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二十年后,这位“低调”科学家成了举着火把的人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侍佳妮 2020-09-17 12:52
摘要:我军电子侦察装备技术的许多突破,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在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上,何晓明显得有些“低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总体部主任、国防重点型号项目总设计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这一长串头衔,还是让人看不清他的工作内容。实际上,我军电子侦察装备技术的许多突破,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从黑龙江到黄浦江】

何晓明是黑龙江人。他报考大学时,电子工程专业十分热门,人才缺口大,录取分数高,他顺应时代潮流,填报了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入学之前,何晓明并不知道,南京理工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分建而成,有军校传统。“我们军训时间长,有一个月,练习打靶用的枪支都是学校的,不用借。”何晓明笑道。这种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1999年,何晓明大学毕业。当时,电子工程毕业生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何晓明的同学们多选择民营企业提供的高薪工作,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屈指可数。何晓明深知,国防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自主研发,于是他来到上海,加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20余年初心不改,“我的工作履历很简单,就一条,一直都在这里。”

何晓明表示,自己走南闯北,来到上海后没什么不适应。细细听来,他的语调仍保留着些许东北腔,却也沾染了上海口音。在上海工作的20余年中,何晓明带领团队突破多项技术难点,许多技术已在我国多个机型侦察装备上得到应用,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上海市领军人才”等一连串荣誉。

【从“地上”到“天上”】

何晓明回忆,刚工作时,同事们都在桌子上手工画图纸,归档资料都是手刻的,字迹非常工整,现在则是全自动化。二十余年来,工艺设计、技术手段、科研条件,方方面面都在提高,以前做一个型号可能需要十年,现在两三年、三五年就能做好。高效率的代价是科研人员的辛苦付出,“现在网上说的‘996’,我们都不屑了”,何晓明和同事经常奉行“711”,早上7时上班、晚上11时甚至凌晨才能下班。

除了埋头钻研外,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研发团队还要常常登上军机,在试飞中调试系统。2001年,何晓明第一次参加外场测试,还是新人的他有些不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一天下来,身上能抖出几两土。”如今,何晓明带领着年轻研发团队,东进西出,转战南北,从南到北,从酷暑到严寒,开展多个型号的试飞。

新项目的外场试飞试验往往充满了未知风险,试验人员在4000米高空极度缺氧环境下,常常出现严重的晕机现象,可能头晕目眩,呕吐到无法正常工作,甚至还经历过飞机失控的生死考验。为了准确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何晓明不仅要提前研究试飞方法,制定合理的试飞航路,同时也是参与试飞次数最多的人。每次试飞,他都身先士卒,带头在飞行任务单上签字,久而久之,同事调侃道“有他的地方我们都不怕”。

【从“小何”到“老何”】

刚进单位时,何晓明负责信号处理方面的工作,历任模块负责人、分机负责人,再发展到自己带团队。以前同事称呼他为“小何”、“晓明”,后来逐渐变成了“老何”。在这个过程在,许多前辈的事迹鼓舞着他。

何晓明讲述了两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一是,尽管实验所用的电器标有电容数值,前辈还是要求他在使用前自己测算电容,因为标定范围有一定误差,但实验结果要十分精确,老一辈认真严谨的精神值得年轻人学习。二是两年前,一位八十多岁大病初愈的老将军到何晓明工作单位调研,大家看到他本可以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却还四处调研,不禁肃然起敬。

目前,何晓明所带的团队平均年龄30岁出头,在他看来,这届年轻人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不能吃苦。他和这些年轻人相处融洽,擅长鼓励年轻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们“跳起来能够到的目标”。在艰苦的外场,年轻人利用闲暇时光打游戏,何晓明对游戏不感兴趣,但他从不干涉,反而在一旁观看。

当代年轻人的工作流动性很高,何晓明的团队却异常稳定。在他的团队中,有的人连妻子生孩子都无暇陪同,有的人父母生病也只能匆匆看一眼。虽然何晓明通情达理,但团队成员看到项目卡顿,自然就一心想着攻克难题。过去前辈的光芒照耀着何晓明,现在他也变成了那个举着火把的人,将爱国、敬业、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传递下去。

栏目主编:黄海华 题图来源:何晓明工作照 受访对象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