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微观上海 > 文章详情
不要粗暴打断公务员的声音
分享至:
 (0)
 (2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林 2014-01-15 11:44
摘要:

关于公务员的话题,因为上海观察一篇80后公务员自述为何辞职的稿子,又火了起来。舆论场不能以“多数人的暴力”排斥来自公务员群体的声音。公务员和民众之间,需要一次坦诚的对话。气势汹汹的声讨和大义凛然的棒喝,只会“吓”得这个群体不敢开口说话,把刚说出口的话赶紧收回去,使两个群体间仍然保持着隔阂状态。

 

这一年来各项禁令频出,让公务员越来越难当了。

 

此前有媒体的调查称:超六成公务员认为“禁令”一刀切,受“禁令”影响,个别公务员称考虑离职——这个报道中“考虑离职”说得很模糊,不过最新有报道已经说得很具体了。《上海观察》刊发的《80后公务员自述:我为什么辞职》、《公务员: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激起了更广泛的讨论。

 

 

谈辞职是向舆论撒娇?

 

 

可想而知,公务员这番“考虑辞职”的言论在如今语境下被报道后,会受到多么激烈的批判。现在的社会,本就充斥着浓厚的仇官情绪,公众与公务员群体间本就保持着一种紧张对立的关系。

 

人们认为公务员应该是中国最幸福的一群人,占据着稳定的“铁饭碗”,享受着超肥的福利,掌握着支配别人命运的权力,更有各种隐性收入,用不完的购物卡、随便花的公款、家中堆不下的高档烟酒。竞争激烈程度早已超过高考的公务员热,似乎更加印证着人们的想像。

 

各项针对公务员不正之风的禁令在雷厉风行的执行下产生效果,这正是民众所期待的。这时候,竟然有公务员称要辞职,自然引发公众强烈的抵触和反感。这种姿态,很容易被解读为对禁令的绑架、对民意的藐视、对舆论的撒娇和对上级的赌气。

 

公众会认为,公务员们是好日子过习惯了,不正当的福利享受惯了,稍微严一点就受不了了,这是被惯出来的毛病。所以公务员发出的这些声音,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平常在舆论空间中其实很少听到来自公务员这个群体真实的声音,很多对公务员的判断都是靠媒体的想像所完成,也就是说,公务员的媒体形象基本是靠标签化和情绪化的想像所建构。

 

而这一次,公众听到了具体的公务员发出了他们的心声,这种声音过去没有听到过,自然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请与公务员群体真诚对话

 

 

这种反响泾渭分明。多数公众激烈地反对,认为“考虑辞职”是一种要挟;但公务员群体却激起强烈的共鸣,认为《80后公务员自述:我为什么辞职》之类的文章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也许很多人极不认同公务员的这些观点,但请一定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利益诉求,一定不要充满道德优越感地粗暴打断他们想辞职的声音。

 

舆论场不能以“多数人的暴力”排斥来自公务员群体的声音。一直处于隔膜状态的公务员和民众之间,需要一次坦诚的对话。气势汹汹的声讨和大义凛然的棒喝,只会“吓”得这个群体不敢开口说话,把刚说出口的话赶紧收回去,使两个群体间仍然保持着隔阂状态。

 

公务员这个群体在当下的舆论场中其实一直处于失语状态。我一直认为,公务员群体其实是这个社会中最大的沉默群体之一。

 

掌握着最多话语权的群体,在公共舆论中却是一个沉默的人群。掌握着越多的权力,占有着最多的表达渠道,却是一个最少发出自己内心声音的群体。

 

 

优势地位下的表达劣势

 

 

他们很多人不敢说真话,对舆论中的“多数人暴力”充满恐惧。因为公务员处于优势地位,反而使他们在话语表达上处于一种道义上的劣势。舆论批评了,官员不能辩护;一辩护可能就会触燃新的舆论火星,一辩护就是“以权势压人”、“傲慢对待批评”。

 

结果,官权与民权的不对等造成了两个群体间话语权的不对等,两种不对等恰恰是颠倒过来的。

 

压力不仅来自舆论,还有来自官场内在的潜规则。谨言慎行是中国官场的传统,人们信奉的是“言多必失”、“少说为佳”、“多做少说”。高谈阔论和张扬是一种政治禁忌,寡言是典型的官员形象。于是公众更多看到的是沉默者形象。

 

像《80后公务员自述:我为什么辞职》中那个公务员所抱怨的生存状态,我其实也听公务员朋友私下讲过。

 

那位朋友跟我讲:谈到官员福利时,舆论都有这样的印象,好像官员花钱是很随意的,无数的公款可以随便用,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不用花自己的钱,每月的“工资基本不动”,而且办什么事都可以靠特权走后门。

 

“我说了你可能不相信,如果没有单位的住房,我的收入在本地买房连首付都付不起。每年春节的时候,我都犹豫要不要回家过年,心疼机票钱,一家三口来回机票就是一万多。春节机票又不打折,好几次我都是带家人转几趟火车回家过年的。”

 

“老家人都觉得我在大城市当一个处长,手上权力很大,什么事都能摆平,其实什么事都摆不平,跟其他人一样,孩子上学得求人,老人看病得求人。”

 

他说:我也想公开自己的家庭财产,可如果我高调表态了,在那些不愿公开财产的领导眼中我就成了敌人。

 

“再说了,我公开了,你们又会不相信,公务员怎么可能这么清贫?”

 

他讲的有没有道理,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也是实话,可我们在公开的媒体报道中很少看到这样的声音。他一直强调,也就饭桌上跟你聊这些,千万别写到报道中去,他担心这种抱怨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加剧舆论对公务员的抵触

 

常与公务员交流,常听到他们讲类似的话,并且都强调“千万别写到报道中”。他们对媒体讲的话,与饭桌上与朋友聊天时讲的,完全是两套话语体系,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容。

 

我相信,饭桌上的聊天,才是他们真正的心里话。而在媒体上讲的,要么是言不由衷的套话,要么是应时应景的官话,要么是迎合公众的假话,要么是害怕惹麻烦而讲的永远正确、却永远无用的空话废话。

 

听不到公务员的真话,两个舆论场永远处于隔膜状态,公务员内部一套话语体系,面对公众一套话语体系。问题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以各自情绪化的抱怨消解和发泄,掩盖问题和矛盾,敌意不断酝酿。

 

所以,这一次的讨论是一个好机会,舆论千万不要盛气凌人地将公务员想辞职的声音粗暴地压下去,让他们讲完,鼓励他们充分地讲。这些意见都充分地讲出来,才会有真正坦诚的交流和真诚的对话。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