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海上医聊 > 文章详情
让你少走弯路的互联网医疗平台看病门道,很多人都不懂
分享至:
 (5)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水溯 2016-09-05 11:21
摘要:身边若是有人生病,第一反应是不是联系熟人找最好的专家?你有没有尝试过用互联网医疗平台看病?里面的门道你都懂吗?

身边若是有人生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联系熟人找最好的专家——这个看病思维似乎依然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

 

但当所有人都想在短时间内找到最好的专家,这种情况就像许多小球同时从细瓶口离开,瓶口瞬间变得拥堵不堪。在一位三甲医院院长眼里,医院门诊大厅总是“看似繁荣、实际无序”,患者、家属的迷茫、焦虑和烦躁弥漫在空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医院挂号制度逐渐规范化、严格化,通过医生、熟人加号等做法也开始受到限制,这令不少“中间人”开始“手足无措”。

 

实现最佳匹配、采用预约制,其实是大多数患者、医生的共同需求,而这样一种模式正在通过各种互联网手段得以实现。

 

笔者希望和大家聊聊网络时代如何利用平台找到最适合的专家,为大家看病支支招。

 

► 找对适合的专家

 

一说到互联网平台,许多人有先入为主的疑惑——“互联网医疗,靠谱吗?”事实上,互联网医疗平台更像是一个助手,对患者来说,要学会如何利用技术,而不是盲目期待平台能解决所有问题。

 

6岁的妍妍来自武汉,是一名脑胶质瘤手术后复发患者。妍妍妈妈在当地就诊无望后,把希望投向上海,但她并不认识任何上海的专家。一次偶然机会,妍妍妈妈查询专家时,登陆了一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医疗平台上有全国各地区医院专科的专家信息。通过在线问诊,匹配专家,妍妍妈妈找到了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杜教授。在页面上,她看见杜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擅长颅脑肿瘤,颅脑外伤,脊髓肿瘤等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神经导航外科,伽马刀等微创侵袭神经外科技术治疗,与妍妍治疗需要的专业方向相符。

 

妍妍妈妈首次尝试在线问诊,发送了妍妍的磁共振扫描图和整个病情介绍,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杜教授的回复。杜教授当时就帮孩子简单分析了病情。

 

7月中旬,妍妍妈妈又预约了一次杜教授的在线远程会诊。视频中,杜教授坦言妍妍面临“两难的选择”:病情有所加剧,肿瘤快速转移,进行手术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但如果不做手术,妍妍只有几个月的生命。如果妍妍妈妈决定手术,他愿意亲自主刀手术。

 

会诊结束后,妍妍妈妈并没有选择去上海,她担心女儿的身体经不起奔波,但她说,至少视频会诊让她心里有底,如果女儿以后病情发生变化,她会考虑去找杜教授开刀。

 

妍妍就诊的例子告诉我们,患者利用互联网渠道的首要优势,就是最迅速最便捷地找到能“对症下药”的专家。目前互联网医疗平台不少,每一个都各有优势和侧重点,但也在趋同,目标都是满足患者需求。妍妍妈妈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平台,减少了两地奔波,让孩子能在家充分休养,也减少了门诊的拥堵。

 

“在目前全科医生还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求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了部分分诊匹配的功能。”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科主任李霞说。目前,各平台都有各自的分诊体系。例如微医平台的专家团队都由专门的分诊人员,而平安好医生也有签约的社区医生可帮助分诊。

 

笔者遇到过多种求医人群,有些人对自己的疾病并不了解,只是盲目相信黄牛推荐,甚至还有“谁的挂号费高谁就是好医生”的说法。但其实如今专家分科极细,并非挂对了科就找对了人;而且,如今不少二级医院也有各自强项,解决大多数患者普通疾病绰绰有余。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可寻找到这类医生,预约之后再就诊,省时、便利,体验要比去三甲医院好得多。

 

► 联系好医院和床位再出发

 

上海的医疗资源丰富,不少外地患者遇到疑难杂症或在当地无法解决之时,常会选择来上海寻医。但不少患者并未联系好医院或专家,就直接由家属陪同转运到上海。

 

“这样的患者太多了。但其实既低效、又有风险。”一位上海三甲医院烧伤科医生坦言,“最好的办法是先与医生联系,让医生了解你的病情,一方面可以让医生判断你的病情是否适合由他治疗,另一方面如果转到上海的医院也可以迅速有人对接、安排床位等。

 

其实,这个联系专家,再由专家安排预约和床位的过程,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完成。

 

83岁的尹先生是湖北人,今年2月被当地医院明确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由于尹先生同时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当地医院没有对尹先生做手术或内镜治疗。此后,尹先生又多次发作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胆管炎,一直住院卧床。

