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专家:不必照搬国外做法,垃圾分类常态化,更应慎重使用严厉惩罚措施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越 2020-09-20 13:20
摘要:如何在未来的5年、10年内维持并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

上观新闻:您长期追踪并研究社区垃圾分类行为,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李长军(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大家应该都知道,《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这样明确:“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应当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的收集容器,不得随意丢弃垃圾。”

不要小看这句话。环保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谁污染谁治理。垃圾分类也是如此。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可持续行为研究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明确垃圾分类投放的主体责任是实施社区垃圾分类的一个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居民要认识到垃圾分类是自己的事,每个人对自家产生的垃圾的分类投放是有责任的。其他各方,包括保洁员、物业、志愿者等,有各自的职责和辅助行为,但都不能完全替代居民承担这份责任。早年大家忽视了这一点,出现居民过分依赖保洁员、物业兜底的情况,效果不佳。但我们看到上海非常有魄力地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点明了主体责任,这一年多来居民行为改变对社区分类表现的影响有目共睹。

上观新闻:有人提出,对不分类或是乱扔垃圾的行为应该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您怎么看?

李长军:我认为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其实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在没做之前,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垃圾分类投放很复杂、很脏,就像“小马过河”,因为没经验、不熟悉,所以会担忧和恐慌。但等到自己真正体验并且有所感悟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现,这么做并不麻烦。自己积累经验,再去好的社区参访学习,维持现有的垃圾分类设施(清晰的标识+垃圾箱房可达),就水到渠成了。

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上海已经跨出了从0到1的这一步,即把不会的人教会,摆在面前的问题是未来怎么办?如何在未来的5年、10年内维持并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

国外确实有一些促进垃圾分类的强硬手段,比如韩国首尔,依靠监控探头和罚款来推行垃圾分类。这么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无法将成果持续维持在一个高水准阶段,现在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提醒我们,当垃圾分类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应该慎重使用更严厉的惩罚措施。从学术角度而言,行为的发生和行为的维持完全是两回事,理论基础、影响因素都不同。未来继续推进垃圾分类,不单单要靠硬件设施和惩罚机制,更多需要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目前这类研究还比较缺乏。

上观新闻:较早实施垃圾分类的国家可以提供什么经验教训?

李长军:每个国家、每个城市的情况都不相同,我们可以保持开放的态度去学习,但没必要照搬。上海在干湿垃圾分类方面已经走在前列,而更早进行垃圾分类的日本对厨余垃圾的处理对我们的帮助可能不大。在日本的垃圾分类规则中,厨余垃圾属于“可燃垃圾”。一般来说,可燃垃圾一星期可以扔两到三次。在日本大多数地区,居民对厨余垃圾进行除水处理后,会将它们和其他可燃垃圾放到一起运往垃圾焚烧厂。

上观新闻:采访中,很多人都表示出对后端垃圾处理的好奇。实地参观垃圾处理过程和成果是否能够进一步强化人们分类的信心?

李长军:的确。行为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获得正反馈。亲眼看到、亲身经历垃圾分类过程和成果,能够增强人们对分类行为的信心。我之前也到老港废弃物处置基地参观过,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熟悉了垃圾分类的详细知识、老港填埋和焚烧的构造和运作系统,亲历了垃圾处置的全过程。相信随着将来大型环保设施数量的增加以及开放程度的扩大,更多公众能够见证这一过程。

除了参观垃圾处理厂之外,由居民自己动手参与、在居住地进行的社区厨余堆肥,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尝试。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此前牵头实施了“中国厨余堆肥试点项目”。第一期项目结束时(2019年底),共形成社区厨余堆肥试点11个,覆盖全国7省9市。研究院张雪华教授发现,社区居民每日产生的厨余垃圾,配合社区内的园林垃圾,进行好氧堆肥最后可以成为品质较好的堆肥产物。在已有案例中,使用这些堆肥产物的绿地,土质变得松软、土壤保水性好、土壤微生物增多,绿化植物生长旺盛,社区景观更佳,日常管理成本降低。居民不仅能够直接参与垃圾分类,还亲眼见证“变废为肥”的过程,反过来又促进更多居民进行源头垃圾分类,同时加深了人们对食物浪费的认识。如今上海一些社区也在进行尝试,相信未来能够更大范围地推广这一认知。


【链接】班加罗尔:厨余堆肥的先行者

班加罗尔市位于印度南部,是卡纳塔克邦首府,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约1050万,是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自2012年班加罗尔全市强制执行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厨余分散式处理的相关政策以来,已经开始初步形成一条涵盖堆肥基础设施生产、堆肥体系设计、添加剂和生物菌种的研发生产、成熟肥销售等要素的完整产业链。

班加罗尔的居民住宅区堆肥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好氧堆肥为主。法律规定的是生物化处理,也就是除堆肥之外,允许采纳厌氧发酵等其他生物处理方式。在实践过程中,当地人发现好氧堆肥最有效、成本最低、最容易管理,得到的成品也最好用。

第二,非常重视蚊虫、气味和渗滤液的控制。班加罗尔普遍使用一种带菌的椰砖作为堆肥的调节物质。椰砖的发明者Joshi博士研究土壤出身。在他25年的堆肥实践和研究中,发现椰壳制成的椰渣含水率最高、吸水率最好、调节温度和湿度最好,是最好的堆肥所需干物质。在此基础上,他把自己研发的微生物加进去,提高堆肥的速率,也改善了管理的难度。

第三,他们做堆肥产品品质的检测,检测以自愿为主。如果社区想出售堆肥产品,或者关心产品的肥质,可以采样去做检测,政府对此没有强制规定。

第四,社区堆肥设施的投入和管理,基本由小区自筹,政府不提供经费。

最后,每个小区都有福利委员会,类似于国内的业委会,但该国法律赋予它的地位比业委会高,职能也更多。福利委员会通常下设环保方面的专委会,主导垃圾分类和厨余堆肥。具体的堆肥管理主要由小区的志愿者进行监督。

[摘自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张雪华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演讲]

栏目主编:龚丹韵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