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浦江眼 > 文章详情
品区·五年| 闵行:“聚力”而为,支点在哪里
分享至:
 (21)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勇娣 2020-12-14 06:31
摘要:收缩战线,聚焦发力,重点突破。回望这五年,记者把“聚力”这个关键词送给闵行。

【小编说】

一言难尽的2020年快要到头了,上观新闻一年一度的“品区”时间也到了。

这一年的上海16个区,受到过冲击,遭遇过挫折,也创造了不少奇迹。这一年还为过去的五年划上一个句号。“十三五”收尾了,“十四五”要来了,新的征程开始了,每个区都有它的跑道,这个节骨眼上,每个区都在全力奔跑。

今年末的“品区”,我们品的是五年。往回看,是为了往前看。老规矩,一个区,一个关键词,我们不怕一言难尽。




在闵行区,有一条光华路,三十多年前曾汇集了数百家企业和商铺,一度被称为“颛桥镇工业经济的发祥地”。但进入新世纪,这里只留下了近50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破旧商铺,“脏乱差”严重。2016年,1.5公里长的光华路走上“蝶变”之路,如今已成为沪上最长文化创意街。

两年前,与光华路隔着一条六磊塘,颛桥老街还是静悄悄的。到了上个月,颛桥老街旧改签约率达到100%,1500多户居民从上世纪六七十年造的老屋中搬出来。未来,这里将被建成具有上海独特风貌的高品质住宅区和商业街区。

六磊塘两岸的变化,集中体现了颛桥地区关于“产城融合”的努力。而这只是闵行推动成片转型、产城融合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作为一个经济大区,闵行区成绩斐然。在上海16个区里,闵行的区级财政收入长年稳坐第二把交椅(第一位是浦东新区)。2019年,闵行区级财政收入达297.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万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是6.9万元)。

不过,此前,每到年终盘点时,不管是记者还是当地干部都有点困惑,闵行的各领域工作全面发力,各街镇、各园区也不缺漂亮成绩,但很难找到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年度词”来概括,大家都说不出全区最突出的亮点在哪儿。说好听点是“样样好”,但潜台词也可能是“重点不突出”,缺乏一根引领发展的主线。

到了“十三五”期末,记者发现,闵行已经把“样样好”聚焦到了“解决一个主要矛盾”上,那就是——以“深度产城融合”为引领,重点围绕职住平衡、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方面补短板、提品质、强内涵。地处城郊结合部地区,拥有多个国家级和市级产业园区,又是一个人口导入大区,同时也是上海唯一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闵行要解决的最大课题是“产业和城市的深度融合”,这也是其目前和未来最大的发力点。

收缩战线,聚焦发力,重点突破。回望这五年,记者把“聚力”这个关键词送给闵行。

今年以来,“四大金刚”在闵行干部中再次成为热词。在一次次“四史”教育活动中,当地人纷纷把寻访“四大金刚”作为主题,从中汲取新的智慧和力量。

闵行干部口中的“四大金刚”,并不是上海人熟知的大饼、油条、豆浆、糍饭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屹立在黄浦江上游闵行的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被人们誉为“四大金刚”。当时,老闵行地区曾集结了10万产业大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工业卫星城。

几十年里,“四大金刚”所在的闵行南部地区,曾经辉煌,后来清冷,一度艰难,转型“亚历山大”。多年前,上海交大、华师大等高校在附近建设新校区,因为交通不便、人烟稀少、配套不足,师生们一直自嘲身处“闵大荒”。

但最近几年来,这片土地上涌现了一个个新故事——

作为唯一以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国家级高新区,紫竹高新区目前已集聚创业和就业人员近4万名,去年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综合实力排名中创下连续“七连跳”的突出表现,在国家队中已跃升到了第12位。

去年9月,在紫竹高新区的地界上,占地600亩的兰香湖正式开挖。不久的将来,这座被称为“闵行第一湖”的周边,不仅将为商务技术人员提供高端绿色的办公环境,也将为青年家庭带来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令人向往、充满活力的“生态硅谷”。

今年前4个月,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吴泾镇新增注册企业610家,同比增幅达到40%;到5月,该镇又新增213家注册企业,环比增幅超过100%……从化工区转型为科技时尚特色小镇,吴泾镇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近悦远来。

……

在产业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上,闵行有过多种提法,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大红大紫大绿”三大板块,分别是“大虹桥”现代服务功能区、“大紫竹”科技创新功能区、“大浦江”城乡统筹功能区,尝试多点布局、组合发展。到了去年底,闵行确立了“一南一北”两大发展战略,进一步收缩战线,聚力发展,南部聚焦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建设,北部聚焦虹桥商务区建设,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

“一南一北”战略,综合考虑到了产业基础和国家战略,指向清晰,有利于整合资源,聚焦发力。

其实,对于闵行南部地区,外界一直看好,并期待早日形成“环交大经济圈”。而闵行不少干部也感叹,交大系科技企业确实是个不容小觑的群体,但其中大部分都早早飞出了闵行。如今,在市里推动下,闵行区与上海交大、华师大等高校的合作日趋紧密,将在南部区域打造“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目标是要建设国际科技成果的转化地、“硬科技”创业的首选地、高品质生活的示范区。

而对于北部的大虹桥地区,闵行干部也曾一边称赞青浦叫响了“西虹桥”,一边遗憾闵行“南虹桥”的过于低调。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在闵行北部地区,出现了虹桥基金小镇、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东航金控等亮点板块,进一步打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名片。

闵行区委书记倪耀明对地区发展战略这样描绘:“十四五”期间,闵行将重点在“提升核心优势,深度产城融合”上做文章。“提升核心优势”,就是要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把科技创新做实做精;“深度产城融合”,重点要围绕职住平衡、公共服务、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方面补短板、提品质、强内涵。


