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北非医影——你们是白衣天使,比我这大使,还多了“一横”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晔 2016-09-26 16:42
摘要:这润物于无形的民间外交,需要一步一脚印,并不幻想一夜之间的大改观,而是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

40年过去,那位非洲病人虚弱但急切的话语,仍让仁济医院退休医生张柏根动容。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当时,张柏根和他的队友们远在摩洛哥支医,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是他们知晓国内的唯一渠道。这晚查房,一位男病人见到张柏根便欲起身,用法语沉痛道:“张医生,你们一位伟大人物去世了。”此后,陆续有当地护士与病患向他表示哀悼。

 

当时张柏根们援摩不到半年。他们知道,是自己过硬的医德与医术,赢得了非洲兄弟的信任与爱。

 

40年过去,援摩仍在继续。先后170余批次,1700余人,从未间断。其中,有夫妻共同援摩,也有母子接力援摩。

 

大使对上海援摩医生们说,你们是白衣天使,比我这大使,还多了“一横”。

 

的确,他们不是军人,也非外交官,却秀出了两国恩爱,亮出了中国发展。于无形中打通中国与摩洛哥民间外交之路的,正是这样一群穿白衣服的人。

上海医生在产科细心查房。

 

信任

 

“您既然有资格当医生,我就把父亲放心交给您”

 

援摩2年,岁月煎熬,但现在回头看,摩洛哥当地医患间彻头彻尾的信任,让陈弘无比怀念。

 

在上海,来自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陈弘时不时要碰到一些医患间的无奈——譬如,一位宫外孕患者诊断明确,因失血性休克而气若游丝,但当陈弘递上手术同意书时,患者家属一把推开,“我不会签的,你们这套把戏我见多了,不就是想骗钱吗?上次我老婆也这样痛,吃点药躺几天就没事了”。

 

陈弘哭笑不得,但病人再不能拖延。这台命悬一线的手术最终完成后,他不禁悲从中来:从何时起,又究竟何故,病患家属常要对医者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准作出双重否定?

 

万里之外的摩洛哥,当地病患对上海医生们却是无条件托付。一位退伍军人因患疝气需做手术,约好周五,但因当天手术太多而未轮上,一直顺延至第7周才做上手术。每回“空等”,从未见军人有丝毫抱怨,但凡看到医生,便敬一个标准摩洛哥军礼。上海医生甚至还遇见一位阿拉伯老者,用哆嗦的双唇吻向上海医生白大褂上的中国国徽。

 

而陈弘职业生涯中的个人纪录,就发生在摩洛哥——为一位125岁高龄的老人做全身麻醉。老人是股骨粗隆间骨折,若不手术,从此便再无站起来的可能。陈弘并非匹夫之勇,他严格评估了病人的血压、心肺功能等各项指标,唯独顾虑老人血糖略高。结果手术全程非常顺利,未添加任何辅助药,护士们都惊讶,“老人的体征比年轻人还稳定!”

 

令陈弘震撼的是,当年“挑战极限”前,他曾向老人95岁的三儿子“有言在先”,但说到一半就被对方打断:“陈医生您不用说下去了,产生的任何结果我们都接受。您既然有资格当医生,我就把父亲放心交给您……”

 

 

艰苦

 

临行前,10位队员户口都被注销,“意味着要做好牺牲准备”

 

若非一番仁心仁术与使命在肩,上海医生要在摩洛哥艰苦环境下一呆2年,谈何容易。

 

在上海市友协从事多年对非洲工作的老外事吴文君告诉记者,1963年,刚刚结束法国殖民统治宣告独立的阿尔及利亚,面临严重的医疗短缺,求助国际红十字会。中国政府在国际上首个响应,其中上海作为医疗援外的省市之一,当年就参与了阿尔及利亚医疗队的组建。继而,上海又承担了向索马里、多哥、柬埔寨等国派遣医疗队的任务,尤其是始于1975年的援摩洛哥上海医疗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

 

仁济医院普外科退休教授张柏根就是1975年上海首批援摩医疗队的队长。他记得临行前,10位队员的户口都被注销,“这意味着要做好牺牲的准备”。他们被安排在塞达特省哈桑二世医院。没想到的是,在上海医生上手2周后,医院原有的3名医生竟全部走人。

 

张柏根后来才知,摩洛哥的专科医生一般在欧洲接受过正统的医学教育,回国后多去大城市工作,而如塞达特省这般落后地区,唯有一些实习医生短暂驻足以代替服兵役,能安心留下的医生极其有限。

 

然而此后数十年,上海医疗队在摩洛哥的援助点非但没有退却,还从塞达特1个点增至最多时的12个。而且,相比同样援摩但只驻扎于平原中心城市和富人区的西欧医疗队,上海医疗队应摩方需求,清一色呆在中小城市、边远地区乃至戈壁荒漠。

 

最远的布阿法,距首都拉巴特900公里。一位摩洛哥记者见到上海医疗队后大为惊讶:“我就是从布阿法出来的,这种地方连我都不愿回去,你们上海医生却能坚持那么多年!”