 

一边是当地医院对症处理后病情无法好转,一边是不知道哪里的专家可以看尹先生的病,尹先生的女儿尹女士十分着急。

 

尹女士突然想到可以去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寻找专家,她又担心网上医疗信息参差不齐,于是在朋友的建议下,她进入一家靠谱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上搜索医生。

 

通过几步的病情信息匹配,她找到了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的柏愚副教授。柏教授从事消化疾病的临床工作多年,临床累计诊疗门急诊患者近30000例,完成内镜操作近7000例,患者好评率极高。这让尹女士感受到一丝曙光。她在线预约了柏教授,并提前把父亲的检验结果和影像学资料上传。

 

随后,尹女士的手机就收到了柏教授的回复。柏教授通过查看病史资料,认为尹先生胆总管结石的诊断非常明确,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重症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尽管你父亲年纪比较大,而且合并心血管疾病,但作为一位老军人,他的身体基础条件尚可,如果做好术前准备仍然有可能接受ERCP治疗。”柏教授的意见让尹女士稍稍定了心。

 

从湖北到上海,为做好出入院衔接、避免尹先生来沪后无床可住延误治疗,柏教授根据病床周转情况估算尹先生住院的时间,同时建议尹女士,在父亲的病情稍微稳定后立即让他来长海医院治疗。

 

但就在尹先生准备出发前,他突发高热、病情危急,当地医院劝尹先生先别出院。尹女士也担心前往上海途中病情恶化,继续跟柏教授在网上沟通。经过权衡,柏教授建议尹先生在当地医院先进行对症处理,同时停用抗凝药物,5天后前往长海医院进行内镜治疗。针对尹先生在这5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柏教授也在平台上对尹先生家属及当地医院的医生进行了叮嘱和帮助。

 

5天后,尹先生住进长海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由于事先已了解病情,为尽快进行ERCP手术,避免急性胆管炎或急性胰腺炎再次发作,入院当天下午,医生就帮尹先生完善了心电图、胸片、血液化验等术前检查,并制定了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案。第二天上午,尹先生就进行了手术。康复数天后,尹先生是自己走出病房的。

 

其实对于上海本地患者也是如此,“不少患者都认为一定要找关系才能联系到专家,其实并非如此。移动医疗平台其实提供了沟通桥梁,挺好的。只要是符合收治条件的,我们一般都会接收患者帮助协调床位。就算不符合也会给他一些转诊意见。”上述三甲医院烧伤科医生如是说。

 

► 远程就诊的注意点与误区

 

老年精神科医生李霞自己就在某互联网医疗平台有一个账号。她说以前习惯给患者加微信,方便是方便,但常常令她陷入困境。

 

“患者们不太能理解医疗问题的范畴。我虽然一再和他们说微信上我不便回答医疗问题,但他们总认为我就是问你一个问题嘛,为什么不能回答下。有时心一软,就会回答一下,但回答之后,可能就存在一定的风险。”

 

例如最近在一个患者群里,一位外地患者家属问李霞,如果一种药A吃完,能不能换B?李霞认为患者可能是恰好药物告急,于是回答,可以替换。但家属随即又问:假如两种药都有,用哪一种?这让李霞有点不解。或许家属想问的是到底哪一种最适合患者,但这种专业的咨询必须是在就诊环境下提出,而不是在微信群里提出。

 

她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好处是有了问题会弹出提醒,她可以选择一个时间统一回答,而不会有微信对话强烈的压迫感。且在医疗平台咨询,患者需要付费,实际上也明确了医患咨询关系,医生也需承担相应的风险。

 

李霞认为远程咨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她有很多外地患者,是处于长期带病生存的状态。家属们会定期通过平台描述患者最近的病情、可能的药物副作用以及不理解的问题。她会一一解释,并判断目前用药是否需要调整。“对于这样的长期病人,远程咨询省去两地奔波,大大减轻了这些家属的压力。

 

当然,远程咨询绝不能替代面对面的诊疗。

 

曾有一位患者提出问题后,她建议去找另一个方向的专家就诊。对方表示不理解,“这就算完了?”

 

李霞说,必须结合病人本身的情况才能做判断,这不仅仅是因为医生要承担风险,患者也应该明白这是对自己负责。

 

另一方面,患者利用互联网寻找资源,也要注意鉴别。最好直接进入几家知名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搜索医生相对安全。当然,信息安全问题是社会抛给互联网医疗公司最大的质疑,也是多个平台竭力完善的一个方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本文编辑:许莺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 shguancha@sina.com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