除了 “一南一北”两大发展战略,闵行区还将以虹桥、莘庄两大城市副中心辐射带动全区城市功能提升。

今年进博会期间,闵行对外发布虹桥、莘庄两大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吸引了各方关注。

在虹桥城市副中心方案中,虹桥主城前湾地区值得期待,它位于虹桥商务区北部,面积约30平方公里,定位为“长三角总部经济首选地、国家产城融合示范标杆和绿色开放共享的国际主城”。

莘庄主城副中心规划总面积7.3平方公里,立志要成为上海主城区西南城市客厅、G60科创走廊的主城区桥头堡,实现从区级地区中心发展成为市级乃至“长三角”的区域核心。

蓝图是美好丰满的,但现实总有点“骨感”。

以虹桥地区为例,人们吐槽,“在虹桥地区步行了20多分钟,发现这附近只有楼,只有路”,“这个地区的‘最后一公里’交通还没打通,不是很方便”。记者还记得,此前新虹街道就曾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出短驳班车,解决虹桥北部区域2000多名白领的通勤难题,因为,他们的公司距离虹桥火车站大约2公里,这段路上公交班次少、打车不划算、走路有些远,十分尴尬。

不管是南部科创中心,还是虹桥城市副中心,“优质教育供给不足”也是人们担心的问题。比如南虹桥地区,未来除了鳞次栉比的商务楼,还将建成200多万平方米的住宅,导入人口之多可想而知。但眼下,那里的优质学校却很不足。今年初,华东师范大学、闵行区教育局、华漕镇共同签约协议,将一口气新增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在内的7所优质学校,就是希望能尽快补上短板。

一份面向闵行青年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4%的青年第一个需求是“高品质生活”。有年轻人表示,自己在虹桥地区逛了一圈,却很难找到休憩休闲的场所,可以坐下来看看书,或是看一场文艺演出……总体来看,文化项目的供给还是严重不足。

区领导表示,对于文化艺术类“软”服务的供给,闵行将在产城融合中进一步增加密度。但其实,闵行也有自己的尴尬之处。相对于市中心区“精巧”的面积,闵行方圆372平方公里,从南到北开车需要一个小时,比如城市剧院放在莘庄,只是附近百姓有感觉,宝龙美术馆放在七宝,也只能辐射周边地区……公共服务资源优质均衡供给,需要持续不断努力改善。

这些年,闵行的努力老百姓也是看在眼里,有切身感受的。其中,最让外界津津乐道的是,这五年来,闵行“购物中心几乎开一家红一家”,迄今已打造了仲盛、龙之梦、七宝万科、中庚漫游城、万象城、爱琴海等30余个商业综合体,布局建设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新建了100家左右集养老、医疗、文体等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实现了城市化地区“一公里”服务半径全覆盖。

5年前,闵行区开展全区大讨论,列出了地区发展的一系列短板和问题。在几大短板中,交通短板排在第一位。闵行地处上海中心城区西南,与浦东、松江、徐汇、长宁等7个区接壤,承担了50%左右的过境交通,每日上下班高峰期拥堵是常态,莘庄更是全上海最堵区域之一。

前不久,“上海发布”征集网友意见,闵行市民提得最多的意见是什么?还是交通问题。比如,莘庄立交的拥堵问题,与四年前相比,好像好了一点,一是因为虹梅高架开通了,另一方面是嘉闵高架开通了,东西两条高架的开通对车辆有分流作用,但拥堵问题还是没有根本性解决。

据透露,对于莘庄立交的拥堵问题,闵行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其中一个设想,是准备把S4抬上来,就在梅陇那一块,从而把东西向的道路打通。

“十三五”期间,为了补短板,闵行专门制定了《闵行区综合交通管理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动用多方面力量绘出了一张全区堵点地图,并研究制订了10多种办法进行针对性破解。2017年,虹梅高架、嘉闵高架两条快速道的开通,大大缓解了S4、沪闵路、中春路等道路拥堵状况。2018年,在全面打通58条“断头路”的基础上,闵行又及时启动了新三年28条“断头路”建设计划……

到去年底,闵行区全路网密度已达到3.7公里/平方公里,公交站点500米范围覆盖率达89.5%。下一步,闵行还将强化骨干交通、公共交通建设,努力实现“对外双向支撑(40分钟对接中心城及核心区、60分钟对接长三角)、对内融合一体(30分钟东西贯通,45分钟南北通达)”,更好承担起全市枢纽和门户的功能作用。

在一些专家看来,如果“职住平衡”能做得更好,交通的压力也可以有所减轻。

记者发现,这几年,闵行在规划编制中始终坚持以“职住平衡”为导向,以人口结构和规模优化为基础,着力于促进人与就业、人与城市、产业与城市的匹配,科学配置住宅、产业、交通、生态和公共设施,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的短板。例如,该区构建了与职住平衡相适应的住房供给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增各类租赁房源11.7万套,力求解决各类人才、产业工人、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的安居问题。

一个地区以问题为导向,单刀直入,快速补短板,也是一种聚力发展。闵行是上海唯一的“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通过聚焦主要矛盾,推动产业、城市、人文之间的活力互动、融合渗透,闵行需要在“产城深度融合”之路上铸造核心竞争力。

很多年前,记者采访闵行区一位领导,问闵行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区领导笑言:“成为上海的‘中心’”。此话有玩笑成分,却也暗藏雄心壮志。从对上海GDP的贡献来看,闵行在各区中绝对是领先的。372平方公里的大闵行,在雄厚经济和产业基础上,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民生方面扎扎实实补上短板,画好“工笔画”,那么成为上海的“中心”或许不是梦想。

栏目主编:唐烨
闵行区供图
设计 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