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逝去十年,他仍是上海历史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分享至:
 (21)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学文 2016-09-30 14:23
摘要:《杨宽著作全集》的出版,不仅完成了先生遗愿,也可以使读者更为全面地认识先生的学术成就,完整了解其史学思想及在史学领域的巨大成就。

11年前的9月1日,杨宽先生辞世,留下希望出版全集的遗愿。

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杨宽著作集》第一辑,首批8种10册,余将逐年推出。

全集的出版,不仅完成了先生遗愿,也可以使读者更为全面地认识先生的学术成就,完整了解其史学思想及在史学领域的巨大成就。

围绕“杨宽著作集”(第一辑)的学术价值及杨宽先生的治学态度,由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16年9月28日在上海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全集出版的座谈会。

 


 

►►上海史学界的一座高峰

杨宽(1914—2005),字宽正,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白鹤江镇人。1936年毕业于光华大学国文学系,师从史学大家吕思勉、蒋维乔、钱基博。

毕业后即参与上海市立博物馆筹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市立博物馆馆长兼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50年又参与上海博物馆的创建,并出任副馆长(馆长缺)。1953年兼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1959年调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1970年后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工作,1980年代第一批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84年赴美国迈阿密定居至逝世。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秘书、古物整理处处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一至第三届副理事长等。

与会的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亦来自复旦大学历史系,他表示,既出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同时又出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的,杨宽为唯一一人。

杨宽先生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360余篇,研究范围涵盖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史、古史分期、古代农民战争、重要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物考古、学术文化、陵寝都城制度等方面,被誉为集“疑古史学”集大成的人物,是少见的受日本一流学者推崇的中国历史学家,誉满海内外,代表了上海史学界的一座高峰。他在诸多领域均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他的许多著作已成为不朽的学术经典,值得承传发扬。

 

►►早慧而多产

 

杨宽是学术界早慧而多产的典型例子。

1926年,杨宽考入苏州中学后,即开始了向学术殿堂的迈进。

当时这所江苏名校正处于黄金时期,校长汪懋祖是留美归来的著名教育家,担任过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校内许多任教老师都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丝毫不逊于大学教授,其中后来成为学术界翘楚者就有历史学家钱穆、杨人鞭,词曲名家吴梅,语言学家吕叔湘等等。学校还经常聘请著名学者如章太炎、胡适、顾颉刚等人来校演讲。在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出色的师资条件和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发奋用功的杨宽眼界大开,学业上得到了飞跃的进步。

杨宽不满足于一般知识的获取,课外开始大量阅读古书和学术著作,将“深、精、专”作为奋斗的目标。初中阶段,受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和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的影响,他对墨子产生浓厚兴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成为他全部通读的第一部古书。他最早的学术探索的成果,便是在高中阶段用三年的时间对《墨子》和《墨经》进行重点攻读和系统钻研,并写成第一篇学术论文《墨经校勘研究》,投寄著名的学术刊物《燕京学报》,得到主编容庚先生的赞许。这时他年仅16岁。

1932年,杨宽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文学系,师从吕思勉、蒋维乔等著名学者,吕先生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系统综合的研究方法给予他很大影响。凭借中学时打下的文史功底,加上刻苦求学,名师指点,他很快在学术界初露头角。

他在大学求学期间所进行的学术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成果:一是继续对墨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写成《墨经哲学》一书。二是完成高中阶段就开始起草的《中国历代尺度考》,该书至今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一部重要参考书。三是在老师蒋维乔的指导下,和同窗合编《吕氏春秋汇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战乱频仍,内忧外患,同时又是新思潮激荡、不同学派迭兴、充满生机的一个学术转型时期。这期间学术界发生的三次古史大辩论:古史传说的真伪、井田制度有无、中国古代社会性质,深深吸引着杨宽先生,他的学术兴趣,也开始转入到中国上古史领域,并作为后起的青年翘楚,积极加入到古史传说的讨论。

