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城事更新 > 文章详情
站厅没有柱子,换乘大厅面积翻倍,上海轨交15号线亮点提前剧透
分享至:
 (24)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束涵 2020-08-13 15:27
摘要:这些车站将让你眼前一亮。

作为上海轨道交通路网的西部走廊,地铁15号线正在加紧建设中。线路有何亮点?哪些车站将让人眼前一亮?来看一波提前剧透。

吴中路站:站厅、站台没有一根柱子

在上海地铁1号线衡山路站,或许你已见过无柱车站的真容。15号线吴中路站同样选择了无柱设计,两者的区别在于,衡山路站采取了上海地铁站普遍使用的平板结构,而吴中路站则是采用大跨度拱形顶板,成为上海首座全无柱拱形预制加现浇叠合顶板车站。

“这是一种全新的构造形式,为验证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我们在现场做了一小段等比例试验,进行破坏性加载,检验这种结构形式在软土地区并有附属结构开挖工况极限下的表现。通过试验进一步完善结构设计,并加以优化。”上海轨交十五号线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建民介绍。

建设者们采用 “预制+现浇叠合”工艺进行大跨度拱形顶板的设计和施工。该工艺为国内首创,有利于地铁车站站厅层实现无柱大空间,不仅大幅减少现场支模的繁重工作量,同时可节省约50%的施工时间,优化工艺流程。

吴中路站是上海首座全无柱拱形预制加现浇叠合顶板车站。

从应用场景来看,全无柱拱形站厅和站台结构适用于有配线的车站,以及对建造外包宽度有相对要求的和有深埋管线的车站。“在狭长的车站内,柱子会造成阻挡,不利于乘客的通行。如果没有了柱子,进出站乘车将更为通畅。同时,该站型还将有效提升站厅层的空间感,赋予车站设计与装饰更大的发挥空间,为市民带来更好的乘坐体验。”

记者了解到,吴中路站首次在地铁中尝试应用多元化场景,将上海浦江两岸天际线以76米长画卷呈现于站厅拱廊,把车站空间打造成一幅蕴藏无限可能的城市画板。

上海南站站:8000平方米综合交通枢纽

根据原设计方案,15号线上海南站站换乘通道占地4000平方米,实现与1号线、3号线的换乘。“为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我们调整了初步设计,通过专家评审,最终将换乘大厅面积扩至8000平方米。”马建民告诉记者。

与吴中路站一样,上海南站站采用了无柱拱形车站设计,换乘大厅为开放式大空间。该站设置有下沉广场,从换乘大厅的透明玻璃向外看去,乘客们就能欣赏到广场景观。

“通过开放地下空间,引入更多地面空间元素,使地下与地面的差异减小,达到相同的空间品质,打破空间界限,实现空间创新。”同时,通过下沉式广场和商业中心相连接,盘活整个片区。在公共空间里融入城市功能,解决片区需求。

考虑到该站综合交通枢纽的性质,在方案阶段,设计者们便将地铁与公交、铁路等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便利性考虑在内。“比如从15号线出站,一上地面,马上就能看到公交站台。”一些人性化设计也必不可少,如进出口闸机宽度加大,且数量也相应增加。

桂林公园站:上海首座试点采用BIM正向设计车站

根据传统模式,各专业设计师先绘制出车站的二维设计图,BIM工程师依据各专业图纸转换成三维空间模型。

15号线桂林公园站打破常规,成为上海首座试点采用BIM正向设计的车站。设计阶段在通过BIM技术创建的三维平台上,搭建起车站轮廓,各个专业的人员在这个平台上共同设计。

“二维效果图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说排管线,当管线较为密集时,即使知道在某些点位上会有交叉,但是在二维图上难以精确把控,容易出现碰撞的情况。另外,模型的创建受制于各专业图纸的提资时间节点,碰撞问题的审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文艳介绍,三维有了空间的概念,在设计阶段将车站可视化、立体化,有利于后期建造。“设计到施工对接环节中的问题减少,施工图一次出图的准确度至少提高10%。”

试点过程中,探索了三维正向设计流程,打通了基于BIM模型的结构计算弊端。同时,定制了满足二维出图要求的各专业构件模型单元,真正实现了地铁车站从建筑结构到机电专业的BIM三维设计。

“这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各个专业的人员都能加以掌握。”马建民坦言,不同于工业设计,比如说汽车行业,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在建筑行业,BIM正向设计应用推广时间并不长,需要一个发展与适应的过程。“从趋势来看,该项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上海地铁。”

栏目主编:张奕
图片来源:申通地铁 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