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海上记忆】复旦立校足迹,留在爱文义路、张园、吴淞、徐家汇……
分享至:
 (0)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读史老张 2020-11-20 06:41
摘要:1905年3月,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被法国天主教会劫夺,震旦师生愤而离校,与教会决裂。为了筹办新校,马相伯四处奔走,于右任、叶仲裕和邵力子等学生竭力襄助。9月,复旦公学在吴淞镇正式创办——一所由中国人独立开办的私立学校,终于扬帆起航。在上海,有那么几处地标,见证了“复旦”之舟出发前后历尽风浪、几度遇险的艰难航程。

1905年3月,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被法国天主教会劫夺,震旦师生愤而离校,与教会决裂。为了筹办新校,马相伯四处奔走,于右任、叶仲裕和邵力子等学生竭力襄助。9月,复旦公学在吴淞镇正式创办——一所由中国人独立开办的私立学校,终于扬帆起航。在上海,有那么几处地标,见证了“复旦”之舟出发前后历尽风浪、几度遇险的艰难航程。


【爱文义路:“母校的摇篮”,不能忘记的景莱】

据史料记载,1905年初震旦学生罢课离校后,上海的学生纷纷回家,一群外省学生无家可归,“在十里洋场的爱文义路上找到了一间办公房屋”,作为临时住宿场地。几年前,我曾想实地探访这处房屋,却无功而返。

马相伯校长

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原是上海公共租界的一条东西向马路,东起西藏路,西到极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全长约3500米。1887年,租界当局越界筑路,在西藏路以西、派克路(今黄河路)以东段筑了一条“平桥路”。十多年后(1899年),他们又得寸进尺,将该路向西延伸至赫德路(今常德路),这一段路被称为“爱文义路”。1918年,平桥路也更名为“爱文义路”。1922年,再度拓至极司菲尔路。

那么,那个临时住地究竟位于爱文义路哪一段呢?据当年学生吴念劬回忆,他们离开震旦后,先在徐家汇租了几间民房,将桌椅床铺锅勺碗筷搬存进去。不久,“……便在派克路仁寿里(或者是寿康里,记不清了),租了一幢三楼三底的房子,所有远省同学都搬进去住,就在这里做了诞生母校的摇篮。”(吴念劬《母校创办时期之回忆与杂谈》)查有关路政史料,当年爱文义路、派克路口似乎没有“仁寿里”或“寿康里”,唯有一个“仁德里”位于爱文义路北侧(近派克路)。因此,那个临时住地极有可能就在“仁德里”区域。又有人回忆,所租房屋是一幢“洋房”,据我的判断,所谓“洋房”,也许就是当年在这一带流行的石库门房子。

青年于右任

迁入爱文义路后,外省学生解决了食宿困难,他们“自己有床帐,有桌椅,有炊事家具,食与住一切不成问题矣”。这些外省学生中,有一位名叫“刘学裕”——他就是复旦创办者之一的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陕西三原人,做过当地举人,才华横溢,因写诗讥讽清廷遭缉捕,于1904年逃至上海避祸,投奔于马相伯门下,以“刘学裕”的化名在震旦学院入籍读书。在震旦学生中,于右任是“灵魂”,“诸生皆以学长兄称之”。当教会排挤马相伯时,于右任率先脱离震旦,是马相伯创校的得力助手。

另一位外省学生叫叶仲裕,名景莱,来自浙江。他见多识广,朋友多,为筹办新校到处募捐,颇得马相伯信任。可惜在1909年,他因参加保路运动受挫,忧思成疾,竟投江自尽。今天复旦300号(今蔡冠深人文馆)的原建筑名为“景莱堂”,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据吴念劬回忆,在爱文义路住地,叶仲裕因终日在外奔波,“只在里面设了一张床,很少睡在那里”。


【张园:在复旦,于右任第一次见到了李登辉】

震旦师生离校不久,得知法国天主教会将用“震旦”校名登报招生,遂决定启用新校名。于右任提议以“复旦”命名新校(语出《卿云歌》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得到一致赞同。6月29日,《时报》刊出一则以“张园北爱文义路二十二号复旦公学事务所”署名的启事:“震旦旧名,有人袭用,嗣后海内外寄本学函件,请径寄吴淞提辕,或英租界张园北爱文义路二十二号复旦公学事务所,以免误投……前震旦旧生,无论本埠外埠,请亲来或投函报名,以便位置,定七月初六截止,余额另补新生。”

