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慕尼黑环博会取消,全球1851家企业选择了上海
分享至:
 (2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2020-08-15 06:03
摘要:正在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上海,汇聚了全球企业家的目光。

由于疫情原因,包括全球最大环保展德国慕尼黑环博会在内的多个环保展会已宣布取消或改为线上,正在上海举行的第21届中国环博会成为举世瞩目的环境产业盛会,吸引了来自全球24个国家及地区的1851家环保企业。

展会上,垃圾产业成为多家企业角逐的热土,正在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的上海,更是汇聚了全球企业家的目光。

除臭剂:如何兼顾效果和性价比

今年发布的新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达标(示范)街镇(乡、工业区)综合考评办法,将“垃圾投放点采取异味控制措施”纳入考评范围。

在上海莱泰生物环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高云飞看来,这打开了一道充满潜力的市场之门。

随着气温升高,近期垃圾投放点控制异味的需求更加突出。高云飞透露,和今年上半年相比,公司近几个月微生物除臭剂和除臭设备的销量起码增长了一倍。上海老港固废综合处置基地、静安区垃圾中转站、长宁区垃圾中转站、迪士尼旅游度假区垃圾中转站等都是客户。

但较高的初期投入及日常维护成本,是挡在除臭剂、除臭设备与大多数小区之间的障碍。记者了解到,以一个不超过10平方米的垃圾箱房为例,除臭剂和除臭设备的前期投入就要四五万元,此后年均除臭剂等耗材的使用成本也要一两万元。

一些小区对此望而却步,想出征集过期香水或用果皮等湿垃圾制作芳香酵素等方法,来降低采取异味控制措施的成本,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这些“土办法”掩盖垃圾箱房异味的能力相对有限。

“其实除臭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各小区实际情况不同,除臭使用的有益菌也不同。”高云飞表示,一些常年晒不到太阳的投放点,除臭要用到光合菌株;长时间高温的投放点,要使用耐高温菌株。此外,还要用“营养配方”让这些有益菌长时间保持活力,否则喷再多“死水”,也起不到理想的除臭效果。

高云飞认为,小区投入和运维成本较高的问题,可以通过精细化使用来降本增效。

据透露,上海相关科研单位、企业已开展有关除臭剂及除臭设备的应用研究,有成果后,将向社会发布相关指导意见,帮助各小区正确使用除臭剂及除臭设备,同时兼顾性价比,尽可能减少应用成本。

安装在垃圾箱房一侧的除臭剂喷淋控制设备

智能柜:健康发展需要政企合作

来自宁波的“搭把手”,主业是全品类的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站。截至目前,其在宁波已布局2200多台(套)生活垃圾智能投放柜,日均可回收物回收量超过70吨。

对于上海市场,宁波供销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企划中心总经理周坚波坦言“很渴望”。但他也有顾虑,因为上海可回收物智能投放柜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充满挑战。

业内人士指出,可回收物智能投放柜很难只靠收卖破烂来盈利,而是要靠“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来实现流量变现、吸引投资。预计一家企业要在上海投放8000台至1万台智能柜,才能形成规模效应。

周坚波则表示,2000多台的规模,不仅可以分摊掉一大笔硬件成本,还可以确保稳定的可回收物回收量,已经能够在宁波取得充足的盈利空间。

伴随可回收物收运量的不断增长,收运成本快速增长,成为智能柜投放后最“烧钱”的部分。

“克服收运成本问题,既需要企业自我的精细化管理,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鼓励支持。”周坚波透露,公司开发了物流精算系统,借助大数据来精简物流和人力,比如优化收运车的线路,出车一次可以尽量覆盖更多的小区、尽量满载而归,收运效率比以前提高了一倍多。

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在智能柜内安装了压缩设备,提高单位时间内柜体的储存能力(平均提高两到三倍),避免运能的浪费。

更重要的是,在宁波,政府部门给予“搭把手”包括6个区级分拣中心场地的落实(平均每个场地15亩至30亩)及租金减免等多种资源的支持,这极大地降低了小区和分拣场地之间的物流成本,也让企业有空间通过精细化分拣来进一步提高可回收物的价值。

周坚波坦言,这一点,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落实难度不小,需要地方政府拿出更大的决心来支持“两网融合”体系建设。

扫码投放可回收物,可按品类获得对应的购物积分

真空管:扔垃圾很方便,但分类呢?

被吸入真空管道的塑料瓶,以不低于9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从居民门外的楼道投放口到小区内的可回收物收集箱,全程仅需几十秒。这是艾信智慧医疗科技发展(苏州)有限公司展示的城市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

公司区域经理马万里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其实已经成熟应用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的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大型社区,而在我国,目前落地的项目主要在南通、沧州、乌鲁木齐、兰州等城市的医疗服务领域,数量屈指可数。

投放垃圾十分便捷、收运垃圾不再“跑冒滴漏”,是这项技术最大的两个优势,但要在我国大规模推广,还有相当多的瓶颈。

马万里坦言,初期投入成本过高是一大门槛。以一个有5000户居民的社区为例,铺设一套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投入大约要3000万元,“从长远来看,投入使用20年以上,相比传统的垃圾收运模式才有优势。”

另一大门槛是许多城市在规划开发的过程中没有留下足够的地下管廊空间,这让想在地下“飞行”的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无用武之地。

此外,气力式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本质上是一套垃圾输送系统,并不具备足够精细的垃圾分类指导及监督功能,所以该系统收集的生活垃圾“纯度”很大程度上依赖居民在垃圾分类上的自觉。

有一种观点认为,源头过于便捷的垃圾投放,在现阶段并不利于促进垃圾分类,多地推行的“定时定点”,其实是通过“不方便”来倒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

马万里表示,上述“痛点”,公司都在尝试突破。比如成本问题,企业希望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将系统的投入成本摊入房价,让居民自己决定是否要为更便捷的配套设施买单。

又比如源头垃圾分类的问题,艾信的技术团队已经开发出投放口的垃圾分类辅助系统,目前可对投放人的身份及其投放的垃圾袋进行识别,将来会开发更多功能,确保系统终端所收集垃圾的分类正确率。

真空管道投放口

垃圾分类辅助设备,通过脸部特征识别投放人,确认后才会弹开投放口前的盖板

栏目主编:张奕 题图来源:陈玺撼 摄
文中图片:陈玺撼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