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访谈 > 文章详情
专访天坛公园原总工程师:我接待过的那些“洋领导”
分享至:
 (25)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雨晴 2016-09-23 05:00
摘要:当时天坛园子内种了果树、庄稼、蔬菜。基辛格离开时看见有人在地里拔大萝卜。他很有兴致地站停下来要了一个萝卜,请随员削了皮,自己尝了尝,说:“好吃,有点辣。”

想找天坛公园原总工程师徐志长不难,但也不容易。


若你在天坛公园看到一位老先生,个头不高、头发花白、戴一幅黑方框眼镜,衣服熨得服服帖帖的,将园子里的古松、古柏一棵棵抚摸过去,把园子里的石头一块块仔细观看,和工作人员热热乎乎打着招呼,这便是徐志长了。徐志长为人谦和,说话时声音不高,慢条斯理。他的身份也是多重的,著名导游、古建筑专家、园林专家、摄影家、古琴谱专家、“双勾”书法家,甚至还曾作过管乐队指挥。但是近些年,因夫人有脑疾,他出门的日子愈少、时间愈短,更多的时间是在家和医院两头奔波。所以,找徐志长变得不那么容易,让人生怕聊天也会打搅到他的生活。


即便再忙,在天坛公园工作的日子,会时常浮现在徐志长的脑海。一段外事接待经历,更是令他难以忘怀。1962年,他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来到天坛公园工作,一待就是40年。这40年里,他接待过很多人,其中不乏黄发碧眼的“老外”。1982年他当了天坛副园长,当时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往来增多,领导安排他做外事接待工作,专门为外国元首和重要来宾讲天坛的故事。直到退休,他接待了约80位外国总统、国王,外交大臣。


徐志长管自己的这段经历叫“民间外交实践活动”。他有几点经验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第一,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就是把真实情况讲给别人听,而不是将一己之见强加于人。第二,我们也应反思,外事接待工作应该不断改进。


他说自己只懂导游这一行业,就拿导游举例,有好多导游跟老外讲故宫、颐和园,重点讲的是皇帝豪华的居所,皇帝吃什么,一百道菜是什么,皇帝睡在哪里,龙床长什么样。这样的讲解,远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末了,他还补充了一句话“搞外事工作,中国人首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还要适当了解世界文化,正所谓知己知彼。”


“英国女王曾问我:祭天是哪天?我回答,是冬至啊!我不知道这冬至能不能翻译过去,就解释说,一年里面有这么一天,白天最短,太阳最低,这一天大约在12月21号那天。”


徐志长不知道自己解释明白了没有。但英国女王很快回答说:“中国管它叫冬至。你知道诺曼底登陆是哪一天吗?”


北京酒仙桥颐提港前的小河里,水正在瑟瑟地流,河堤上的柳枝随风飘了起来,叶子拂过徐志长的鼻尖。他摸了摸鼻子,抬起了头,从椅子上猛地站了起来,拍了拍大腿:“瞧,咱低估人家了!”


接待英国女王:“西方只要求一个单项的雨,而中国追求的是一个完美的风调雨顺的大环境系统”


上海观察:在您接待的约80位国外要宾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位?


徐志长:印象深的有很多位,其中一位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接待这位女王,我做了很多准备。她要到中国访问之前,外交部就通知我们具体时间,但其他的细节和要求没有多说。我马上就把英国女王的历史和信息找出来查看:多大岁数?有什么习惯?还得看看她跟她爱人什么关系,等等,都要琢磨。


女王一下车,作为接待人员,我们先跟谁握手?按中国礼节,得先跟男的握手,但是英国女王来了,是要先和女王握手。握还是不握?通知上面没说啊!需要随机应变。另外,跟女宾握手,得女宾先表示要握手你才能伸手啊,如果她连手套都没摘,你就会认为她不握了,对不对?


但是头一天我看见李先念同志在人民大会堂迎接时,她跟李先念握手时没摘手套,我就知道了,她没摘可不代表不握手。我也准备好,果不其然,她跟我握手了。接待国外要宾,你预先得研究,不能没有一点准备。


上海观察:英国女王对天坛公园里的什么景点最感兴趣?