张园是晚清上海最早对社会开放的私家花园,占地60余亩,范围约在今南京西路、石门一路、威海路和茂名北路以内,1882年由无锡富商张叔和所建。复旦招生启事中的“张园北爱文义路二十二号”,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地址。按理说,“二十二号”门牌号码较小,似应在爱文义路东段派克路附近才较为合理,但爱文义路派克路离张园的直线距离足有一二千米,且也并非位于“张园北”,而是张园的东北方。因此,我大胆猜测,这处“张园北”地址,也许并不是原来外省学生所租的爱文义路房子,而是新校创办者在张园正北方、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至爱文义路段(约靠近今泰兴路一带)另租了房屋。一位复旦首批应考新生曾回忆:“母校第一次招生地点在静安寺之张园楼上。是日愚已不便记忆,唯觉蒙蒙烟雨,犹在目前。”(余裴山《求学时代之回忆》)这里的“静安寺之张园楼上”,也可作为“张园北”的佐证。

李登辉校长

在“张园北”的房子里,于右任第一次见到了李登辉先生。据于右任后来回忆:“筹备处在大马路张园附近,借得房屋一所,屋系友人新建者,设备甚好,有浴室。时沪市发生抵制外货运动,南市商会会长曾少卿为首。曾以天热,夜归南市不便,予劝其住筹备所中。曾又介绍一青年学者来住,即李登辉先生也。”李登辉,出生于印尼爪哇,毕业于耶鲁大学,1904年冬刚从海外归国,时年34岁。复旦公学成立不久,他就被聘为文科英文系主任,后兼教务长,1913年起担任校长。于右任感慨道:“复旦得人,由是成功。”(赵聚钰《于右任谈复旦创办》)


【吴淞:提督行辕校舍,雨季床底下常爬出螃蜞】

为了寻觅新校舍,马相伯致电两江总督周馥,请他助一臂之力。周馥很快批复,将吴淞镇上荒废多年的提督行辕暂借复旦,作为临时校舍。1905年9月14日,复旦公学在吴淞镇提督行辕正式开学。

复旦吴淞校舍复原图为喻蘅先生作。

这个吴淞校舍,经过两次淞沪战争,已毁于兵火。20世纪80年代,喻蘅先生曾根据有关史料重绘了《复旦公学吴淞时期校舍复原图》,再现了吴淞校舍原貌。但它究竟位于今天吴淞的哪里?似仍难确定。

根据若干历史回忆,我梳理了这样几条线索:一、吴淞校舍在淞沪铁路北端。一位前来报到的新生回忆:“记得由蕰藻浜下火车,雇了一个挑夫,沿火车轨道旁边步行,约有半里之遥。”“我们的学校课室,就是借用跨在铁路轨道北边提台的行辕……进门以后,排前排后有矮小的房子多间,就是我们的课室。”二、离炮台湾不远。吴淞提督行辕是江苏提督军门设在吴淞要塞的下属衙门,靠近江边。那位新生还记得:“循铁路轨道东行约半里许,即到炮台湾,那就是中国公学的所在地……我们于饭后课余,常常散步至该处江干,时而天朗水清,望望远行的船舶,时而怒涛在吼,浪花四溅,壮壮我们搏斗的精神……”(刘文海《复旦公学生活的回忆》)三、后来一度曾为同济附中校址。1937年4月,复旦教授金通尹等师生曾去同济附中探访母校故址,“淞站下车后……越轨而北,入同济附中,该校屋宇,盖就母校吴淞故址改建者……左边旧教室前后两排,为以原校大礼堂(即前清提镇行辕)中加隔断辟成者,后埭平房,现为该校女生宿舍,乃母校创办时之课室也。”(毛经学《赴淞摄取校史纪念片记》)

