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观见 > 文章详情
【观见】迟来的道歉之后,谁来拯救更多的“患癌女教师”?
分享至:
 (65)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6-08-23 17:20
摘要:个人、家庭、用人单位和国家都难以承担重大病的医疗费用,那应该怎么办?

 

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老师刘伶利患癌症被开除,最终含恨去世。在持续的舆论压力下,8月22日,院方决定恢复刘伶利劳动关系,补偿工资及抚恤金;该学院人事处处长江雪芸被停职检查。

 

看上去,舆论和道义又一次胜利了。然而,然后呢?

 

 

谁来兜底

 

跟感冒发烧、小毛小病不同,一场重病大病,医疗费用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甚至数以百万计之巨。有多少家庭,承担得起如此沉重的财务压力?

 

很少家庭承担得起。结果就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悲剧不断出现。幸运一些的家属还能诉诸媒体向社会求救,不幸的甚至只能放弃治疗。

 

家庭难以承担,单位能够承担吗?同样很难。就在刘伶利被开除的消息传出前,华为也被曝解聘了患有罕见恶性肿瘤的员工魏延政——当然,比之兰州交大文博学院的公然违法,华为的解聘在法律上无可指摘。

 

但无论是非法开除还是“合法开除”,两家单位都遭受了舆论的激烈批评。然而,道义的愤慨不能改变客观的现实,即很多用人单位根本没有能力承担员工的重大病医疗开支,哪怕有心救助,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道德愤慨者可能没有想到这一点,如果员工罹患的重大病跟工作毫无关联,却强制用人单位承担医治义务,这种要求既缺乏法理基础,在现实中也容易造成坏结果——背上沉重财务包袱的用人单位,其自身生存也要大受影响。尤其是中小企业,几个患重大病的职工,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最后只能是恶性循环。

 

于是,很多人想到了政府,希望政府来兜底。但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337万癌症病人(注意,仅仅是每年新增数),以每个病人医疗费用30万元计,总共需要约1万亿元。而201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1.23万亿元——也就是说,全国财政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预算投入,仅能承担当年新增癌症病人的医疗费用。

 

你说,政府能兜住这个底吗?

 

 

全民共担?

 

既然个人、家庭、用人单位和国家都难以承担重大病的医疗费用,那应该怎么办?

 

有人提出放弃治疗。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重大病人和家属做出了这个无奈选择。但如果从社会层面、从公共政策层面上,主张对重大病患者放弃治疗,其造成的生命伦理和公共道德伤害,更将难以估量。

 

通过医疗保险来分散财务风险,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一个社会中,不同人群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呈现出极度的不平衡状态。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全部人口中,70%的健康人群仅需要10%的医疗资源,20%的常见病多发病人群仅需要20%的医疗资源,而10%的重病大病人群则需要70%的医疗资源。这种极度不平衡的医疗财务风险,必须通过风险分担的制度安排才能解决。

 

也就是说,要通过制度设计,使最大限度的多数人口,最好是全部人口,共同分担10%重病大病人群的医疗费用。

 

可能马上有人说,这不公平:凭什么要90%不患重大病的人口,去分担10%重大病人口的医疗费用?但其实这10%的重大疾病人口不是固定的、静态的,并不是明确的某一群人。这个群体是随机的、动态的,谁都有可能成为这10%的一员——正如魏延政是华为的高管,刘伶利是高校的普通教师,最终他们都成了癌症患者。同理,其他任何一个阶层、任何一种身份的人,都无法杜绝患重大疾病的可能性。

 

因而,作为一种社会风险分担的制度安排,100%的人口分担10%的人口的财务风险,其实是公平的。如果建立了这样的风险分担机制,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就不会成为对个人和家庭的致命打击,而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分担。

 

 

治标治本?

 

不过,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固然可以挽救个人和家庭免于灭顶之灾,却“羊毛出在羊身上”,整体社会的财务负担并没有减轻。如果重病大病高发,其昂贵的医疗开支最终会让社会难承其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

 

根本的解决之道,是要变“重治疗”为“重预防”,广泛深入干预国民生活方式,减少重病大病的发生概率。

 

近年来,重病大病高发成为社会各界普通关切的问题。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肿瘤癌症等重大疾病,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个人、家庭、财政和全社会沉重的经济压力。如果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高发的势头得不到有效遏制,以医院为主体的疾病治疗供给体系,以财政投入、个人自费和医保为主体医疗卫生筹资体系,最终都难以满足全社会迅猛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上医治未病”。慢性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方法复杂、成本高昂、疗效并不显著。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

 

慢性病、癌症成因复杂,但普遍认为跟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健康的生活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教育,更需要培养。既然医院治疗体系难以应对重大疾病高发的挑战,那么就应该重点开辟“预防”这个健康新战线。通过广泛深入的生活方式干预,帮助国民从饮食、运动、社交、睡眠、精神等方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机率,才能切实减少刘伶利、魏延政式的悲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