徐志长:祈年殿,这位英国女王称祈年殿为“美丽的大圆殿”。其实,不仅是女王,许多重要外宾都对祈年殿有特别的印象。


1986年10月13日下午3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爱丁堡公爵一行百余人来到天坛,我陪着他们一起,自西砖门坡道登上祈谷坛方城。她边注视祈年殿侧面形象,边漫步经过西配殿旁来到祈年殿前的御路上,专注地端详着祈年殿的雄姿。


即将离开祈谷坛时,女王在祈年门北侧台阶前表述着印象和观感:“这个大圆殿真是美极了!我感觉总是看不够!”她转身问我:“徐先生,刚才你讲过皇帝在这里祈祷的愿望是‘风调雨顺’,我在别处也多次听到这句话,这个愿望究竟是什么概念?”我回答说:“就是在一年中刮风和降雨都适时合度,也就是天气正常的意思。古人并未向上天提出过高的奢望。”


女王又问:“降雨的作用是明显的,可你们古人祈求风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解释说:“五谷都是禾本科植物,均属风媒花,每当抽穗开花时,需要风来帮忙传播花粉,缺少风的帮助就会减产。”女王对回答表示同意,但很快她又有疑问:“这是你个人的认识,古人不可能有这么高的科技水平。”


听到女王的质疑,我想起一条导游的纪律来:不能随意否定客人。我接着说:“是的,古人还未能懂得授粉和风能传播花粉的道理。但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告诉他们,五谷抽穗开花时,如果无风,农业就会减产,人们就会饿肚子。所以古人除了求雨也祈求适时适度的风。”


后来女王就把周围随访的记者召集过来,问大家听见介绍了吗,这个就是不一样的地方。“西方各国都有过求雨的历史,却没有求风的记录。西方只要求一个单项的雨,而中国追求的是一个完美的风调雨顺的大环境系统。中国古老的东方文化真伟大!”


上海观察:这是礼节性的恭维还是她真实的想法?


徐志长:我想,她的所向所言并不是为了恭维中国人,那是她真实的想法。


英国女王已经感悟到中国的文化了,中国的追求绝不仅仅是一个单项,而是一个系列。她还说她希望到中国来探索东方文化,先到天坛来,因为这里是“以天为重”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天”就是大自然。你看,她都知道!我心里也默默回答:“先到天坛,你就摸着了东方文化的脉了,再学别的就相对容易些。”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游天坛)


接待里根夫人:“美国总统的许多言语如同中国皇帝一样,只是表达了一个美好愿望”


上海观察:20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重要外宾来中国访问备受国内外媒体关注。您在天坛负责外事接待工作,是否遇到过记者采访重要外宾的场面?


徐志长:自1971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来北京都有瞻仰天坛的日程安排。1989年里根总统来华,因有会议安排,临时决定由陪同访华的夫人南希·里根代行参观天坛。


在祈谷坛砖城上,百余名跟随里根总统来华采访的各国记者,一看南希来了,立刻涌上来。一开始还行,记者请她谈到中国的感想,她应答自如,慢慢地许多记者就将话筒举起来:“请美国总统回答,土耳其问题怎么回事?阿富汗问题怎么回事?伊拉克问题究竟怎么回事?”


负责秩序的安全工作人员赶快过来疏导,请记者到祈年殿正面台阶下等候,并以南希参观以后一定会回答各位所问相许。南希的美国保镖也灵活地改变行进路线,引导其避开记者,改从正西台阶登上祈谷坛进入祈年殿。


南希走进神殿,开始认真仔细观赏,最终把目光定在殿内神位陈设上。她特别关注“皇天上帝”神位,问我:“祭天起到什么作用?”我说:“古代中国的皇帝每年都要来这里举行祈谷大典,向天祈祷,希望上天能降福,这是全国百姓共同的愿望,也是皇帝的重要职责,将愿望诉诸于上天。”


南希离开的时候,我跟着她向外走,走的时候按照纪律,不能跟她走平了,我在她后头一点,下台阶我也得晚一点,到底下记者就围过来了。她略微停了一下,等我走到同一级台阶时,她镇定自若、面带微笑对着话筒说:“各位尊敬的记者,请不要心急,在回答各位所提问题之前,我先要问一问这位徐先生。”


“徐先生,你们的皇帝在这里祈祷,就能保证一定会出现好天气吗?”


