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物传人”本质仍是接触传播,新冠病毒不会在物品表面增殖|新科普
分享至:
 (25)
 (6)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侍佳妮 2020-11-17 21:03
摘要:对于“物传人”要警惕,但也不必过度担心。

近期多地发现进口冷冻食品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仅11月13日至15日,就有西安、郑州、厦门等8地密集通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强调,应警惕新冠病毒“物传人”现象。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王新宇,他解答了“物传人”的传播路径,以及应当如何降低“物传人”风险。

感染源于接触,物品只是介质

王新宇介绍,以往从未发现呼吸道病毒有“物传人”现象,包括流感病毒、非典病毒,都未被发现有附着在物品表面、通过冷链运输漂洋过海,造成跨国传播的先例。新冠病毒“物传人”是一个新认识。

“实际上,物品并不会主动将病毒传染给人。”王新宇解释,“物传人”本质上仍是接触传播。新冠肺炎患者通过喷溅飞沫或接触物品,将新冠病毒附着到物品表面,其他人用手接触物品上的新冠病毒,再用手触摸口鼻等呼吸道器官,最终将病毒“搬运”到呼吸道中,这就是“物传人”的一般传播路径。

此外,新冠病毒在物品表面没有复制能力,不会增殖分裂,这与病毒寄生在生命体上的情况不同。因此物品只是病毒传播的介质,既不会散播病毒,也不会成为病毒的培养皿,不接触就不会造成感染风险。对于“物传人”要警惕,但也不必过度担心。

重点关注冷链,注意个人卫生

新冠病毒在高温环境下相对不稳定,却能在低温环境下长时间存活,所以冷链运输产品仍然是目前阻断“物传人”需要关注的重点。例如11月12日,武汉市疾控部门对冷冻食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发现一批从青岛海关入关的进口冷冻肉外包装样本有3份检测结果呈阳性。该批产品从8月7日入关,到被检出阳性,超过了3个月。

进入秋冬季后天气逐渐寒冷,新冠病毒在污染物体表面存活时间可能还将延长。据悉,自11月16日凌晨起,上海严格落实《关于对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实行中转查验的通知》,凡是进入上海储存、加工、销售的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需查验核酸检测和消毒证明;高风险进口冷链食品应当进入中转查验库进行核酸检测和外包装消毒。除以上措施外,王新宇认为,具体分析确诊病例接触过哪些环境,发现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防疫漏洞,对症下药堵住漏洞,也尤为重要。

“‘物传人’虽然是一种新认知,但是对普通人来说,‘物传人’风险和在公交车上摸一下把手的风险一样。”王新宇表示,个人降低“物传人”风险的最佳方法还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碰过一些可能存在风险的物品后,应当注意手卫生,不要用未清洁的双手触摸口鼻,“比如最近双十一的快递纷纷到了,大家拆完快递外包装之后,应该及时洗手。”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项建英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6)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