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学习的城市 开放的大学|你可以没有学历、资历和背景,“包起帆”能被复制!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包起帆 2020-08-19 18:10
摘要:我是一名在上海港基层工作了47年的普通职工……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六十年砥砺耕耘的风雨历程,六十年求索进取的辉煌足迹,经过几代上海开大(电大)人的共同努力,学校发展硕果累累,桃李芬芳,为社会的各行各业培养了无数人才。

我是一名在上海港基层工作了47年的普通职工,已退休多年。我没有上过正规大学,刚工作时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水平,后来都是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完成了大学和研究生的学业。回顾自已的成长历程,我从一名普通的码头装卸工成长为全国劳模、改革先锋,我始终认为,只要肯学习,勤用脑,在平凡的岗位一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017年,上海市总工会与上海开放大学共同组建了上海工匠学院。我有幸被聘为学院院长,自此开始与开大结缘。

上海开放大学是一所新型的成人高校,是上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学校通过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开展合作办学,培养了一批批上海城市建设发展亟需的应用型、紧缺型人才。

在上海经济提质升级的新发展阶段,如何立足自身实际,为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保障,培养具有匠心精神的职工队伍,是上海开放大学关注的焦点问题,更是上海工匠学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与楼军江书记、袁雯校长的多次交流中,我们共同谋划着工匠学院的未来,那就是将上海工匠学院打造成长三角知名、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

对此,我感到无比激动。因为一线职工的成长是我始终牵挂的问题。能为他们服务,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工匠型人才,能为国家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正是我的初心与使命。上海开大选择了我、给了我为上海工匠服务的机会,作为首任院长,我责无旁贷。为了学院的未来,为了学校的发展,我甘愿挑起这份重担,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去感染每一位志同道合之人,携手并进,书写新的篇章。

如今,上海工匠学院成立已逾两年。两年多来,在开大领导和同仁们的齐心协力下,学院办学模式已成效初显。学院成立了由上海市总工会和上海开大共同组成的理事会,积聚资源,共谋发展;组建了由人民教育家于漪,中科院院士褚君浩,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全国劳模王军、徐小平等知名专家学者及劳模工匠组成的的特聘教授队伍,汇聚名师,传承匠心;设置了为工匠量身定制的近60门课程,开阔视野,跨界融通;打造了“工匠研修班”等知名品牌培训项目,彰显特色,精益求精;还完成了两次对口援助克拉玛依送教活动,走出上海,辐射全国,等等。

我想,学院的办学成效就是给开大建校60年最好的生日礼物。

往事已成追忆,未来尤可期待。只要我们立足当下,凝心聚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必将成为具有上海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开放大学。

我还要告诉我们开大的每一位学子:“我相信,‘包起帆’能够被复制,你可以没有学历、没有资历、没有背景,现在还从事着平凡的劳动,但只要努力学习、敬岗爱业、用心做事,就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本文作者系上海工匠学院院长)


【“学习的城市 开放的大学”征文启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发挥网络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你知道吗?上海有这样一座大学,它担负着上海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重要承载者的使命任务,它的整个“校园”占地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服务全城“学员”规模达2000多万人口。

从“一台电视就是一所大学”的“电大”,到正建设一流新型大学的“开大”,遍布申城的上海开放大学办学系统,60年来已为这座城市输送了55万名大学毕业生。

学习者在哪里,开大人就在哪里。即日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从这些与上海学习型城市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中,选取他们的亲身经历以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第一人称刊出“我和开大的故事”,记录下无围墙高校的历史变迁、光荣传统、办学成效、典型人物、感人事例等等,书写“开放的大学”,更书写“学习的城市”。

“三人行必有我师”,相关读者如有投稿,也欢迎将图文发送电邮至:taohb@sou.edu.cn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内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