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多种绿树,不搞地产!回应市民意见,上海这些公园景观令人惊艳
分享至:
 (32)
 (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龚丹韵 2020-07-12 13:33
摘要:新一轮城市竞争,生态是硬实力

2035年的上海,将是一座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

“让人在城市也能‘诗意地栖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化为一座大都市的实践?作为生命体、有机体的城市,如何敬畏和善待?

我们梳理上海近几年的生态探索,探讨生态视角下人民城市的未来可能。

柳友娟制图

 【案例】


滨江最靓绿肺,藏着诸多巧思

正在施工中的世博文化公园,备受期待。它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森林公园。

“但这样的公园设计,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高级建筑师、世博文化公园设计总控管理负责人李定说。

与白板规划不同,世博文化公园更像一个综合难度极高的城市更新项目

这里原为世博会C片区,公园方案需要串联后世博各板块、后滩板块与前滩板块。

历史留存的建筑体较多,4座世博保留场馆需要改造后再利用。公园又毗邻打浦路隧道、卢浦大桥,施工同时要注重安全保护。更有难度的是,此处还有上海过去的各种市政设施,如雨污水泵站、燃气过江井、变电站等。

如打浦路隧道管理用房及其变电站,直接影响公园景观。设计时把管理用房搬迁将变电站“藏”在公园的人造山———双子山内部。种种巧思,不一而足。

公园的地面,设计新建一批标志性建筑:

扇形的上海重大文化地标工程大歌剧院

由工业遗存上钢三厂框架组成的4朵云状的温室花园

符合国际马术赛事标准的专业场馆国际马术中心等。

公园的地下,则包含现有及规划建设的地铁线3条,另有机场快线、隧道3条。割裂公园的世博大道会沉到地下,地面重新“缝合”。每一个主要建筑,都能在地下与停车场、地铁站联通,形成阡陌交错的地下空间……

如此种种,意味着世博文化公园是地下和地上一体化综合开发。而国际马术中心、大歌剧院、地铁等各有自己的业主和专业设计施工团队,至少需要协调9大主体30多个单项。类型多样,内容复杂。

“每一个专业单项都不难,但集成在一起,协调管理难度、统筹开发难度、施工工艺难度,都是挑战。”现场工程师周坤形容。

作为绿色地标,此次运用的生态技术,云集各方智慧。上海地产集团项目相关负责人彭贵平,从3个方面进行举例。

土壤处理是难题。这里曾是工厂和会展旧址,建筑和硬地居多。原地挖出的土壤不适合绿化种植

世博花园效果图

部分渣土就地消纳,二次利用于双子山地形营造、道路建设。同时对原混凝土沥青进行资源回收,打造再生建筑材料。

为了解决种植土问题,项目借鉴了国际旅游度假区的经验,科学改良土壤,为此新建了一条小型生产流水线,生产种植配方土。针对不同植物的不同生长需要,配方土量身定做,精细化匹配。

公园由黄浦江取水,通过后滩的生态净化系统,流入公园湖区,确保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Ⅲ类,视觉感官清澈。这些水还可再用于浇灌,形成水循环公园本身就是一块巨大“海绵”,能有效减轻暴雨积水的压力。

植物是公园的景观主体。2000年,上海已提出春花秋色的概念,此次世博文化公园将是色叶树种的集中展现。

比如舞动广场的红枫林,到了秋高气爽时,深红层层晕染,将为漫步在此的市民献上大自然的视觉盛宴。

世界花艺园效果图

彭贵平说,经大量研究,团队制定了“世博文化公园建设导则”,不同区域不同设计,通过品种丰富、多彩多色的植物,营造特色鲜明的景观格局。

此外,项目还采用容器苗技术。一般植物生长需要两三年恢复期。现在根据导则,提前容器化育苗,定向培养,不仅能增加植物根系密度,对植物损伤也小,可快速实现景观效果。一切都为上海植物景观的“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做出创新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建设方案的同时,建设团队也同步开展后续的运营方案研究