 

拉希迪亚的自然环境也糟透了。它紧挨着撒哈拉沙漠,大西洋的风由西往东,止步于阿特拉斯山脉,拉希迪亚得不到一丝润泽。干热的空气、带血丝的痰、全年30余次沙尘暴,成了当地常态。上海医生出诊回来第一件事,便是站门口抖沙子。物资很短缺,队员们每3个月一次到首都拉巴特集中添置必需物品,宛若“放风”,以致于一位队员竟拼命买冰激淋吃,直吃到胃痛。大使馆送来了珍贵的两条猪腿,被自告奋勇要烧大排的女医生烧焦了,结果她内疚地把自己关进屋内,大哭一场……

 

而最让人无语的,是驻点医院医疗资源的极其匮乏。在中国医院里已被淘汰30余年的木质听筒,出现在上海援摩医疗点的妇产科;骨科手术中的钢板固定,用电钻打孔1分钟就能搞定,而在摩洛哥温沙医疗点,3次援摩的骨科医生刘云吉被迫使用手摇钻,且手柄边摇边掉;援摩之初,手术台上的缝针是上海医生们让家人寄信时夹带过来的;心电图机总算是有的,但没有电极。上海医生于是化身发明家兼工匠,用凝胶、胶布贴、生理盐水等导电;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张圣琴1988年援摩,她的手臂至今仍有被福尔马林腐蚀的疤痕。只因当年橡胶手套不够用,但给病人做手术又不能不消毒,于是做完上一台手术,她把手套泡在福尔马林里,等不及手套晾干,就戴上继续做下一个……

摩洛哥当地百姓争先恐后等候中国医生的义诊。

纪录

 

当地40岁以下者,绝大多数由上海医生接生

 

上海医生的精湛医术与任劳任怨,收获病患无数点赞。摩洛哥当地有心的病患甚至熟记了中国的主要节假日,在这天邀请上海医生来家中做客,随后拉出孩子,“老大是你们接生的,老二也是”。

 

在上海援摩医疗队首个驻点塞达特省,妇产科医生奇缺,对上海医生重度依赖。以致于如今,当地40岁以下的人,绝大多数由上海医生接生,占当地人口约五分之一。

 

上海医生所创下的纪录和各种津津乐道又何止这一条。

 

2011年至2013年援摩的分队长、来自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的李杜渐,其所带领的队员为了帮助病人争取最佳手术时间而拿着病例追着当地麻醉医生不放的场景,成为阿加迪尔百姓间口口相传的经典镜头;在梅克内斯医疗点,分队长刘骅来自仁济医院,为收治从600公里外赶来、已经被拒一次、全身50%—70%烧伤的三兄弟,他竟打破了当地医院从未有过“加床”的纪录;在布阿法医疗点,2001年至2003年援摩的上海第八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孙梅芳,遭遇了一例极其严重的孕妇子宫破裂病例,胎儿与胎盘已游离至腹腔内,“比较傲”的摩方专科医生竟主动给孙梅芳打了下手……

 

而今,摩洛哥当地人最喜欢的中国药品之一,便是风油精,令他们尤其佩服的则是中国独门绝技——针灸。根据两国友好协议,1986年10月,默罕默迪亚中国针灸中心成立。这是全摩洛哥唯一一家以针灸为主要疗法的医疗机构。由此原点出发,很快吸引了当地及卡萨布兰卡、首都拉巴特的病人,甚至也有从费斯、阿加迪尔等距离较远城市慕名而来的病人。

 

2008年至2010年穆罕默迪亚医疗分队队长李昌植来自上海岳阳医院,曾接待过想治疗背肌劳损的穆罕默德五世团结基金会常务董事长本穆萨先生。穆罕默德五世团结基金会的董事长即摩洛哥国王。本穆萨先生虽为资深政要,但每次就医,他都会比预约时间早到5分钟,病愈后,他还特地邀请医疗队参观其办公室。而当地卫生厅厅长则盛赞中国针灸中心“不仅为城市人民带来福音,还为城市赢得声誉”。一位摩洛哥裔的瑞士职业医师,曾在韩国学过针灸,当他在网上看到中国针灸中心报道后,特意请了4个月假到穆罕默迪亚进修拜师。

 

 

外交

 

润物于无形,一步一脚印

 

