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为何上海老房子朝向大多南偏东15°?“公园城市”可由此说起
分享至:
 (22)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丹韵 2020-07-13 07:31
摘要:祖先很早意识到风景与社会安定有关,“风调雨顺”促成“国泰民安”。

2035年的上海,将是一座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让人在城市也能‘诗意地栖居’”离不开生态建设。

“公园城市”概念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哪些启迪?

我们梳理上海近几年的生态探索,并用案例和观点,探讨生态视角下人民城市的未来可能。

柳友娟制图


在一次“公园城市”的研讨会上,刘滨谊直言上海打造“公园城市”很有难度。

他是同济大学博导,曾受中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冯纪忠指导,成为国内第一位风景园林学博士,国务院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也是研究人居环境的资深专家。如今,正受邀为一些城市“建设公园城市”进行规划设计。

从“人居环境”到“公园城市”,刘滨谊有一套基于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理解。

上观:上世纪末,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此后全国启动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项目。2018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指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由此,“公园城市”这个概念成为热词。究竟怎么理解它?

刘滨谊:它不只是城市在公园中,也不是在城市里建造几个公园,而是覆盖城市全域的大系统

公园城市是当代人面向新时代提出的人居理想,是一种前瞻性观念,以明天后天的思维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有待每座城市因地因时制宜,进行各具特色的探索。

100多年前西方学者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时,主要针对早期英国工业革命造成的城市污染、基本生存和健康问题,他的“花园城市”蓝图中央放的是医院。而今天,为城市中心留出公园绿地才是理想,也正在成为现实。

今天的城市问题更加复杂,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既有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问题,又有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如生态空间、健康生活、精神文化娱乐等,还要面对极端气候变化、灾害等。

面对成片钢筋混凝土,超级大都市如何重新拥抱自然,成为明日之城的一大难题和挑战

上观:您从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寻找智慧,具体指什么?

刘滨谊:可从生活中的例子说起。以上海所处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房屋朝向布局最适宜南偏东15°—18°,比如老式里弄,大都呈这样的斜角,有的更甚,以最大面顶着海上的东南季风,还可以山墙面抵御台风。

现代的规划,一律坐北朝南。后果是什么呢?

比如我居住的小区,为了满足日照指标,房屋朝向不适于自然通风,结果冬冷夏热,人工制冷供暖每年增加大批能耗,还直接迎向台风,备受干扰。其实只要略微调整住宅朝向,居住感受、环境温度、抗台风能力、节能减排等都会截然不同。“千城一面”的危害是深层的。

中国复杂的山水地貌及气候,让中国人很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人和”,才有更好的发展。为了活着,中国人最早学会借助“风”和“景”,用现在的语言,即美好的人居环境。

祖先很早意识到风景与社会安定有关,“风调雨顺”促成“国泰民安”。

约两千年前,人们游山玩水,移天缩地,在家门口建造微缩版的大山大水,中国“园林”的概念逐渐明晰,风景分解成造园、风土、风水、风物等分支,还衍生出风气、风情、风韵、风貌等精神概念。

地灵造就人杰。旷达通透的景观,无拘无束的空间和自由的环境,更容易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好的环境让人变得更有灵性,祖先所尊已被现代环境心理学所证实。

夏日的青西郊野公园“水上森林”。司占伟 摄

中国人居科学体系的出发点是生命。生态的意义,不仅是环保,更牵动着人的成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及至城市的文明进步。

上观:目前,公园城市公认为有4个要素:人、城(城市)、境(环境)、业(产业)。但您提出了第五个要素:制。

刘滨谊:这是深入研究公园城市理论哲学观的结果。中国千年文明的发展中,“制”的意义有多方面,如机制、体制、礼制、法制,制约、制造、制衡,辖制、管制、控制等。建设公园城市离不开一系列制的传承、突破与创新。

刘滨谊提供

绿水青山,不是简单划分一个界限,这块自然环境,咱们圈起来保护,那里是城市中心,经济产业还按老路走。两者不可孤立对待,而是彼此融合,公园城市需要找到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

难点在于,如何将城市中属性不同、管理部门不同的各类资源,围绕生态观念,以人为本,统筹管理,综合协同。

我称之为“跨界协同”“风景天下”。

上观:有没有一些案例雏形可供借鉴?

