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可降解塑料制品即将蜂拥而至,要扔时却懵了:它算什么垃圾?
分享至:
 (4)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20-11-19 06:01
摘要:可降解塑料制品似乎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产生。

塑料污染问题突出,用更环保的材质替代塑料,是目前控制塑料污染的主要方式之一。

2020年初,我国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分步骤、分领域禁限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应用可降解包装膜、塑料袋、地膜等替代产品。

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也明确,到今年底,全市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在此背景下,可降解塑料制品似乎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一些质疑的声音也随之产生:同样都是塑料,可降解塑料就不会产生污染吗?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量可降解塑料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准备好了吗?

可降解不一定完全环保

根据我国国家推荐性标准《降解塑料的定义、分类、标志和降解性能要求》,降解塑料是指在规定环境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和步骤,导致材料化学结构的显著变化而损失某些性能或发生破碎的塑料。比如,在堆肥化条件下,某种可降解塑料仅需数月,就能通过微生物反应,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等物质。

全球部分可降解塑料企业已投产产能情况,图表来源:华西证券

值得注意的是,可降解塑料并不一定是完全环保的。

来自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的专家指出,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质量层次不齐的可降解塑料制品,有些可降解成分(比如淀粉、碳酸钙)含量极低,一旦进入自然环境,这类产品所含的传统塑料物质仍会造成塑料污染问题。

相比之下,真正值得推广的应当是“全降解塑料”,即根据我国相关标准,生物降解率达到90%以上的可降解塑料(其余不到10%的物质是生物死体或矿化无机盐)。

“目前没有规定明确这件事情,所以明年我们很可能只提供无纺布购物袋。”某连锁超市采购部负责人表示,到今年底,上海所有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该超市总部本打算采购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来替换传统塑料袋,但吃不准到底怎样的可降解塑料购物袋才能符合监管要求,担心采购的袋子不是全降解塑料的,可能“白忙一场”。

“只提供无纺布购物袋,能规避掉什么样的塑料购物袋才是‘可降解的’以及不是‘一次性的’这些问题。”该负责人无奈地表示,这或许是目前最稳妥的应对方式。

传统塑料购物袋、可降解塑料购物袋、用纸等可循环材料制作的环保袋,谁会笑到最后?

后续分类处置该怎么办?

现阶段苦恼的不只是食品经营者,一些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环节的人士也开始担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后续处置问题。

“目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占比极小,我们都分拣出来作为干垃圾处置。”爱分类上海末端负责人李成华表示,按重量计,目前爱分类在上海日均回收到的可回收物中,塑料废弃物占到一成多,其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丙烯(PP)是最多的3种塑料成分。

记者了解到,上述这些种类的传统塑料制品,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循环处置“闭环”。PET塑料到了下游厂商,清洗、造粒后,可用来制作服饰、伞等生活用品;PP塑料则可以降级循环利用,比如原来是食品级的一次性餐盒、餐具,可回收再制成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塑料制品,比如面盆、垃圾桶等。

但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环节而言,可降解塑料制品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李成华表示,仅成分单一的可降解塑料种类就已经非常多,对应的处置方式不尽相同,可能是光降解,也可能是热氧降解、堆肥降解等。对垃圾收运端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按下游所需的种类对可降解塑料进行精细化分拣,而末端也要投资兴建一批可降解塑料专用的分类集中处置设施。

“想靠纯市场化来推动可降解塑料的分拣、处置,不太现实。”李成华坦言,可以实现全降解的可降解塑料,因降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水等主要物质并不具有市场价值,可能要参考湿垃圾处置设施,由政府部门给予补贴,才可能引导形成收运处置的“闭环”。

此外,无法实现全降解的可降解塑料,虽然含有部分具有一定价值的传统塑料等物质,但综合考量前期的分离或降解成本,也可能是一笔亏本买卖。

不远的将来,可降解塑料如果要进入城市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怎么分类也是一个难点。

比如,可以实现全降解的可降解塑料,更像是“有害垃圾”或“湿垃圾”,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专门的处置。而无法实现“全降解”的可降解塑料,垃圾收运处置端觉得无利可图,很可能沦为“干垃圾”,进入焚烧厂。那既然最终还是一把火烧掉,用可降解塑料来替代传统塑料的意义又在哪里?

全部“可降解”没有必要

有必要全面推广、应用的可降解塑料究竟是什么?这是目前亟需解答的问题。只有这个前提得到明确,市场端和收运处置端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推倒重来”。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透露,国家和上海都在加快相关标准的建立,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才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降解塑料,以及这些种类的塑料究竟要达到怎样的要求。

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塑料制品产量超过8000万吨,假设有20%的市场被可降解塑料替代,那么对应的市场规模与现在相比具备百倍的增长空间,已经有业内人士宣称,可降解塑料即将迎来“黄金时代”。

“要理性看待可降解塑料,在值得替代传统塑料的地方推广应用,才更有意义。”杜欢政表示,在上海,全面推广应用可降解塑料的迫切性并不强,因为上海已经建有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并坚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所以传统塑料制品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可能性较小。

相比之下,在一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设施配套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的地区,推广应用可降解塑料更有意义,即使这些塑料制品被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也能极大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焚烧并非是生活垃圾(干垃圾)主要处置手段的地区,推广应用可降解塑料也十分必要,因为可降解塑料制品即使被填埋,也能在一定的周期内实现降解。而在原生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的上海,只要塑料垃圾能够实现应收尽收,最终都将进入焚烧厂进行焚烧处置,用来发电,不一定要纠结塑料制品到底是不是可降解的。

此外,尽快构建合理的市场机制,来引导可降解塑料的推广应用落到实处,也很有必要。这一点上,我国多个省市农业部门推广可降解地膜的经验就值得借鉴。

“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全降解地膜,才有销路。”上海昶法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监郑璐表示,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不仅威胁土壤环境,还会产生大量的回收成本,影响农产品的“性价比”,这给可降解地膜创造了充满潜力的市场空间,但关键还要看地膜本身的质量。

比如,上海的草莓农户就要求对应的地膜要在5个月到6个月的周期内完全崩解,否则会影响之后的种植;生菜地膜则要求30天到45天便完全崩解。

企业在产品研发上钻研,政府部门则在政策上用力,一方面不断提高不可降解地膜的回收处置成本,另一方面给使用可降解地膜的农户环保补贴,使可降解地膜的综合使用成本低于不可降解的。如此一来,用哪种地膜划算,这笔账谁都算得清楚。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