40余年,上海将真心付给了摩洛哥,经年累月所积累下的援摩成就,让2013年至2015年援摩总队长吴晓东着实震撼——与摩洛哥交好的国家众多,但在摩洛哥7大类68项国际卫生合作项目中,中国(上海)与摩洛哥的合作项目排名第四。尤其去年,在开展中摩卫生合作4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摩方参与阵容空前,卫生大臣率全国卫生厅长悉数出席,还邀请了在摩开展其他合作项目的国际组织代表。而此前,摩方为筹备纪念活动破例连续加班。

 

感动无处不在。初到摩洛哥时,房东在了解医疗队使命之后,带着中介拿来一份补充协议找到吴晓东,主动要求下降26%的房租,仅一个要求,“房子只能由中国医疗队使用”。

 

上海援摩医生数十年建立起的口碑,在当地已化为触手可及的日常——走在马路上,上海医生常被陌生人当街拥抱,原来是曾经的患者;出租车司机不收费,菜场老板多给菜,官方重要活动中受邀座上宾,这是上海医生们常有的礼遇;2010年底,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爆发“阿拉伯之春”,摩洛哥亦受影响。有一天,塔扎的上海援摩医生从宿舍到医院上班,路遇游行人群阻塞交通,当地人自发手拉手组成人墙,为上海医生开出一条通道,保护他们安全离开……

 

在摩洛哥,“国王请来的上海医生”,几乎就是中国医生与中国的代名词。一批又一批上海白衣,除了让摩方感知中国温度,又自发肩负起传递中国发展的使命。

 

陈弘记得,5年前初到摩洛哥,当地人带着上海医生们去参观当地地标,那是一幢11层楼的建筑,语气中带着炫耀。上海医生却是别样心情,显然,当地并不了解上海的发展,亦想象不到,上海浦东地标的高度,高到他们抬头要掉帽的程度。而彼时,韩国鸟叔和他的骑马舞在摩洛哥却是红极一时,而东方面孔的上海医生在路上,被误以为是“oppa”(韩国大叔),当地人甚至以拥有一部韩国三星手机为荣,而对于中国的了解,则多局限于“功夫”和廉价商品。

 

上海医生显然不服气。于是,业余时间,陈弘下载了《最炫民族风》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歌舞《北京欢迎你》,引导当地孩子学跳中国舞、学唱中国歌,还教当地人安装QQ和微信。李杜渐则一有空就练书法,总能引起周边孩子前来围观。

 

一次手术间隙,陈弘听见几位摩洛哥实习生混合着法语、英语、阿拉伯语,埋怨着注射器的质量问题,他一句“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钻进陈弘耳朵里,他连忙拿起注射器,只见标明了欧盟某国生产,于是立马道:“你们看清了吗,是哪里生产的?”

 

接着,他指着窗外的高速公路用法文和英文说,“你们看这条塔乌高速,made in china”。他又指着远处山顶上耸立着的电信塔:“摩洛哥电信,made in china。”再指向自己:“我怎么样?”在场的摩洛哥同事都争相说道:“Dr.Chen,勇敢、厚道、聪明、英俊……made in china”。

 

较真的还有医生兼翻译廖粤斌。他外出时候,停车给保安的小费较多,被误以为是日本人,他即刻纠正,然后花了近一个小时介绍上海,介绍上海医疗队在摩洛哥为人民免费看病的情况。廖粤斌后来做了件很得意的事。当年在拉希迪亚驻地,他与一位喜欢中国文化的小伙纳吉布结为朋友,并成为其汉语启蒙老师。廖粤斌后来被调往拉巴特医疗队总部工作,纳布吉也正好到拉巴特穆罕默德五世大学读书,友谊延续。回国后,他为纳布吉到中国留学出谋划策,纳布吉顺利获得中国奖学金并于2014年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研究生,学的是外交政策。

 

这润物于无形的民间外交,需要一步一脚印,并不幻想一夜之间的大改观,而是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

 

2012年,有一批上海医生去了摩洛哥居民法蒂玛家做客,进门便被满屋的中国风震撼到了——法蒂玛家墙壁上,挂的是2008年的挂历,女主人显然将其视为珍品而舍不得扔;另一面墙上,则装饰了一把巨大的苏州刺绣伞。女主人见到上海医生,眼泪几乎要迸出,她说,她的2个孩子都是上海医生接生的,“中国医生几乎帮我们家族解决了所有的健康问题”。

 

还有一次,一批上海医生在山区看见一座小学,学生们的贫困触目惊心。于是医生们给孩子送去礼物,定期去看望他们。熟悉之后,有位女孩拿着地图,目光牢牢锁定在摩洛哥所处维度线上,一路向东,坚定地指出了中国所在。

 

题图:上海医生在摩洛哥传授中国针灸国粹。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图片编辑:项建英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