刘滨谊:从2001年起,我受托为江苏省张家港市做暨阳湖生态园规划设计。在市中心区拿出1平方千米做水面造生态,2.2平方千米建造公园,水质保持II-III类,如此规模水质的人工湖今天在长三角都不多见。

城市配套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取得了生态、文化、城建多方面共赢的综合效益。迄今,所造的公园每年可实现自我造血5000万元。这不是简单建造一座城市公园,而是在建设城市,探索一种新型的人居环境建设,并由此直接创造价值

其实杭州更是一个佳例,以西湖为核心,从古代的水利工程,到今天围绕赏湖的一系列城市公共举措和服务理念,其山水格局为杭州赢得了“天堂”美誉,也让城市借此快速发展。

上观:如何像对待有机体、生命体一样对待城市?

刘滨谊:一座城市千年不变的基本格局是自然的山水生态格局

阳光、空气、风、水无孔不入,风景无处不在。建筑数十年可以拆,城市面貌百年之后也可以改,唯独风景园林的格局跟大自然息息相关,如同“十月怀胎”,需要千百年的练就

上海金山区的花开海上生态园 张海峰 摄

而一旦破坏其背后的生态系统,负面作用不言而喻。过度违反自然格局的人工建造,迟早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所以,我们需要用自然进程的长远眼光,顺风应景,顺应城市所在的各类生命环境诉求,以“生命体建设”为引领,这是建设公园城市的灵魂。

上观:上海打造公园城市,究竟难在哪里?

刘滨谊100年前的上海,水网密布,有自己的山水格局,四通八达的水网。若是百年中,上海城市建设留住水系水网,留出生态廊道、绿道,留出城市公共文化、创意、休闲空间,那么,上海将会成为一座水网密布、林荫繁茂的生态之城。那是多么美的景象。

填浜筑路之后,今天上海打造生态之城,既要遵循自然格局,又要在百年来人工建造的城市格局之上修复人与自然的连接,难度可以想见。

我认为,建设公园城市对上海而言,主要解决3个痛点

其一,继续治理百年工业发展累积带来的环境污染。如空气污染、水系消失。目前上海地表水大多仍为Ⅳ、Ⅴ类,需要继续努力。

其二,改变城市生活方式,倡导一系列健康生活,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城市人民。

其三,积累城市公共财富。什么是公共财富呢?上海大规模开辟绿地,大力发展滨水空间,扩建公园,提供更多公共空间,它们不只是“绿色”,更是城市“公共财富”。

上观:韩国清溪川是一个享誉全球的城市更新案例,拆掉城市道路恢复河道,在清溪川两边打造城市生态休闲空间,获得了巨大成功。上海短期内,在修复、提升既有环境上还能做些什么?

刘滨谊:我近几年一直在研究风景园林的“微小气候”,基于我们创立的动态热物理理论,可调整局地户外环境的风湿热,提高环境的热舒适。

类似此前提到的,根据风向调整房屋朝向,可让一些局部地区夏日降温约3℃,风速提升2/

比起日照,上海更重要的人居感受是通风。而国内建筑设计中,日照是硬指标,风却没有规定。上海未来可以在通风指标上创新应用。

又比如,小区绿化观念还停留在西式修剪草皮上。其实居民区更适宜种植乔木、落叶树种。落叶树种冬天不遮光,夏日绿荫降温,对居民更加友好。一个小区绿化就大有潜力可挖。

总之,公园城市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100座城市有100个模样

最终,在快节奏的超级大都市里,人们依然可以享有自然的阳光、空气、风、水、林荫,自由的活动、放飞的心情,收获幸福感。

题图来源:夏日的青西郊野公园“水上森林”。司占伟 摄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