我回答说:“应该说多数情况下是好天气、好年景,人类也因此才发展到今天。当然有年景或局部地区会因不好的天气而受灾歉收。”


南希紧接着问:“我还要问一问徐先生,灾害出现了,农业受到严重的损失,你们皇帝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


我考虑后回答:“他郑重告诉了上天,应该说他的责任已经尽到了。”


南希十分高兴,大声对话筒说:“美国总统的许多言语如同中国皇帝一样,只是表达了一个美好愿望,他已尽到自己的责任,至于美好的愿望有些未能如愿实现,也不应该只去追问美国总统,各位不妨也去问问上帝。”她转身对我说:“谢谢您的解说和帮助。”


从祈年殿下来,她就坐车走了,没有继续参观。后来她给我来了一封信,说“谢谢您在北京的帮忙”,送给我一小件瓷器,有着美丽的花纹。可是中国的瓷器多啊,当年不兴瓷器,当年正兴的是录音机!不过,这件礼物我到现在还保存着。

(里根夫人游天坛)


上海观察:听您的讲述,外宾们对“上天”一词特别在意。


徐志长:1993年,世界环境日2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时任联合国的环境署署长多德斯维尔在访问中国时,参观了天坛。


她走上圜丘,圜丘是个圆形台子,外面是矮墙,矮墙外面是柏树,台上很神秘很安静。她穿着高跟鞋,走到最高的台子前。这台子中心有一个芯儿,我们叫它“天心石”。她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徐先生我怎么觉得这个地与天特别接近?这个台子没有多高啊!”我说,这里空旷,给人感觉和天接近。


“您说,上帝能听见吗?”她问我。呦,这可是个难题!她把鞋脱了,然后走到了天心石那儿,虔诚跪在上面:“愿上帝保佑人类这唯一的地球吧。”


这个口号是当时联合国环境署的口号。她许愿完毕,穿上鞋转身又问:“你说,上帝会听到吗?”我回答说:“是的。上帝会听到的。”她稍感欣慰,又说:“上帝会帮助我们吗?”我有点犹豫:“上帝是会帮忙的。不过,上帝只能帮个小忙。”她表示异议:“难道上帝不是万能的吗?”我边思考边回答:“人类自己搞坏的环境,这部分上帝没有过错,也没有责任,当然也没有义务为我们去恢复。他只是照常地帮助人类吧?”多德斯维尔女士显得有点失望。过了一会她大声说道:“环境问题不能只靠上帝,而要靠全人类自己来解决。环境署有号召的责任和义务。”大家都兴奋地鼓起掌来。


走出圜丘,多德斯维尔兴致勃勃地走进人群参加游园活动,她参观了中国环保工作展览,参观了少年儿童百米长幅环保内容的绘画,穿过苍翠的古柏林。临别时,她站在车前风趣地说:“上帝是只能帮个小忙,不然,还要我们环境署做什么呢?”


与英国外交大臣“过招儿”


上海观察:在您的外事接待生涯中,最难搞定的是哪一位重要外宾?


徐志长:我说其中一位——英国原外相道格拉斯·赫德,他曾跟随撒切尔夫人来中国访问。但是有一次,在撒切尔夫人回国的第二天,我都回家了,有人又打电话到信息台,BB机呼我回园子里去。我就连夜赶回去,听值班的人说,明天早上6点,英国外交大臣赫德来参观。


我又连夜布置。为什么?搞卫生的、开大门的都得通知,不是通知我一个人就行。等这些人连夜赶来了,我回办公室眯了一会,就奔天坛南门等候。赫德不到清晨6点就来了,我穿着西装,他穿着短裤,这是很不多见的情况。


“我算不算来天坛最早的人?”赫德问。


“算不上。您看那儿,老人们5点就在这儿打拳、锻炼呢!”


“我不跟他们比。如果要是祭天的话呢,很晚吧。”


“头天下午皇帝就到这儿(天坛)来住,在这儿斋戒。”


“我也不跟那么高的人比!”


我说:“您就跟我比。”他说好。我说:“我昨天晚上就过来了,听说您早上6点来,我没有车,于是昨天夜里11点就到了。”你猜他说一句什么?“1:0!”


