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上海建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访谈|彭崧:科研组织能力不足是一块短板
分享至:
 (11)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俞陶然 2020-12-30 07:01
摘要:我觉得下一步的一个重点改革方向,是提升科研组织能力。

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程中,张江高新区发挥了什么作用?“十四五”时期,上海在科技体制机制上亟待拉长的短板是什么?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上海如何更好发挥创新策源功能?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彭崧。

张江将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

记者:通过上海科创办官方微信公众号“科创上海”了解到,明年1月是国务院批复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0周年。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中,张江高新区发挥了什么作用?“十四五”时期将如何更好更快发展?

彭崧:张江高新区是上海发展创新产业的引擎和主要承载地,近年来着力培育创新策源功能,推动创新产业集聚发展,努力发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作用,为上海产业创新能级提升、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张江高新区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战略领域产业规模,占全市份额均超过70%。2019年张江高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为6590.48亿元,占全市比重约60%,比“十二五”期末提高了9个百分点。截至今年10月,张江高新区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为4.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张江高新区要高举高打、冲锋在前,做好全市创新经济的主战场和发动机。各园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不断增强创新策源功能。我们还要探索“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区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同时做好中心城区科技成果的郊区产业化工作,促成“上海研发+上海制造”,推动张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内部 新华社发

创新是没有边界的要素和体征

记者:“十四五”时期,您觉得上海应如何发展创新经济,加快形成科创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彭崧:从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复建立闵行、虹桥、漕河泾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上海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并与上海城市功能的升级紧密联系。

上海经济结构的下一轮洗牌要瞄准什么方向?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系列重要讲话后,我觉得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上海下一轮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上海哪些区会跑在前面,将主要取决于各区对科技的重视程度、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和投入强度。

对一个区域来说,创新不能等同于技术研发和改造,创新首先是一种要素和体征,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创新是没有边界的,各个区域和单位、每个人都要创新。上海一个代表团曾去硅谷考察,列了十几个问题,问了当地专家三个问题,就没法问下去了。因为问他硅谷有什么扶持创新的政策,有什么规划,有什么管理机构,对方都回答没有。可见创新不一定是行政力量推动的,也可以自下而上,融入社会的每个细胞,成为创新型社会的显著体征。

提升科研组织能力是当务之急

记者:在科创中心建设的体制机制方面,有哪些需要深化改革的地方?

彭崧:我觉得下一步的一个重点改革方向,是提升科研组织能力。这方面能力的不足,是上海强化创新策源功能面临的一块短板。

目前,以张江科学城为主要承载区,已建成和在建科学基础设施有14个,涵盖光子、生命、海洋、能源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先优势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初步成形,转化医学设施、海底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设施加速落地。怎么用好这些大科学设施,不断提高它们的产出,对我们的科研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过去,国内科研工作以追赶为主,目标很明确,大多是发达国家设立的。而今,我们要在科技前沿领域自主设立目标,组织开展交叉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我觉得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探索突破院系分割,实行项目经理制度,为重大科研项目选拔、培养一批有能力的项目经理,让他们成长为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帅才科学家。

俯瞰上海光源 海沙尔摄

在长三角形成创新能力一体化

记者: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上海如何更好发挥创新策源功能?

彭崧:在长三角科技创新领域,上海具有龙头作用。之所以是龙头,一方面,因为上海经济体量比较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大飞机等高技术产业在国内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因为上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建设“五个中心”。其实,长三角很多城市的产业布局基本一致,都在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所以传统的区域产业分工并不可行,长三角的产业分工必须是立体分工。

如何做到立体分工?这需要上海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强化创新策源功能。上海只有成为原始创新的高峰,整个长三角区域才能上升为创新产业的高原。这意味着,上海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催生出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与苏浙皖积极合作,尽早在长三角形成创新能力一体化网络。在这个网络结构中,创新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每一个创新单元(单位和个人)的活力在各地都能得到充分激发,找到自己在网络中的位置。

从交通便利化、生活便利化到经济产业便利化,再到交通网络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营商环境一体化乃至创新能力一体化,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任重道远。目前我们重视的是三省一市互连互认互通,在各个领域“开门”。我们追求的一体化目标应该是“无门”,成为“一家人”。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魏海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