从1933年起,他开始分别以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为中心,对其神话来源及其分合演变进行整理,陆陆续续写成系列论文,最后汇集成《中国上古史导论》一书,收入《古史辨》第七册。历史学家顾颉刚如此评价此书:“最应注意的,是一支生力军的加入,那便是杨宽先生的《中国上古史导论》的发表。”而此书出版时,杨宽年仅24岁。

在1941年日寇铁蹄践踏上海的艰难时局中,杨先生举家隐居青浦家乡,开始了为时两年多的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工作。在这样非常扎实的史料整理的基础上,杨先生在50年代初期完成并出版了他的代表著作——《战国史》。

 

►►中国文博界的重要开山之一

 

早在大学期间,杨宽就开始参加上海博物馆的筹办工作(1937年)。以后除了在广西勷勤大学和上海光华大学担任过短期的副教授职务之外,他一直任职于上海博物馆,1948年开始担任馆长,直到1960年离任担任上海历史所副所长。前后长达二十来年的文博界生涯,对杨先生学术的一个重要影响,便是注重历史文献和文物考古相结合,这成为他治学的一大特色。

杨志刚重点介绍了杨宽对上海博物馆的创建、发展方面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文博界的重要开山之一。他还认为,杨宽先生不仅传统学问精深,而且能够将其转化为现代学科建设,使传统的考辨方法转化为现代的综合研究,包括融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形成一个体系,开创一种史学撰述的文体;不仅涉猎面广,更重要的是他在方法、思想以及得出的结论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让后人敬仰。

不仅筹建了上海博物馆,杨宽还参与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的筹建。据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健介绍,杨宽当时负责了有关古史方面的学术讨论,并指导古史组青年学者的学习、研究,实际上与当时同为副所长的周予同先生等人,在历史所的性质定位、发展方向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规划。

杨宽与复旦大学则结缘于上世纪50年代。复旦历史学系主任黄洋介绍,当时杨宽与周谷城、谭其骧同列为复旦历史学系首批三位博士生导师。

 

►►遗愿的达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与杨宽先生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自1955年《战国史》开始,杨宽先生的主要著作几乎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1世纪初,杨宽即表达了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集的愿望,并制定了“杨宽学术系列”的目录。因为杨宽先生及其夫人的先后逝世,这个计划被耽搁。如今,“杨宽著作集”(第一辑)终于出版问世,囊括了杨宽先生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八部著作,分别是《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新探》《古史探微》《西周史》《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集中展示了杨宽先生的史学思想及其在史学领域的辉煌成就。

据了解,目前,“杨宽著作集”(第二辑)也在加紧整理与编辑之中,预计2017年书展之前与读者面世,使杨宽先生一生的学术著述能够全面地展现出来。

《中国上古史导论》,杨宽成名作。中国古史系统纷繁复杂,充满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三皇五帝”究竟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传说?书中,杨宽通过对古史传说的系统探索,以传说中的人物为中心,将古史传说还原为神话,深入考察其历史背景,重建中国古史谱系。

《古史新探》,主要探索了西周、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其撰述着眼于西周和春秋社会性质的研究,有力推动了古史分期问题的解决。

《古史探微》,原为《杨宽古史论文选集》,收录了杨宽主要的散篇论著,汇编了杨宽从土地制度到行政制度,从年代到文献,从神话到诸子的文章,论题丰富,亦是对前两册的拾遗补缺。

《西周史》,记述了西周时期28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是对西周历史最全面的研究,也是20世纪这一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战国史》初版于1955年,后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推进,杨宽根据新资料多次修订、补充和改写,经过半个世纪的完善,目前该书的内容已十分翔实丰富,观点显豁精审,是“中国断代史”系列中的经典之作。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接《春秋》《左转》之绪,更定《史记》《国策》之误,是考订精详、真伪分明的战国编年史。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是一本充满创见及其论证的著作,是一把解开都城制度研究所存疑点的钥匙。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事死如生,研究古代陵寝制度史,可以解读中国传统礼治世界的权力与秩序。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