吴淞校舍并不宽敞,只有几十间破房子,经改造后成为教室、图书室、礼堂和宿舍。因地势低洼,每到雨季,“床底下常爬出螃蜞,蚊子极多”。大部分师生租住校外,马相伯校长就住在学校对面民房楼上,还有一些学生则住在吴淞镇。据说镇上有家糖果店,常常顾客盈门,光顾的复旦学生最多,原来店内住着丁氏三姐妹,姿色可人,又善交际,“弄得有几位同学心醉神迷,演出不少佳话。”(吴继泽《对于母校前途发展之意见》)

因为靠近淞沪铁路,吴淞校舍的交通出行还算方便。校门口没有火车站,但学校与铁路局达成默契,火车一到复旦附近,就会减速张望,假如有人招呼,就会停下,让师生上下车。当年很多教师都住在上海市区,常搭乘火车到校——李登辉就是淞沪列车的“常旅客”。有人说,李登辉校长后来选定在江湾购地立校,与他当年天天乘火车路过江湾有关。


【徐家汇:李公祠校舍,李鸿章后人曾多次抗议】

1911年辛亥风潮,吴淞提督行辕被光复军占领,复旦师生只得迁往无锡上课。1912年初,师生回到上海,已居无定所。马相伯呈文江苏都督庄蕴宽,请求将徐家汇李公祠拨给复旦做校舍,得到了允准。

复旦李公祠校舍校门。

李公祠,即李鸿章祠堂,位于徐家汇路(后改名为海格路,今华山路),为今天复旦中学原址。李公祠内,原有纪念李鸿章的碑记、牌位和铜像,亭台楼阁、花木扶疏、小桥流水,环境十分清幽。复旦入驻后,将供奉李鸿章牌位的正厅改做膳厅和礼堂,将一旁的戏园改为宿舍,戏园前另一幢楼房则改做校长和教职工办公室。李公祠里有一个大花园,里面的花厅和凉亭被改成了教室。据当年学生程天放回忆:“这是全校最好的地点,因为四面都是几十年的老树,夏天非常凉爽,池里面还有荷花,花开时教室中可闻到清香。我到二年级以后,有几门功课就在这个教室上。不上课的时候,我也常常跑到亭子里看书,享受一点清福。”(程天放《李公祠四年》)

李公祠处在越界筑路边缘,人烟稀少,十分利于闭门深造。一位学生回忆:“那时学校的四周,都是一片荒凉,从福开森路(今武康路——引者注)下电车到校门,只有福开森路口的一间白洋房,夜深了走动,是有危险性的。”(黄纬芳《在母校求学时期的回忆》)学校门口也很冷落,最早只有一家小食馆,名叫“王麻子”(后来还开过一家“唐扶园”),可供学生解馋。据说从圣约翰公学转学来的伍蠡甫先生最爱吃闲食,常外出购食,有时还会让校役“代购”。在李公祠读书时,学生素来爱踢足球、打篮球,后来当过著名影星的舒适先生,就是当年学校的篮球健将。因学生常将玻璃窗打碎,校方不得不贴出禁令,不许在校内玩球,学生只好转移到校门口石坪,结果还是屡屡闯祸。有一次,学生正在“王麻子”店门前踢足球,一位学监突然出现,将皮球抱在手中,大家不注意,还大喊:“Hand Ball! Hand Ball!(手球!手球!)”待看清是学监后,才一哄而散。

复旦在李公祠办学时,李鸿章后人曾多次抗议,认为破坏了李公祠私产。据马相伯回忆:“李文忠公的儿子伯行先生(即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引者注)对我大发其少爷脾气,说我不该强占文忠公的祠堂。”(马相伯《关于震旦与复旦种种》)李登辉任校长后,李经方曾多次提起诉讼,要求复旦归还李公祠。后虽经法院判决复旦胜诉,但李登辉还是为多年缠讼头痛不已。他下定决心,欲独立购地建校。1918年1月,李登辉踏上了赴南洋募捐的旅程。半年间,他从南洋华侨处筹集到15万银圆,在江湾购买了70亩土地。

1920年,复旦江湾校园破土动工。1922年春,复旦校园正式建成,江湾荒地上,矗立起巍巍黉宫。从此,复旦开始了拥有永久独立校基的新阶段。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图片编辑:朱瓅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百年复旦》
题图说明:1922年春,江湾校舍落成典礼。右一为李登辉校长。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