如安全管理、环境管理、植物养护、交通服务、导览服务等,都被集成在一个“智慧大脑”平台上,可借助大数据,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体验,便于后续运行。

所有的努力,最终是为了呈现一座生态自然永续、文化融合创新、市民欢聚共享的城市大公园,满足城市人民对生活品质的多样化需求。

未来的江边,没有围墙的春花秋色中,林中漫步,活动丰富。人与自然在繁华市中心相遇。

共识


山水自然,与城市共生

同济大学副教授董楠楠,长期从事生态与绿色技术研究。

他记忆犹新的是,上海世博会举办之后,每每前往外地,相关职能部门的人都会感慨世博会的见闻,表示那是他们第一次亲眼见到什么是透水铺装、什么是零能耗建筑、什么是低碳可持续设计。

10年前,上海世博会开启了一场城建领域的生态启蒙。”董楠楠说,它引领着此后的中国,各种生态建设遍地开花。

上海近几年的生态举措更是接连不断,某些做法成为全国典范。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有一些蓝本也借鉴了上海经验。

董楠楠印象深刻的是立体绿化政策,上海做得最早,在全国率先颁布,规定新建公共建筑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屋顶绿化。建成后,可按条件申请一定的政府补贴。屋顶绿化还可折算抵扣地面绿化率。

如今,上海一批老中心城区,每年新增绿化约3万平方米。螺蛳壳里做道场,大多正是来自屋顶绿化。

上海的生态资源其实并不丰富

但近几年,提升滨水环境、空气质量,增加家门口的绿化,新建综合性公园、生态廊道、郊野公园,乡村振兴,河道治理等,市民可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提升。从总规到详细规划到具体建设,蓝网绿道一步步形成

同济大学副教授干靓主持了上海“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规划技术要求”中的生态保育专题。滨江物理空间贯通了,而生态价值如何进一步挖掘?专题分了不同区段,哪些需要挖潜,哪些需要保护或修复,一一进行研究。

比如河流交汇处,某些地方能否保留浅滩,能否增添小树林,让鸟类栖息和觅食,形成更好的腹地生态空间

研究过程也搜集市民意见。令干靓惊讶的是,上海市民对生态需求高,专业水平也高,参与性和主人翁意识很强。比如:

“大树绿化+步行道+骑行道就可以了,城市中心一定要大树绿化!”

“希望浦江两岸多种高大绿树,不搞地产!”

“多些成片的四季花卉和成林的有着季节特色的树木。人们可以不需要大块的水泥地广场,但可以在树林和花丛间散步,锻炼,跳广场舞。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筑建起成片连贯的绿荫长廊。”

“要多栽大树少植草皮,多年以后成为绿树成荫的城市绿肺,才是真正造福一方,造福后代。”

“黄浦江两岸预留绿道空间纵深不应小于30米。”

“景观化结合原生态,留一点空间给生物栖息的生存环境。”

生态,曾经是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竞争的短板。新一轮城市竞争,生态是硬实力

吸引更多人才,而人才跟着好的环境走,好的环境又能反过来激发人的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是吸引新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干靓列举了德国城市弗赖堡,它以生态环境优美著称。

当德国城市普遍人口增长缓慢或萎缩时,弗赖堡就业机会、人口增长、游客数量在德国名列前茅,重要原因就是生态吸引力,且围绕生态发展了一系列产业。许多人来创业、就业、养老。

作为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学者,干靓越来越感受到生态扮演的角色之重。“上海2035”总规在多处提及自然山水格局:

保护“江海山岛”自然生态基底、保护河口冲积型和水乡聚落型自然(文化)景观、促进自然山水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风貌和谐共生。

应对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城市热岛效应等诸多挑战,上海任重道远。

期待未来,滨水见绿、通江达海,不仅是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更将会成为上海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题图来源:世博文化公园温室效果图 受访对象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