一些国内经济学家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采访时都表示,相对其他有条件的候选人,罗默无疑最有影响力,也最为炙手可热。

 

由于没有对外公布的候选人名单,因此每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预测非常困难;而经济学奖又最受关注,该奖常常出现“抢报”的尴尬事件。今年颁奖前三天,保罗·罗默所在的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就早早挂出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新闻发布会”的网页,让外界猜测该校教授罗默,是否已经“内定”。

 

但随后,该网页很快被撤下。纽约大学公关部门解释,这只是一个意外,学校并不可能提前知道得奖信息。

 

在华盛顿参加世界银行年会的罗默随后通过个人网站无奈表示,“在过去的20年中,每到10月,各大院校的公关部门就会过于兴奋,总是急于准备,以防我随时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我曾经向他们解释,这几率有多低,但是,就如同你跟一个刚刚买了可能中1亿美元的彩票的人说话一样,他们满脑子都在想怎么花这笔钱。”

 

为何罗默如此受到关注,最后又与诺奖擦肩而过?

 

相比多数纯粹学院派的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的个人经历和个性特点也更为突出。

 

在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次数最多的芝加哥大学,保罗·罗默本科的专业的物理和数学,由于想转到法学院,在大学四年级学习了他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萨姆·佩尔兹曼对经济学的精彩讲授深深吸引了他。在佩尔兹曼的影响和鼓励下,罗默放弃了学习法律的念头,转而走上了经济学的研究道路。

 

上世纪80年代,罗默提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在经济增长的曲线上,除了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外,他创造性地加上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重新激起了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趣。他为此所设计的“罗默模型”成为新增长经济学的经典,使得各国政府对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等领域予以更高的重视。

 

虽然在经济学界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罗默并不像许多经济学家一样安于书斋。后来他又经商创业,创立了名为Aplia的网上教育公司,2007年这家公司成功地被收购。今年,罗默又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成为全球经济界具有重要实际影响力的人物。

 

相比传统的经济学家,崇尚技术力量的罗默对互联网有着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去年底,罗默应邀出席了在中国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罗默对世界经济增长发表了新的看法,他认为,互联网正在重塑世界经济格局,未来促进经济转型的动力,重头很可能就是互联网对生产过程的改造。罗默特别提出,他通过乌镇之行,发现在中国,这股势头已经很强劲,将会大大提高转型和创新的成功机率。

 

“保罗·罗默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一代的经济学家,包括我自己,都有很深的影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说,尽管今天在全球经济界,人力资本、创新创意、制度设计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但在二十多年前,罗默将强调这些要素的作用,并首次加以数理模型的证明,是具有颠覆性的。

 

上海社会院经济所所长石良平同样高度评价罗默对宏观经济学作出的贡献。“上世纪70年代以来,增长理论都是对凯恩斯主义的补充,没有脱离凯恩斯的框架,但罗默有所超越。”石良平说,当时欧美经济学界讨论战后经济增长问题,大部分认为增长使依靠投资带动的,人均装备是决定因素。但罗默却提出单纯依靠装备上的投资没有用,如果装备没有技术含量,投资将难以持续推动增长。于是,罗默将研发投入的作用从投资中分离,提出研发活动、人力资本等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

 

“罗默20多年前的理论创新,一度被主流经济学界不屑一顾,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引起越来越高的重视。中国当前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罗默的思想,就有高度关联之处。”石良平表示,现在中国和全球的经济都处于新旧动力交替之时,事实证明,当技术革命没有到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不断扩大投资并不能帮助经济实现真正的复苏。

 

石良平认为,如果罗默获奖,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会的一次反思和自我纠偏。前几年的诺奖,多数颁给了金融理论领域的研究者,诺奖本身也形成一种鼓励金融理论创新的导向。在此影响下,近年来金融业发展过快,创新层出不穷,贫富差距被拉大,而谁都找不到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法。石良平表示,此前诺贝尔经济学奖所体现的导向,对金融危机的恶化又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包括评委会在内,整个经济学界也确实需要进行反思。

 

如今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罗默已经离开学术研究领域有一段时间,而近年来,他由外向内观察,对主流宏观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言辞辛辣、直触痛点的批评,这也使得罗默在经济学界成为一名备受争议的“反对派”。

 

比如罗默在而罗默在《宏观经济学的困境》的论文中,把一些宏观经济理论比作只有当“巨魔、小鬼和以太(物理学家假想的物质)”存在才解释得通的物理学。联系到他物理学出身的学科背景,这一批评在攻击宏观经济学家的同时,也把矛头指向了理论物理界。

 

张军表示,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年代,主要是观察战后欧美国家的经济表现,由此形成了许多经典模型、理论,许多理论存在缺陷。于是后期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家致力于追求学科本身的完美,力图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为此牺牲了许多对真实宏观经济的探究。

 

“就像克鲁格曼所说的,那些被牺牲掉的东西,或许才是更好的宏观经济学。”张军认为,罗默如今对宏观经济的批评,主要原因是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预测能力确实越来越差,最典型的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女王之问”,质问经济学家们为何没人能预判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罗默当年也做了非常复杂的数理模型,但他做的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一个有重要影响力的观点,因此堪当大师。”石良平说,目前在国内的经济学界,存在罗默所说的“数学滥用”倾向,一些研究者以复杂的模型,推导出缺乏意义的结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需要更重视内容,而不仅仅关注数理模型本身。

 

“过于热门了,尤其是出现‘抢跑乌龙’事件后,罗默落选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张军认为,在今后几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中,罗默仍将是热门,并且很有希望获奖。

 

题图:2015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保罗·罗默发表主题演讲。 东方IC 图片编辑:项建英(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