他说:“我是中国通你知道吗?”我说知道,他问我什么时候知道的,我说:“五分钟前您不是刚说的吗?原来不知道。”我开始解说,天坛建于1420年,是中国明朝的永乐皇帝在永乐十八年建的。他说“停”!


“我讲错了吗?”我问他。


“并没有。公元1420年的时候,你们建一个天坛,你们把命运就交给天神了,而我们欧洲呢,你知道在做什么吗?”


“赫德先生,您不要为难我。您是中国通,我不是欧洲通,我很难回答您这个问题,但是我知道一点,1420年郑和下西洋,他到北京跟皇帝汇报后,他又下西洋。”


“这跟我问的问题没有关系。”赫德反驳。


“有关系啊,郑和下西洋以后,往后数30年,哥伦布出生,又过了30年,意大利女王赞助他,他拿着这些钱说去探险,后来他跑到了拉丁美洲那儿,他说发现新大陆了,是吗?”


赫德说对,“2:0!那为什么你们国家后来落后了呢?”


“如果一个民族过度的相信天,以至于依赖天的儿子,以至于封建社会延长了。这倒是您说的那个道理。”


赫德不吭声了,我们就去参观圜丘。我说:“中国古代有一种理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喜欢用圆台子来祭天,用方台子来祭地。”他不同意,天怎么会是圆的呢?我说:“天圆,天为动,地方,地不动。比方说英国人发明了铅笔,圆的,搁在桌上经常掉地上,后来改成六角了,这就是方的,就不会掉地上了,为什么?因为它静,不动。圆就是动,多形容灵活,方就是不动,多形容稳定。”


之后,赫德又问了我许许多多问题,祈年殿、教堂、摩天大楼、皇帝氏族、圣经……在听完回答后,他说:“3:0!今天时间不长了,我下次来,还约你来,咱俩接着聊!”


我笑了,送给赫德一枚天坛纪念小徽章。我跟他说,下次来请带您夫人一块来。他很高兴地走了。


基辛格的十次来访


上海观察:据说在来天坛公园参观的外宾中,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来的次数最多?


徐志长:是的。从1971年至上世纪末,基辛格每次访华,必来天坛,前后竟一共来了十次之多,他对天坛表示出极浓厚的兴趣。


上海观察:但是在前期,您并未直接参与过接待工作。可曾听过见过基辛格在参观天坛公园时的趣事?


徐志长:有很多,而且我还记得具体时间和细节。虽未直接参与,但是我当时已经在天坛公园工作多年了。当基辛格来访时,我们都在旁边。


1971年10月25日,基辛格第一次来参观天坛。他的专车由西坛门进,穿越柏林间的御道,停在盛开着美人蕉的丹陛桥坡下。他走上中轴线,漫步到祈年殿内外仔细参观了一圈,又回到祈年门前,往北长时间端详着殿体,感慨道:“这真美啊!以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能再造出一个或几个祈年殿这样的建筑,但怎能再造出具有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柏林呢?怎能再造出这样的氛围呢?”


当时天坛园子内种了果树、庄稼、蔬菜。基辛格离开时看见有人在地里拔大萝卜。他很有兴致地站停下来要了一个萝卜,请随员削了皮,自己尝了尝,说:“好吃,有点辣。”


1973年11月12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在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的陪同下,又到天坛游览。导游向基辛格解说了回音壁的传声现象和原理。他很好奇,请乔冠华站在置放日月星辰牌位的东配殿后,自己走到祭拜风云雷雨的西配殿后,紧贴着墙壁,向北与乔对话。他听到回音清晰,便对从东边走过来的乔冠华说:“这里的墙砖,像无线电一样,能够传声。我能不能带一块砖头回国,就用它跟你建立热线联系?”

(基辛格与乔冠华在天坛)


1987年9月4日,基辛格第7次到天坛参观,临走时看见了远处的斋宫,便诧异地遥指西边说:“那是什么,我怎么从没到过那里?”我们告诉他,恐怕这次没有时间了。他笑笑说:“没关系,下次来华一定到那边看看。”果然,两年后,基辛格第8次到天坛,十分专注地游览了斋宫。


基辛格博士一次又一次来天坛,能够感受他对东方文化和中国建筑艺术无限喜爱和钦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angguanfangt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