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顿然感悟,动迁搬场车开出弄堂的时候,我的眼睛为什么会湿润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孙建伟 2020-11-27 07:51
摘要:酷夏傍晚,有些住在底楼的人家就搬个小桌在外面吃饭。谁家如有糟货,糟猪爪、糟鸡爪摆出来,就弹眼落睛了。小菜一撤,棋牌上阵,一堆观者,没有观者不语的禁忌。路灯昏暗,哄闹照旧,倒也祥和。如此循环,直至秋凉。

车头上缠着大红花的搬场车消失在弄堂口的一刹那,我的眼睛无可遏制地潮湿了。

那毕竟是我住了20多年的地方。尽管,从懂事起,我就对这个狭小逼仄的屋子心怀不满。

17.5平方米,6个人,这样的空间里要放一大一小两张床,后来又搭起一个阁楼,真正的“叠床架屋”。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又为我加了一张帆布床。晚上打开,早上折起,成了我每天的功课。再加上吃饭桌椅,几个重叠的木箱,杂物……真正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我一直觉得这是最具上海智慧也最使上海人尴尬的一句话。这种“道场”需要恰到好处,需要严丝合缝,需要榫卯契合,需要来来回回折腾,是一种被逼无奈的折腾。

我家与另两家合用一个“灶披间”(厨房),那里平铺着三家人家的煤炉,如果一起上灶炒菜,免不了手肘摩擦甚至身体接触。如果一方计较,或者存有旧隙,可能立即化为一场口舌之战的导火索。记得有一次,我家隔壁和后楼楼上的一家,锅铲叮当之间喉咙就响了起来,唇枪舌剑。从“你先触到我还是我先碰到你”的执意甄别,到各自扒对方的“历史问题”。嗓门一个比一个响,引来一幢房子里的看客,静听互撕,像观赏一场即兴小品。我等小孩不沾锅勺,也不知利害,后来长大,学会摊饼煮汤,偶去灶头,甚觉促狭,才知此乃口舌战场之源头。

酷夏傍晚,有些住在底楼的人家就搬个小桌在外面吃饭。谁家如有糟货,糟猪爪、糟鸡爪摆出来,就弹眼落睛了。小菜一撤,棋牌上阵,一堆观者,没有观者不语的禁忌。路灯昏暗,哄闹照旧,倒也祥和。如此循环,直至秋凉。

石库门的“好处”是不封闭,不封闭就是无隐私,无需新闻发布,一条弄堂已人尽皆知。男女情事、婚恋嫁娶是石库门经久不衰的主旋律。弄堂里时常出没面熟陌生且当龄男生女生(偶有中年男女),话题就来了,众人竞猜是谁家毛脚女婿或毛脚新妇(“新妇”是儿媳古称,南方沿用至今)。一阵叽喳之后,通常会有某权威人士发布“官宣”,以正视听。接下来的“程序”对毛脚男女是有点难熬的,进进出出像接受邻里检阅,因为根本无处躲藏。前客堂、后厢房、灶披间,通通敞开。家家观摩,众人窥视,评头论足,指指戳戳……如果关系敲定,毛脚新妇开始熟门熟路汰衣裳、烧小菜,毛脚女婿骑着“永久”或“凤凰”,绝对是为自己,更是为未来的丈人丈母娘加分了。

考上大学之后,我就住校了。跨进校门的第一步,就把我掷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天地,唐突中含着亲切。红砖清水墙、歇山屋顶覆盖中式蝴蝶瓦、老式木梯、朱红油漆、飞檐、拱廊……这些建筑术语都是我后来做的功课。

梧桐树在我身边快速后退,前面出现一个青灰砖墙铺底、红砖勾勒、中式飞檐的不高的钟楼,那就是韬奋楼(原名“怀施堂”)。我在这座楼前站了很久,以致忘了放下手里拎着的行李。4年里,早晨我在这里诵读英语,夜晚我在这里捧书自修。我浸润在这座仅有两层楼的砖墙结构建筑中,恭敬地依附着,虔诚地吸纳着,期望心灵中渗存它的气息,这里成了我景仰的精神圣地。

后来,我曾栖身老南市大约5个平方米的蜗居和充满烟火气的校园筒子楼,每天晚上点燃环着一圈灯芯的煤油炉煮饭烧菜。若干年后,住在拉开窗帘就看到东方明珠的热闹地段,再后来栖息浦东中环边的住宅里,夜色里竟然可以奢侈地聆听蛙鸣,空气一派静谧祥和。可惜没过两年,那片未开发的泥地变成了道路,汽车喇叭代替了蛙鸣。又过了一阵,空气中弥漫起熏烤的气味,以及啤酒味、油烟味,“田园”消失了。

每当走过地铁二号线那个喧闹繁华的步行街边的站点,浮现出来的印象总是我居住过的石库门弄堂。虽然它曾经带给我不悦、不快、不甘,却毕竟是我生命出发的原点。酷暑里就地而躺带着一丝温润的木地板,远胜于空调的穿堂风;寒风呼啸的冬夜踏进弄堂,首先迎接我的是那盏悬在木质电线杆上的小灯,它不太明亮,光晕里透着昏昏欲睡的酣醉,却一下子让我感到暖意,像藏匿于身体的气味突然迸发,无可遏制地向我袭来。直到这时我才明白,这种真切的气韵和能量,正是帮助我在懵懂之中知晓了超越年龄和经验的物质和精神的场域。顿然感悟,动迁搬场车开出弄堂的时候,我的眼睛为什么会湿润。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朱蕊 题图来源:金定根摄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