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百年老弄堂有风貌缺配套、有味道缺腔调怎么办?专家有话说
分享至:
 (9)
 (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楠 2020-07-24 06:31
摘要: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效果和针对性,从全市层面看,还是要遵循多元化、多样化的城市更新方式,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创新组织实施机制。

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

弄堂不仅是上海市民的传统居住场所,也是海派文化的土壤,塑造了上海人的文化性格。上海的里弄建筑,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毗连式木板屋,以后改为砖木结构,成为里弄住宅的雏形。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里弄建筑渐渐分化为石库门里弄、花园里弄、公寓里弄等几种不同的类型。里弄建筑中居住着最广泛的市民群体,因而也成为近代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居住空间。   

在上海,类似恒丰里这样的百年弄堂还有很多,它们曾经在上海解放初期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告诉记者,上海现有的150多个历史风貌街坊中,绝大多数都是由弄堂构成的。其总体布局,采取了英国的多幢联排式住宅的组合形式,排与排的组合—般都采用行列式,各排建筑之间的空间就叫弄堂。

拿石库门里弄来说,早期石库门,因其前立面形同库房的封闭式门墙而得名,这些房屋用粗实厚重的花岗岩或宁波红石条砌门框,配以两扇中国传统的乌漆大门和铜门环,给人以—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到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石库门住宅的占地面积小了,平面也更加紧凑。同时,中国传统的装饰题材逐渐减少,西式的越来越多,多用石发券,上砌希腊式三角形或罗马式半圆形,也有砖砌券拱门或在弄口上面建造过街楼的形式。   

石库门内部,采取的是从街面到总弄再到支弄最后入户的空间组织方式,将居民的居住空间有序地分隔成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对外由于相对封闭,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使得整个弄堂形成了—个完整的社区,能带来—种浓烈的邻里感和社区感。它孕育出这个城市中居民的日常生活,承载了上海人太多的历史记忆。也因此,很多老人依恋这老弄堂,不愿离去。  

然而,当初建造时,它们就不属于高端住宅,但还是当时中产阶级独门独户的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里面居住的人口逐步增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了“72家房客”的说法,十几户人家挤在一间石库门房子里实属平常。

针对“有风貌缺配套、有味道缺腔调”的现状,不少百年老弄堂都在进行修缮保护、环境提升。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万勇介绍,老弄堂的活化利用,有很多种模式:包括企业市场化运作下修旧如旧的新天地,社区和民间推动实施自下而上“软改造”的田子坊,企业实施与政府干预下肌理复建的建业里,政府主导“抽户”疏解以实现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双重目标的承兴里等等。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效果和针对性,从全市层面看,还是要遵循多元化、多样化的城市更新方式,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创新组织实施机制。

针对不同的老弄堂,要因地制宜的找到最适合其发展的更新改造的目标定位。有的适合发展商业,有的适合小型工作室,有的仍然适合居住功能,但都需要在市场诉求、城市管理和居民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寻找相应的利益协调的办法。

在伍江看来,对于老弄堂的居民关注焦点——房屋内部的改造,应更多考虑这条弄堂的实际情况和居民意愿。比如,弄堂里房屋人口密度较高,要抽户的时候,将愿意走的居民纳入动迁,不愿意走的居民留下要承担保护责任;弄堂房屋质量尚好、人口密度不高的,采取增加厨卫、整体改造的方式;如果弄堂里的绝大多数居民都想离开,可在居民动迁后,考虑采取市场手段,引入文、旅、商功能。

对于老弄堂里的历史文化建筑,目前除毛泽东旧居等少数名人故居是将居民动迁走,改变成纪念馆之外,绝大部分都还是居民的住宅,游客无法走进,但门口挂上了牌子和二维码。伍江建议,可以给居民留或走的选择权,但留下来的居民必须承担保护责任。法国的经验是历史文化建筑修缮完毕后,以比较低的租金出租给低收入人群,但前提是入驻者要爱护历史文化建筑,平时承担保护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向公众开放并承担讲解义务。

栏目主编:徐敏
图片摄影:周楠、川北街道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