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盲道十八弯”不算啥,还有一条百米盲道35个弯!把它们拉直,就行了?
分享至:
 (0)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云龙 2020-09-03 10:08
摘要:仅仅把盲道“拉直”恐怕还不够,应当多按的是“回车键”,另起一行,向下开掘,向内解剖。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是经典老歌的一句歌词;这里的“盲道十八弯”,是最近新闻热搜的一条标题——据报道,外地某市一处新修的长约150米的盲道,为避开新移植的树木,被铺设成直角多弯,改成了“十八弯”。

“十八弯”的盲道,不只在“这里”。某省有一处“史上最曲折”盲道,百米内有35处“Z”字转弯;某省一处不足50米的盲道呈“S”形,23个转弯,另一处50米长弧形盲道有29个转弯。盲道也不只“弯弯绕”,盲道上车辆随意停放、杂物堆积,盲道上的电线杆、灯箱广告等更是成为无影杀手。前些日子,一位小男孩小心翼翼学习走盲道的视频刷屏。因为视力障碍,男孩看不见,妈妈带他到街上,教他走盲道。孩子用小脚试探着在盲道上前进,不时停下来,摸一摸盲道上的凸起。孩子走着走着,一辆红色轿车赫然停靠在盲道的中央,挡住了孩子的去路……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有个博物馆,其中特设一间盲人体验馆,又称“小黑屋”,进馆体验之前,参观者要走一段五六米长的盲道。工作人员特别提醒说:这才是正宗的盲道。大街上那些盲道,好多都是不连续、不规范乃至断头的盲道。那些不是给盲人走的,而是给健全人看的,是给文明城市检查的人看的……

一语惊醒健全人。这些年,大中小城市的盲道建设一哄而上,可是我们见过多少盲人走在盲道上?城市的管理者、建设者,事前事后了解过盲人朋友的感受吗?我们获取过多少样本的“用户体验”?

从事特殊教育研究的学者认为,对某些特定对象的产品或服务而言,仅仅“用户体验”还不够——用户体验更多强调的是换位思考,而好多体验不是简单换位就能感受、认知到位,不是健全人闭上眼睛走一段就完事,需要用户直接见面,亲身检验,也就是“用户检验”。如果从设计之初、竣工验收乃至文明创建,都请视力残障人士参与,大街上那些盲道就不可能只是健全人“看”的道,而会成为盲人脚下放心“走”的路。

一条盲道,问题多多,并且颇具象征意义。表面上看是施工人员的责任心问题,是市民的文明素质问题。进一步看,是城市的规划建设问题,长效管理问题。更深层次还有健全人群“集体无意识”问题,有“健全本位”和“残障缺位”的问题,乃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大问题——“问题”是多维度的存在,我们常说的“强化问题意识”,也应来自对问题多层次的探究、追问,以及“治标更治本”的决心。

各种小问题,背后往往都有大问题,洞悉并把握这些大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小问题。譬如人们诟病已久的“文山会海”,曾有报道,一个未摘帽贫困县,县委书记、县长一个月参加71次视频会议,会议之外还要接受一些省直部门督战队的访谈交流,每天忙得团团转。表面上看,是以会议落实会议的形式主义问题。进一步看,是某些层级只问态度不问事实、只问“痕迹”不问“实绩”、只问形式仪式不问结果效果的官僚主义问题,有高高在上的视角,无亲力亲为的手脚。

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和发展必然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往往是大问题、小问题混杂,真问题、假问题纠缠。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不能只是解决表面问题,更不能按“退格键”,甚至粗暴地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就像“盲道十八弯”,仅仅把盲道“拉直”恐怕还不够,应当多按的是“回车键”,另起一行,向下开掘,向内解剖——坦然直视问题,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某些“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的途径。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