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张文宏医生一句话,上海人准备好好喫早饭了。问题是,哪能搭配出“上海米道”
分享至:
 (7)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希祥 2020-11-25 07:01
摘要:上海需要更有质感的“早餐文化”,“早餐工程”值得推出更好的升级版。

前不久,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早餐不能光喝稀粥”一说,说服不少市民开始重视早餐的营养。问题是怎么吃、怎么改善、怎么吃出更好的“上海味道”?

多年前,“早餐工程”曾数次被上海市政府列为实事之一。推进“早餐工程”的抓手包括建设标准化早餐门店、投放早餐车和帮帮车等。不过,随着市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饮食的讲究普遍提升,早餐文化越来越有条件成为上海整个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早餐工程”值得与时俱进,推出更好的“升级版”。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向上观新闻编辑部,发来他的思考与见解——

在中国香港的早茶文化中,茶楼与茶餐厅分别占据两个阵营。茶楼属于那些永远有大把闲散时光的人,这里的早茶通常以推车的形式呈现。选择想吃的蒸笼与菜品,然后用接下来的早间时段聊天与吃喝,这是属于老年人、生意人以及自由人士们的享受。而茶餐厅则更适合上班一族。这里的早茶多以套餐形式呈现,常常是传统点心的拼盘配以饮品,快捷方便却也不失传统品质的味道。时至今日,早茶餐厅仍是商谈重地,但也已步步深入,变成了香港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早餐时光虽然短暂,但也可以成为值得珍惜的片刻,而不仅仅以果腹为目的。

在中国台湾,曾有餐饮界专业人士对其饮食发展提出“三个阶段”的说法:第一阶段由贫转富,暴富之后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口味很重;体态臃肿、血压升高之后,转向第二阶段,即讲究清淡、健康、均衡;第三阶段人们不只为口腹之欲和健康而吃,而是要吃出文化、吃出艺术来。

我想,未来值得我们推崇的早餐文化,不仅可以像香港的早茶文化一样,成为地方传统文化及代表性生活方式的体现,也可以如这位专业人士所言,提倡过上好日子的人们过更健康、更有文化的生活。

上海特色点心之七宝老街汤团。 新华社 发

以此为核心理念,我认为,未来的早餐工程可以有升级版。作为系统工程的早餐工程,不同系列和层次间的联动,至少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早餐食品可以进行成套、成系列的策划、设计与落实;第二,早餐食品的功能组合可以更丰富多样;第三,早餐文化需结合民众生活实际进行宣传、教育的组合与联动。

为何要成套、成系列地策划?就上海这样的传统现代文化深度融合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言,我们完全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细化早餐文化——

中式米面制品系列。除常见的各式馒头、包子、馄饨、窝窝头、小笼、面条外,上海传统的大饼、油条、粢饭和现已几乎消失的米粉饼、老虎脚爪等,应该考虑恢复生产,以形成真正有上海本地特色的早餐系列。

中式糕点系列。如今中式糕点袋装的技术难题已基本解决,这为我们进行品种上更多样的组合创造了条件。组合以后的糕点色香味俱全,相信会很受“中国胃”的欢迎。

上海特色点心之山药打粉。 新华社 发

西式早餐系列。可以将各种牛奶、饮料、面包组合成新的系列。这一点,可以从各国的早点食品搭配(如各种面点、肉类、水果、饮料、蔬菜、果酱、色拉的组合等)中得到启迪。

早餐配菜系列。如一般上海市民喜欢的各种酱菜、榨菜,结合中国其他地区的特色酱菜,结合现代人的饮食健康理念,改良成为新的早餐配菜系列。

宝山河虾大油墩子、南汇下沙的桃花泪、面拖花蟹。 新华社 发

就早餐的经营方式而言,可以探讨两重组合与联动——

一为政府与民间、集体与个体的组合与联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讲早餐食品时,往往会拿民间与个体的例子,作为营养不够、卫生不好、妨碍观瞻的个案。这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但我们不能由此忽略或轻视了民间与个体在早餐工程中的作用与功能。

从社会学和民俗学角度看,民间与个体在早餐上的贡献不可小觑。所谓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几乎都是民间和个体的产品,至今仍是上海市民的重要早餐。所谓本土、本帮特色,通常也是指这一类的食品。因此,我们的早餐工程大军中,不可缺少民间和个体这支生力军。而民间和个体早餐的营养、卫生、环保等,应是政府相关机构常抓不懈的问题。有了这多股力量的携手合作,早餐供应就既可有专店、专柜加以集中突出,又可辅之以流动货车或送货上门等外卖方式,可全面开花、四处布局。

在上海地铁13号线世博会博物馆地铁站附近的一家盒小马服务点,工作人员在制作煎饼果子等早餐餐品。 新华社 发

另一为各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实体单位的组合与联动。以上海为例,与早餐和食品有关的单位非常多元,涵盖了专业管理者、文化研究者、美食家和实际操作工作者等。这几方面的人员虽有交叉与兼职,但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未来,上述各方不妨就相关话题多作讨论,共同为上海的早餐工程献计献策。

最后说说早餐工程的健康教育意义。现在的青年人,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一代,其中不少是早餐马虎者和不吃早餐者。“夜猫子”式的生活习惯,工作日时,匆匆起床,胡乱早餐;双休日、节假日则睡至日上三竿,免去了早餐,直奔午餐甚而晚餐。长此以往,健康自然受损。为了对治这个问题,有关早餐文化与工程重要性的宣传就十分必要。而这样的宣传与教育也应讲究系列组合与联动——医务人员的卫生教育、营养学家的健康劝导、食文化研究者的习俗分析、媒体上的专题讲座、新闻宣传等的组合与联动,皆能形成合力。

前不久,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早餐不能光喝稀粥”一说,说服不少市民开始重视早餐的营养,道理亦同。如果我们的市民能够经常有机会,从各种渠道、媒体上,了解、明白与早餐相关的健康知识,早餐工程的重要性就能得到更广泛的认知,相关工作的推进也会更易于顺利展开。

眼下,一些快餐外企已经行动起来,推出花样繁多的早餐组合,以适应白领上班族的“中国胃”。我们的本地餐饮企业更应迎头赶上,让市民吃得更好、更健康,也让世界各地的友人通过早餐,体验与感知我们的早餐文化。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柳森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